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評論
-
2017年06月06日 博物館如何參與“一帶一路”文化建設在“一帶一路”建設推進中,如何利用好博物館擁有的文化資源,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民心相通和文明交融,為沿線地區民心相通奠定雙多邊合作的堅實基礎,意義重大。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播主陣地之一,其擁有的文物資源承載著“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人民的共同記憶……
-
2017年06月04日 余秋雨:曾經流傳的“余氏語錄”都是假的余秋雨說,現在網上幾乎每半個月就有大量“他的詩文”發表,“有人說,余秋雨先生一生寫過6000多首詩,我說抱歉,我一首詩沒寫過。那都是別人‘送’給我的,為什么‘送’給我,不知道。
-
2017年06月04日 馮驥才:書是文化的種子"如果真愛自己的文化,就會對自己的文化產生情懷。"馮驥才說,"我的每一本書,都來自一種情懷。情懷不是你走進它,而是它走進你。如果我們真愛我們的文化,就應該讓它走進我們心里。"書是文化的種子……
-
2017年05月28日 呂國英:文藝創作有“五忌”文藝作品是作者審美素養的體現,也是作者個性品質的折射。要創作出優秀作品,文藝家必須要具有相應的道德素養、人格操守、美學造詣,有不可須臾背棄的藝術準則。擇其關鍵而言,文藝創作有“五忌”:忌盲、忌混、忌怨、忌欲、忌偽。
-
2017年05月26日 詠嘆之間的永恒 民族歌劇要有中國味道歌劇被譽為“藝術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個國家舞臺藝術創作和表演總體水平的重要標志。當下舞臺上涌現的大量中國歌劇都是意大利式的,盡管舞美奢華,但通篇洋腔洋調,觀眾期待享用的是文藝上的“中國大餐”,但吃起來卻像是“撒上中國佐料的西餐”,這樣的歌劇...
-
2017年05月23日 文藝批評要著力維護“靈魂健康”“不為一時之利而動搖、不為一時之譽而急躁,不當市場的奴隸”,觸動了當下文藝批評創作的弊病,也為如何改進批評工作提出了中肯建議,當前,建構有溫度見深度、有活力接地氣的文藝批評,切實凸顯文藝批評對創作的促進和引領,可以從“三個不”來立足思考。
-
2017年05月20日 文學的魅力與博大的心靈——錢谷融先生訪談作家只有對現實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深入的思考,在這樣的基礎上,用作家的真情實感所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對時代有真知灼見,才能產生動人的力量,展示中國文學藝術的魅力。——我與錢谷融先生的話題從現實主義的生命力開始,延伸到莎士比亞和曹禺的戲劇,探討中國古...
-
2017年05月18日 網絡文學催生新的文化可能性網絡文學能夠在中國發展壯大,存在著外在和內在的雙重因素。外在上看,是順應了世界范圍內大眾文化崛起的潮流;內在上看,是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延安時期以來的無產階級文學精英化之后,文學受到官僚化的、壟斷性的生產機制的影響,活力不足。網絡文學崛起填補了大...
-
2017年05月15日 在廣大的人民生活中開拓文學新天地——“文學…5月12日,由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作協創研部、魯迅文學院、文藝報社共同主辦的“文學與人民”主題論壇在京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敬澤出席論壇并講話。施戰軍、邱華棟、徐可、李朝全、孟繁華、李舫、李洱等專家學者,中國現代文學館歷屆客座研究員等青年...
-
2017年05月15日 深懷敬畏之心把文物攝影這個“活兒”做好 —…文物攝影師用手中的相機,在光與影的變幻中向大眾展示文物的美,讓人們在鏡頭下感受文物背后的歷史溫度,讓文物走出深幃,以一種美的姿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文物出版社資料攝影中心主任劉小放就是這樣一位文物攝影師。 39年來劉小放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相機,在他看...
-
2017年05月11日 絲綢之路是一條活的道路 ——關于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賦予漢代中國和中亞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主的交通路線的名字。但是,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考古發掘的進步,絲綢之路的含義越來越廣,范圍也越來越大。 中國東、南面是大海,西面是沙漠、高山,北面是戈壁、森林...
-
2017年05月10日 一帶一路:用文化締造新的“人類文明之舟”尋找和創新新的文化產品形式,積極和大力發展中國特色文化產業,開通和建立由中國特色文化產業的“新絲綢之路”,應該成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美麗構想。“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國文化發展提出了新命題、帶來了新機遇、創新了中國文化對話的新形...
