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評論
-
2021年04月02日 淺析傳統書法“排異”功能黃庭經(局部) 王羲之 書法藝術強調融合、貫通與兼收并蓄,但也強調排異、獨具與別開生面。所謂“排異”,即排斥異己力量,以保持原生機能、狀態與風貌。在數千年演進過程中,“排異”功能為純潔書法藝術、承傳獨特魅力發揮巨大作用。 排斥俚俗與無益的交...
-
2021年03月18日 這些電視劇緣何引發追劇熱潮近期,電視熒屏好戲連臺,一眾優秀現實題材電視劇接連播出,讓觀眾熬夜追劇,直呼“上頭”。“導演簡直是‘細節控’!”“被家人拉著看一集,結果就離不開電視了”“感覺每一句臺詞都像是歷史考點,每一段都是一篇小論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覺醒年代》在央...
-
2021年03月01日 文學理論家張炯談:黨對百年中國文學發展的領導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的一百年,也是中國文學事業不斷繁榮發展的一百年。本報記者近日采訪文學理論家張炯,請其梳理我國文學事業在黨的關懷下走過的不平凡歷程,總結其中的寶貴經驗,并對新時代文學的發展進行展望。記者:...
-
2021年02月24日 書法對我而言,就是“字比天大”——專訪書法…周祥林接受《中國藝術報》采訪導演與書法家,是周祥林肩負著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職業。看似沒有關聯的藝術門類,非但沒有攪亂他前進的步伐,反而相生相長,互為促進,按他本人的話說:“我常常都不知道我在跨界。”多年來,周祥林在他所涉及的各個領域都做出了斐然成...
-
2021年02月21日 范迪安:描繪壯闊的時代畫卷核心閱讀邁入新時代,中國美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表征是在主題性美術創作和現實題材美術創作上聚焦聚力。我們要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使中國美術新的創造通過美術評論和理論研究產生更大的社會文化意義。新時代藝術人才的培養,要通過融合科學與藝術的教育,提高其...
-
2021年01月29日 張煒:以飽滿情感激蕩創造活力價值觀的問題直接決定一部作品的境界。古今中外寫“奮斗”的作品很多,奮斗主題作品打動人心、傳之久遠的強大力量來自哪里?來自作家心靈的向善向美和高遠的價值取向。偉大作品創造出來的文字,從根本上來自一顆崇高的心靈
-
2021年01月27日 書寫“新農人”,文藝準備好了嗎目前,中國14億人口中,農村人口仍占四成以上。農村人口仍有很多,但農村已不是從前的那個農村:直播帶貨成了“新農具”,小汽車開始代替“牛車馬車三蹦子”,裊裊炊煙因天然氣的入戶而不再成為一景,鄉間草廬早已被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建筑取代。古老的鄉村地理符號...
-
2020年12月19日 年度漢字評選:漢字文化新民俗又到了評選年度漢字的歲末時節,這項活動久已成為漢字文化圈的一項文化盛事。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的活動有聲有色,我國國內的評選更是如火如荼,并且隨著活動以比較固定的形式向不同行業、地區擴散,漢字評選也逐漸演化為一種文化新民俗,帶有濃重的總結過去、展望...
-
2020年12月18日 音樂產業須夯實基礎,轉向新一輪高質量發展12月11日,由中國文聯音樂藝術中心、北京市新聞出版局指導,中國傳媒大學主辦,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音樂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聯合承辦,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咪咕音樂有限公司、全民K歌、太平洋影音公司、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音樂工...
-
2020年12月16日 濮存昕:讓戲劇生態更加向好良好的戲劇生態應讓出人出戲成為一種自然生長。傾聽他們,我需要思考,怎么才能讓院團放開手腳出人出戲;怎么繼續完善院團體制改革。人才、資金,怎樣的結構才是最合理的,在改革的這兩個關鍵問題上,院團往往是舉步維艱的,我希望能為他們發出聲音。
-
2020年11月17日 “滋味”:傳統書法審美的詩意表達書法的審美表達,有一種直觀方式,就是借助自然物象之美來比擬,譬如晉衛恒《四體書勢》里的:“嬌然突出,若龍騰于淵;渺爾下頹,若雨墜于天” 。有一種象征方式,就是用人物品藻加以影射,譬如南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里的:“柳惲書縱橫廓落,大意不凡,而德...
-
2020年11月17日 借助5G傳播,發展新時代的文化事業在剛剛結束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對新時代的文化建設工作從戰略和全局做了新的規劃和設計。文化建設不僅需要把握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條主線,也要回訪新中國革命史、建設史、改革開放史所開辟出來的文化經驗,解決好文化載道、主流價值傳播的問題,運用現有...
