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
-
2019年05月27日 《詩經》《論語》緣何成為華夏文明的經典名片近日召開的亞洲文明大會上,《詩經》《論語》與《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語》被列為是亞洲文化交流第一級別的經典。那么,豐富燦爛的華夏文明成果中,為何是《詩經》《論語》成為代表性的文化名片?
-
2019年05月06日 古代畫家如何詮釋青年?古代繪畫上的幾種青年…古往今來,無數文學家熱衷于描寫青年,而不少畫家也喜歡描繪青年。那么我國古代畫家又是如何詮釋青年的呢?從流傳千古的名作中,我們挑選了三幅描繪青年名人的佳作。觀賞這些畫中的“年輕人”,我們似乎能體會到他們的心境。
-
2019年05月04日 破譯“天書”重現盛唐風采 聽聽古老而神秘的…敦煌,古代絲綢之路上璀璨的明珠,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咽喉,孕育了千年藝術寶庫——莫高窟。當敦煌壁畫上的古老樂器和精美服飾走出洞窟,和中國民樂一道,走到人們身邊時,會是一種怎樣奇妙的相遇?
-
2019年04月18日 題壁詩:行詩壁上,這就是古人的“朋友圈”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題壁的文化傳統。說是題壁,其實只要興之所至,逢著各類建筑或者山石橋欄樹干等凡能寫畫圖形文字處,皆可題寫作畫,類似于我們現在的“朋友圈”。
-
2019年04月10日 優秀古典詩詞,誦讀一遍是不夠的 ——周圣偉…要讀懂一首詩,需要我們掌握相關的背景知識,包括時代背景、作者的經歷遭遇、具體的寫作因由等,并在此基礎上盡量作一些廣泛的聯想、深入的思考。 許多詩詞經典,是在承傳前人基礎上的創造革新。所以,讀書一定要讀名家名作,背誦也一定要背名篇名句,因為其中的...
-
2019年03月26日 江山若有靈,千載伸知己——中國山水文學的美…人類是從混沌的自然中走出來的,最終仍要回到自然中去,但那已是深情的、充滿靈性的自然,這一切都緣于山水審美意識的覺醒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山水文學的誕生。縱觀中國山水文學長達一千余年的發展歷程,其美學價值至少體現在提供了心物融通、人與自然一體化的途徑...
-
2019年03月12日 從董其昌的朋友圈,看他何以影響三百多年的中…董其昌是中國書畫史上繞不開的人物,他不僅是一位書畫大家,而且是明代書畫理論的建樹者,影響了有清以來三百年的中國山水畫史。本文從董其昌所處的時代、生活的地域環境與文化氛圍、自身所具備的素質、交游范圍等方面,尤其是董其昌的“朋友圈”,來闡述“董其昌...
-
2019年02月25日 京劇戲衣里的中國文化意蘊 ——訪京劇戲衣收…近日,“花雅霓裳——非遺戲曲服裝服飾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辦。展覽以“紅”“黃”“藍”“綠”等色彩分為若干展示空間,展示了戲曲舞臺上制作精良的蟒、靠、帔、氅、宮裝、官衣、褶子、箭衣、馬褂、盔頭等角色行頭。這些戲衣的收藏家陳申指著一件香色緞混繡改...
-
2019年02月19日 詠梅詩里的經典:花中氣節最高堅暗香是梅花的別稱。這源于詠梅最著名的句子,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兩句有形有姿、有影有神,有香有色、有質有魂,濃縮的信息量極大,從視覺、嗅覺及動覺帶給人梅花的美感,也流轉著詩人“梅妻鶴子”澄澹高逸的情懷。
-
2019年02月19日 古人是如何過元宵節的?又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這是新年開始的第一個重要傳統節日。隨著社會的發展,可供人們聚會、慶祝的節日不少,元宵節也不那么令人矚目,但在古時,這一日堪稱狂歡節,甚至比除夕還熱鬧。古往今來,不僅出現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
-
2019年02月11日 莊子美學思想與中國畫創作作為中華傳統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莊子的美學思想集中表現為自由通達、觀心無我、道通為一。這些美學思想對中國畫創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大致體現在對中國畫創作格局、創作者精神境界以及中國畫創作意境三個方面。
-
2019年01月13日 明清小說命名的方法及其啟示小說命名是小說創作最直觀、最明顯的外在形式之一。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典小說創作的高峰期,名家輩出、名作眾多,考察明清小說命名的整體狀況,對于我們當今文學作品的創作、出版、傳播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
2019年01月13日 禮樂文化視野下的唐代樂府詩學研究作為唐人樂府詩創作實踐指導與經驗總結的唐代樂府詩學,既是唐前樂府詩學的總結與發展,又是唐后樂府詩學的重要參照,是中國古代樂府詩學史上繼往開來之集大成。結合唐代禮樂文化建設與樂府詩創作實際,對唐代樂府詩學進行全面梳理與系統研究,并借之探討唐代樂府...