-
2017年05月10日 言恭達談中國書法:每個中國人一生的修行當下真正的藝術高度必須出于人類文化學的戰略思考,以自身對時代的感恩和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而實現生命體驗。開啟與重建當代藝術的現代人文精神,這是當代書法家應有的品格和情懷。——言恭達說。
-
2017年05月09日 智能社會開創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新時代文化體驗已成“后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消費者對基本物質需求得到普遍滿足,加之信息技術對所有行業的沖擊、滲透和改造,經濟大體上成了“文化經濟”。要把文化科技融合作為新一輪全球化的重要助力,在轉向新動能、創造新經濟過程中,實現對未來世界新文...
-
2017年05月01日 建構“群眾文學共同體”——以北京群眾藝術館…作為政府開辦的公共文化服務和群眾文化事業機構,文化館、群藝館如何更好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如何整合文化資源和文化力量,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群眾文化服務……需要專職群眾文化工作者確立“問題意識”,深入思考和解決當下群眾文化發...
-
2017年05月01日 馮秋子:寫作者也是思想者馮秋子:寫作者也是思想者,是以文藝的形式進行思想,它包含理性思維,也包含感性思維;包含邏輯思維,也包含形象思維。他們發現、發掘、探求、描述,以生命的底力、思想的銳利、眼光的獨立和藝術的韌性與覺悟,和生活發生各種特別的關聯……
-
2017年04月28日 如何補齊大眾文化產品的“短板”《人民的名義》的轟動,其實給了社會很大的啟發。我們可以看到真正優質的大眾文化確實能夠產生極大的正面而積極的影響,對社會有很大的作用。這其實讓人們思考如何多出產優質的大眾文化產品,讓大眾文化的活力和高雅文化的發展齊頭并進。
-
2017年04月26日 我們趕上了讀書的最好時代我們要使中華文明傳承下去,要使中華文明能在當今發揚光大,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讀書。了解我們古人的記憶、古人的思想、古人的智慧,我們才能很好地把這樣的文化傳承下去。隨著社會發展下去,我相信,愛讀書又善讀書的人會越來越多。我們趕上了一個讀書學習的最好...
-
2017年04月23日 用經典之筆書寫當代文章 ——首都文學界研討…“當代作家要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繼承者和創造者,以經典之筆,傳播經典,啟迪心靈,使全民受到廣泛的熏陶。”這是日前在“首都文學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討會”上,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的一段發言。 此次研討會上,30余位作家、專家和學者...
-
2017年04月23日 樓宇烈:中國文化不能再“失魂落魄”中國近百年來,在文化上曾經“失魂落魄”,而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國家戰略的今天,對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是一個真正需要重新反思、探討和評價的時候,并要對它作出一個新的評價來。樓先生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的“深訪談”中,從許多方面對中華...
-
2017年04月20日 文化創意和文化產業的核心是文化內涵和文化情懷文化人做文化事,靠的是自覺。非自覺的事情是做不好的,比如當下最時髦的文化創意和文化產業。這世界上不是所有的文化人都有文化情懷,也不是有了文化情懷就一定能干成大事。而一旦成事,成大事,其文化情懷應該是成事緣由的一個重要方面。
-
2017年04月15日 賈平凹:寫作實在是我的宿命作家其實是有定數的,我只能寫鄉土一類的作品。每一個作家寫作時都懷有雄心,不想把小說寫成小玩意。我總想寫一百多年來中國的狀況,真實地表現現代中國人的生活和情緒,這是我創作追求的東西。
-
2017年04月15日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亟待澄清幾個模糊認識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民族的復興,首先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但也必須看到,在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上,尚存有某些疑惑或模糊認識需要澄清。
-
2017年04月13日 肖復興:關注老北京源于鄉愁 歷史遺存保護需…當代的文學創作環境幾何?為何諸多文學作品中一再關注老城建設?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又該如何處理好歷史遺存與發展建設的矛盾?要想提升閱讀能力,如何權衡網絡化碎片閱讀與紙質閱讀?4月12日,著名作家,原《小說選刊》副主編,《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肖復興做客...
-
2017年04月09日 李敬澤:回到傳統中尋找力量坊間流傳多年的一個說法,文學青年進京三件事:登長城、吃烤鴨、見敬澤——他在作家中影響之大窺斑見豹。李敬澤,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文學評論家。然而光環之外,他還是一個經常處于被逼稿狀態中的糾結的寫作者,一個既然要做就一定做好的摩羯男,一個把什么都搞...
煤礦文聯動態
-
為總結行業集郵工作新成果,促進行業集郵協會溝通... [詳細]
-
7月16日,由中國文聯主辦,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中... [詳細]
- 中國藝術報:以藝術之名 禮贊烏金…
- “新時代最美礦工”先進事跡發布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在淮河能源集…
- 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安徽華塑股份公司…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