國學經典
-
2017年12月26日 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不僅要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文學創作的實踐和經驗,更要發掘中國古代文學中蘊含的豐富的敘事智慧。本期圍繞中國古代文學敘事研究推出三篇論文。其中,傅道彬教授認為,《左傳》的文學突破恰恰在于“閑筆”的歷史敘述上發生了從宏大事件向生活細節、從...
-
2017年12月11日 從傳統文化看中國畫的精神歸屬古人云“畫以載道”“無德不成畫”“作畫先做人”。其實繪畫一般分為兩類,一類建立在工具材料和技術的基礎上,主要以物象及人類個性的表現為目的,為物質性繪畫,屬于一種生活技藝或工具;一類建立在某種思想理念的基礎上,主要是對某種觀念的探索和表達,為精神...
-
2017年12月04日 讓傳統禮樂成就今天的風雅中國“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禮樂對中華民族的標識意義從唐代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的如是言中清晰可見。“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濟濟翔翔;祭祀之美,齊齊皇皇;車馬之美,匪匪翼翼;鸞和之美,肅肅雍雍。”《禮記·少儀》亦...
-
2017年11月27日 明清戲曲高峰的啟示(高峰之鑒) ——從湯顯…400年前,與莎士比亞同時出現并且同為劇壇巨匠的湯顯祖曾指出:“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這句話既是他的文學主張,也是他對戲曲創作規律的概括。在湯顯祖看來,“意”是置于首位的。后來王夫之說“意猶帥也”,正與此一脈相承。“意”指的是作品旨趣和思想內...
-
2017年11月20日 匾額 門楣上的文化瑰寶匾額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和深遠的寓意,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筑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說著上千年的歷史,被稱為“古建筑的靈魂”。歷史上曾出現“無處不匾”“無門不匾”的盛況。
-
2017年11月10日 白云紅樹繪清秋——古人如何以畫詠秋秋是大自然的季節,是文人的心品,是兒童的歡娛,是筆墨縱橫間的曠達,也是蕭疏清雅里的別致。在對秋的渲染中,最賞心悅目的一幅畫,便是明人藍瑛的《白云紅樹圖》。此圖傳承“晉唐樣式”,積色勾染,可謂明清之際青綠山水的代表作之一。
-
2017年10月27日 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美學前行的原動力 古…今天,“日常生活美學”成為一個熱詞。在中國,這些見解似乎古已有之。我們曾遙想三國人物,追慕魏晉風度,夢回盛唐,依據《清明上河圖》去體察當年汴京開封的都市風情。我們也習慣于欣賞生活中的美言美行、美情美景、美色美味。正是日常生活,開啟了我們對東方審...
-
2017年10月09日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欣賞古詩…時至秋季,天地肅殺,對于農民來說,秋天代表著收獲的喜悅,而對于內心纖細敏感的文人來說,看到落葉歸根,北雁南飛便從心中產生一種由盛轉衰的悲涼之感,這種悲涼之感郁結于心,便只能通過吟詩造句來進行排遣。
-
2017年09月15日 緊扣歷史與時代的藝術創作關山月一生的藝術創作總是與時代相共振。從上述抗戰時期的抗戰主題畫創作,民族文化復興思潮中的西北寫生之作,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之《新開發的公路》(1954年)、《山村躍進圖》(1957年)、《向海洋宣戰》(1960年)、《綠色長城》(1973年),無不如此。關山月那緊扣歷...
-
2017年09月08日 生活化:中國古代文學的特質文學的生活化,是指文學創作不僅出于對社會生活的反映,而且是作為社會生活行為而存在,創作目的直接指向現實生活,而不是文學自身。文學社會學認為:一個文學作品,當它具有了某種聲譽,因而有了一定的價格時,也就具有了交換價值,其作者就可以憑借它去換取想要...
-
2017年08月28日 《紅樓夢》:寫的不是沒落家族,而是失去的故…今年是程乙本《紅樓夢》誕生225周年,亞東標點本問世90周年,也是1987版《紅樓夢》電視劇公映30周年。理想國推出絕版多年的、以“程乙本”為底本的臺灣桂冠版《紅樓夢》,以此邀約我們思考:為什么說程乙本是最適合普通群眾閱讀的普及本?《紅樓夢》的神話敘事與文...