-
2019年01月02日 中國箋紙:微型國畫的人文情懷箋紙的歷史非常久遠,根據現有文獻,可知在南北朝時期即有使用箋紙的實例。如南朝陳徐陵在其所撰《玉臺新詠序》中,就提到了“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的字句。《北平箋譜》是魯迅和鄭振鐸合編的一部箋畫作品集,在中國箋紙箋譜藝術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箋紙對...
-
2018年12月10日 書院:中國人難以磨滅的文化印記“傳統書院的力量,在于它能用歲月的厚重喚起我們的文化記憶。這意味著我們的文化是有根、有傳統的。”朱漢民認為,發展傳統文化的目的是古為今用,實現傳統文化價值的創造性轉化。傳統書院在繼承讀書、講學、研學和文化傳播等功能的同時,還要不斷探索符合新時代...
-
2018年11月25日 從李白的詩看千古文人俠客夢李白應該是“詩人里劍術第一,劍士里文采第一”的人。他之所以給人留下俠客的印象,主要還是來自于他灑脫不羈的人格魅力和渾然天成的文學才華,他以筆為劍,揮灑自如,千百年來鮮有人能與他比肩,“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 “起舞蓮花劍,行歌明月弓。...
-
2018年11月12日 宋詞的幽情單緒與家國天下宋詞之所以能成為“一代之文學”,主要在于它開拓了新的展示個人內心的平臺,創造了不同于詩的另一種境界,即:題材上注重個人情感而非社會現實;表現手法上長于抒情而非敘事;風格上偏重柔美而非陽剛。從文學自身的演進邏輯而言,婉約詞似更具“詞”的特點,更何...
-
2018年11月12日 對敦煌美術的研究依然是“進行式”敦煌,在公元4世紀到14世紀的1000多年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豐厚文化藝術資源,僅莫高窟就開鑿了700多個洞窟,塑造了2400多尊泥彩塑,創造了45000平方米壁畫。在中國古代早中期建筑、雕塑和繪畫少有原跡存留下來的今天,敦煌遺跡為我們了解這一漫長歷史時段的藝術樣...
-
2018年11月05日 "中華國學文庫"8年已出70種 國學經典蹚出一條…近日,中華書局推出的“中華國學文庫”第七輯面世。這套文庫陪伴讀者8年,出書品種已達70種,似乎成為一個平常的存在。但與“中華國學文庫”相關的出版人、學者與讀者,他們對國學經典的共同堅守少為人知,背后的種種故事細節耐人尋味,值得梳理和留存。
-
2018年11月05日 北京畫院聯合故宮等將展“明清山水畫的古意今…此次展覽以“古意與今情”為主題,依“由古向今”的倒敘方法回看明清山水畫中的摹古精品,還原了明清山水畫摹古題材創作的發展,借此窺探古人心中的桃花源。如此次展出的蘇州博物館藏周臣《桃花源圖》,畫家以陶淵明《桃花源記》為繪畫題材,描寫了東晉孝武帝太元...
-
2018年10月29日 音樂中的天地萬物 ——五行與五音之應象許多人都承認,聽到音樂能夠看到相應的顏色,從中國五行學說來認識,不同的器樂和音樂又有什么樣的形象呢?本文希望從五行的原始概念探求與五行相對應的音樂形象。
-
2018年10月22日 江南文化,詩學的一種可能上海一直浸潤、成長在江南文化中。可以說江南文化構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底色。在學者胡曉明看來,江南文化精神絕不僅只是一種地方認同,而且正在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意義感,是對于什么樣的生活更好、更值得追求的主張。今天我們探討江南文化,實際上就是在探討...
-
2018年10月08日 宋畫:中國古典寫實主義的巔峰我最近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了一本《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不敢說運用了“圖像史學”的方法論,只是嘗試從宋代傳世畫作中解讀出更多關于宋朝社會生活的歷史信息。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說,我一直認為,宋畫的史料價值要遠遠高于其他王朝所傳下來的畫作,因...
-
2018年09月29日 五谷豐登:中華文明進程的重要密碼自古以來,五谷豐登寄寓著人們對農業豐收與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祈愿。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趙志軍研究員等植物考古專家看來,這絕非簡單的歌頌贊美之詞,而是中華文明形成的必要條件。文明進程中的五谷、六畜、百工,都可以成為打開某個區域文明演進之門的鑰匙。
-
2018年09月14日 打撈失落的民間文學月亮在白蓮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迎面吹來陣陣涼風,我們依偎在祖母的懷里,聽她講那遙遠的故事,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天仙配、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一個個好聽的故事,構成了很多人兒時的記憶。一些故事被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了下來,但大量民間口耳相傳的故事...
煤礦文聯動態
-
為總結行業集郵工作新成果,促進行業集郵協會溝通... [詳細]
-
7月16日,由中國文聯主辦,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中... [詳細]
- 中國藝術報:以藝術之名 禮贊烏金…
- “新時代最美礦工”先進事跡發布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在淮河能源集…
- 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安徽華塑股份公司…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