-
2020年11月10日 李洱:經典要經得起東西方多種文化的審視什么樣的作品堪稱經典?經典是如何產生的?11月9日下午,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李洱以“淺談文學經典化”為主題,結合《紅樓夢》的經典化過程,向參加2020年四川省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的作家進行了授課。 由于東西方在文化交流上有時間差,當作家選擇一個對象進行模...
-
2020年11月09日 王安憶:一個人的苦行苦修——《悲慘世界》解讀我為什么要談《悲慘世界》呢?在我閱讀的世界里有兩座大山,一座是《悲慘世界》,一座是《戰爭與和平》,我一直很想去攀登。這兩部作品太重大了,規模非常宏大!現在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對當代作品進行過度解釋,很小很小的細節被賦予很多很多的意義。而對于古典的...
-
2020年10月29日 全媒體語境需要高質量文藝評論面對新時代文藝創作,文藝評論迎來諸多新的變化。文藝批評該聚焦什么?如何更好地適應時代潮流和文藝發展新思路、新方位?日前,在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蘇州市委宣傳部主辦的“2020在新時代的現場”當代文藝評論蘇州論壇上,與會專...
-
2020年10月19日 王蒙:中國文化的特色與生命力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提出了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說,我們強調中華文化以豐富我們的精神資源,挖掘我們的歷史傳統,強化我們的文化自信。“熔...
-
2020年10月19日 當代音樂創作如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鑒于音樂藝術的特殊性,在討論如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之前,有必要對這一命題的概念內涵以及所處的不同時代背景作簡要分析。 在文藝事業中強調“人民性”是我黨一貫的文藝方針。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
-
2020年10月16日 葉嘉瑩:中國文化的一泓清溪1971年夏天,我在哈佛學習。我那時在做從晚明到民初的研究,經常去哈佛燕京圖書館找各種各樣的善本。古籍善本書收藏在獨立的一間屋里,不過那時候沒有特別嚴格的登記制度,借閱很方便,跟裘開明老先生說一聲就行。裘老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在燕京圖書館做館長,也是...
-
2020年10月15日 齊美煜:貫穿《奪冠》全片的女排精神是什么還沒看《奪冠》,我就聽到了很多關于它的評論,有來自網絡的,也有來自身邊人的。其中,復雜的心緒有“坎坷”,因這部影片從發布春節預告到因疫情原因改檔、國慶定檔、提檔,上映經歷堪稱一波三折;有“感動”,好友直言電影太“上頭”,被女排姑娘們的拼勁震撼,...
-
2020年10月15日 單霽翔:文化是城市最高和最終的價值對中華文明的認知,我們尚處在一個不斷提升認識的過程中。過去人們把中華文化理解成“黃河文化”“黃土地文化”。隨著考古新發現和學界對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除黃河文化之外,長江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特別是杭州良渚古城遺址,以4300-5300年...
-
2020年09月22日 王炳林:認真學習“四史” 堅定文化自信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歷史的學習,多次強調要學習黨史、新中國史,并對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的歷史作出深刻闡述、對改革開放的歷史進行了系統總結。
-
2020年09月22日 賈平凹《暫坐》:異托邦敘事中的現代空間焦慮在《〈暫坐〉后記》的煞尾,賈平凹看似不經意地提到了兩個人:一個是俄國的撐桿跳女皇巴捷耶娃(伊辛巴耶娃),一個是我國的國畫大師齊白石老人。他說巴捷耶娃“從沒有見好就收”,而他的創作就如同“試著來做撐桿跳,能跳高一厘米就一厘米”,即使“突破每每以失敗...
-
2020年09月11日 中國語言文學教育的精神內核與根本方法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正如韓愈在《師說》中所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從古至今的求學者,都需要老師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困惑。因此,教師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的未來。
-
2020年09月10日 當代中國文藝評論的跨性品格文藝評論,在當代中國究竟是一個行業還是一個學科,或是其他不確定狀態?如果它是一個行業,為什么總有人把它當成一門學科去看待?而如果它是一門學科,為什么又處處呈現出跨越單純學科的行業特征?這無疑是近年來困擾人們、包括一些已多年從事文藝評論的人士的疑...
-
2020年08月18日 對話莫言:扎根生活 講好故事核心閱讀一個文學家首先是一個對本民族語言做出貢獻的語言學家,他豐富了我們的母語,使我們的母語更帶感情色彩,更有表現力,更婉轉、更美好作家要在廣闊的天地間開辟出一個屬于自己的陣地,扎進這片供他生長的土壤,讓自己的根系發達、蓬松,源源不斷地吸收營養...
煤礦文聯動態
-
為總結行業集郵工作新成果,促進行業集郵協會溝通... [詳細]
-
7月16日,由中國文聯主辦,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中... [詳細]
- 中國藝術報:以藝術之名 禮贊烏金…
- “新時代最美礦工”先進事跡發布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在淮河能源集…
- 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安徽華塑股份公司…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