-
2017年08月14日 楊鋒剛:以真致美——莊子心性之學的美學意蘊莊子是先秦思想史上最具有美學趣味和藝術情趣的思想家,之所以如此說,原因在于莊子的心性之學所飽含并指向的那種對人性之“真”與“美”的理想和追求。對人性至真、至美的彰顯和高揚,使莊子的心性之學具有豐厚濃郁的美學意蘊。
-
2017年08月08日 中國話劇和中國文學的詩化傳統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藝術精神、詩的藝術思維、詩的藝術語言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全面滲透和影響,以及它在中國人文化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流布。中國話劇人擁有的中國文學詩化傳統的深厚根基,創造性地將西方話劇轉化為積淀著民族藝術血液的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
-
2017年07月31日 曼妙的身姿 穿越百年而來的旗袍工藝一個王朝的背影就在這歷史的潮漲潮落中漸行漸遠,但興起于這個民族的服飾卻經過百年改良,一步步走出石砌的山城,走進繁華的都市,走向時尚中心,驚艷了整個世界。這正是中華文化兼收并蓄、尺短寸長的魅力所在。
-
2017年07月21日 昆舞:“昆”的活化與舞的新生近日,中國舞蹈家協會成立昆舞專家委員會,昆舞為更多人所關注。昆舞源于昆曲,是對昆曲表演藝術優質基因的提煉以及傳承發展的成果,也是繼“戲曲舞蹈”“漢唐舞蹈”和“敦煌舞蹈”之后產生的又一帶有流派意識的中國古典舞形式。雖然昆曲歷史悠久,但昆舞還是一個...
-
2017年07月19日 專家邊寫毛筆字邊講:漢字的奧秘與孟子的藥方日前,浙江人文大講堂在浙江財經大學開講。這一期的主講人,是孟子研究院副研究員、孟子書院執行院長殷延祿,題目是《漢字的奧秘與孟子的藥方》。殷老師帶來了紙墨筆硯,用說文解字的方式講解、學習儒家文化。他從最簡單的“人”字入手,告訴我們古代的文字背后都...
-
2017年07月14日 王維禪詩的圓融境界王維禪詩的圓融境界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色空的圓融;二、動靜的圓融;三、生死的圓融。這三個方面,其實是三而一,一而三的:色空圓融,動靜圓融,生死圓融,色歸于空,動歸于靜,生歸于死,同時空中有色,靜中含動,死中蘊生。王維的禪詩創造了充滿禪悟之美...
-
2017年07月06日 "仁孝"家風由來:從橫渠四句到耕讀傳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儒張載留給后世的“橫渠四句”。橫渠書院是張載的講學之地,前身為崇壽院,張載年少時曾在此讀書,晚年隱居后,一直在此興館設教。張載仙逝后,人們為了紀念他,將崇壽院改名為橫渠書院。
-
2017年06月28日 《紅樓夢》里的詩與遠方夏金桂找茬,嫌香菱這名字不通:哼,菱角又有什么香味? 香菱說:菱角花有香味的。還有荷葉蓮蓬,也有清香的。雖然不比花香,但靜日靜夜或清早半夜細細去領略,那香味比花兒都好聞呢。就連菱角、雞頭、葦葉、蘆根得了風露,那一股子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 這是...
-
2017年06月19日 官學的沿革在中國古代,與私學并存的,是官學。所謂官學,就是官方的最高學校。教育理論家楊賢江概括:“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尚書?舜典》有:“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足見,上古已有專職教育的最高長官,那么,地方也一定會有相應的機...
-
2017年06月11日 古詩詞改編成流行歌曲 傳統文化的新“打開方…一批90后藝術生近日將《琵琶行》改編成流行歌曲,在Bilibili視頻彈幕網站火了。這首歌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助益中學生背誦古詩詞,它也為傳統文化開啟了一種新的“打開方式”。古風音樂、新媒體紀錄片、吟唱詩社、傳統文化自媒體……隨著媒介技術和傳播形態的不斷...
-
2017年06月03日 說書房聯書房是讀書人自己的一片天地,除了外出云游,除了吃喝拉撒,書房幾乎成了讀書人消磨時光的唯一所在,讀書人鐘愛自己帶這方天地,于是為自己的書房命名或書寫對聯,這也是古今文人雅士的一個癖好。對句,特別在舊時代封建社會,是他們展示文采風流,寄托自己心性志...
-
2017年05月28日 藝術品鑒藏的源與流:中國藝術品鑒藏活動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史前玉器,商周青銅,秦漢古璽,魏晉書法,唐宋繪畫,明清瓷器,就如同中國文學之有楚辭漢賦、唐詩宋詞般著稱世界,并被公認為世界之瑰寶,藝術之巔峰。它們構成中國藝術品發展的基本源流和成就特征,鮮明地刻上了中國文化的烙印,更是歷代鑒...
-
2017年05月20日 讀懂中國古建筑上的雕刻語言木雕藝術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寶,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形式的代表之一。以獨特的創作方式塑造了豐富多樣的題材內容,跨越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成為傳統文化精神的象征。作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重要藝術手段之一,它以具有時代感的作品,以充實、豐富的內涵,宣...
-
2017年05月15日 受益終生的30則《二十四史》經典佳句經典一詞古時候是指“經”和“典”。一般來說,“經”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經”,是科舉考試的基礎內容。如果說經書用于立論,史書則是進行佐證,提供思路。也正是史學先驅司馬遷所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用處。那么,接下來一同讀讀史書里的名句吧。
煤礦文聯動態
-
為總結行業集郵工作新成果,促進行業集郵協會溝通... [詳細]
-
7月16日,由中國文聯主辦,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中... [詳細]
- 中國藝術報:以藝術之名 禮贊烏金…
- “新時代最美礦工”先進事跡發布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在淮河能源集…
- 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安徽華塑股份公司…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