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群眾文學共同體”——以北京群眾藝術館“北京群眾文學共同體”為例
——以北京群眾藝術館“北京群眾文學共同體”為例
隨著2017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開始施行,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重要組成部分的群眾文化服務也順理成章地得到了法律保障,這必將會進一步推動群眾文化的現代化。
作為政府開辦的公共文化服務和群眾文化事業機構,文化館、群藝館如何更好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如何更好地整合群眾文化工作者、文化藝術專家、文化志愿者、業余文化藝術創作者等文化資源和文化力量,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群眾文化服務,如何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和模式,更好地構建社會公眾參與機制,更好地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專業化發展,需要專職群眾文化工作者確立“問題意識”,深入思考和解決當下群眾文化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前沿問題,在實踐中創造經驗,將經驗提升為理論,用實踐檢驗理論,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
一、隊伍建設的機制創新
在群眾文化的現代化發展路徑中,隊伍建設是一個連結著各項工作科學發展的重要方面。群眾文化隊伍包括管理者隊伍、業務人員隊伍、志愿者隊伍、公眾參與隊伍以及館辦團隊骨干隊伍等。其中,業余文化藝術團隊建設是文化館、群藝館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業務內容。文化館、群藝館開辦的文化藝術團隊一般簡稱為“館辦團隊”,這些館辦團隊的性質與專業文化藝術院團、文聯所屬的文藝家協會不同,與社會團體、民間團體也不同。由于其開辦主體是文化館或群藝館,所以可以是不通過到民政部門注冊登記,僅為系統內部活動的團體。有些掛靠在文化館或群藝館的群眾文化藝術團體,如果要想登記成為面向全社會的法人社團組織,應當具備《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中列出的相應條件。
在群眾文化工作創新實踐中,隨著國家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日益規范,以及人民群眾對提高文化生活質量的需求的日益增長,亟待在群眾文化領域引入新概念,建立新機制,開創新模式。在隊伍建設上,鑒于群眾文化藝術團隊在名稱上基本采用“團、隊、會、組”等現狀,以及“群眾文化”這一極具包容性的概念,筆者在工作實踐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將館辦團隊在名稱上和組織架構、運作方式等方面進行提升、創新,引入“共同體”的概念,并率先在群眾文學隊伍建設中進行實踐,從2016年開始組建了北京群眾藝術館“北京群眾文學共同體”。“庫珀與博伊德在《學校作為合作的學習共同體》中提出,‘一個合作的學習共同體的基礎,就是合作——為了共同體目標而共同努力、同伴關系、分享領導、共同發展和共同學習,而非競爭與少數人掌權。’”[i]北京群眾文學共同體體現了作為一個以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為基本理念的非正式組織在名稱、架構、觀念、價值和運作方式上的特性,也體現了“群眾文化”的獨特屬性、意義與價值。以北京市基層群眾文藝創作輔導(文學)專項工作為依托,經過一年的運作實踐,這個全新的機制、架構運行順暢,成效顯著,全面地帶動和統領了群眾文學工作的開展,相信會對整個群眾文藝隊伍建設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參考價值。
二、“群眾文學”與“共同體”的概念
“群眾文學”是群眾文藝所屬的一個重要門類,是群眾職業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學樣態,群眾文學是一個集合概念,它是包含著群眾文學活動、群眾文學工作、群眾文學事業和群眾文學隊伍在內的具體概念。
“共同體”是社會學概念。“共同體絕不僅僅是字面意義上的具有共同性的群體,而是指生活在一起的人們通過彼此之間的交往而形成的共同關系模式。”[ii]“馬克思眼中的共同體是一個基于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共同關系模式”。[iii]齊格蒙特·鮑曼在《共同體》一書中,將“共同體”一詞界定“指社會中存在的、基于主觀上或客觀上的共同特征(這些共同特征包括種族、觀念、地位、遭遇、任務、身份等等)(或相似性)而組成的各種層次的團體、組織”。[iv]滕尼斯認為“共同體的理論出發點是人的意志完善的統一體,并把它作為一種原始的或者天然的狀態。”“共同體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現實的和有機的生命——這就是共同體的本質”[v]。入江昭認為“共同體”是指建立在共同價值觀和社會內聚性基礎上組織起來的群體,參與者通常具有共同的成員身份和情感紐帶,在共同體內部可以實現自己的需要并通過發揮自己的影響來獲得自我實現,也就是說具有強烈的共同體意識。[vi]“布朗和杜蓋德以及溫格等將實踐的共同體作為知識在組織內以及跨越組織邊界的生產和創新的社會安排的機制。”[vii]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共同體。”[viii]提出“真正的共同體”——“自由人的聯合體”。“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立基之處乃是處于共同體之中的個人如何獲得共同體之下的自我確認及個人確認之下的自由的獲得和發展的空間的拓展,而真正的共同體對于馬克思的期冀來講是達致這一獲得和拓展的真正的條件,這應該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精髓之點。”[ix]
“共同體”概念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價值。“實踐中的相互介入、共同的事業和共享的技藝庫,使得一群個體凝聚成共同體,同時決定著其中每個成員的身份。”[x]國際政治、城市發展、教育、科技等領域已經建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中關村協同創新共同體”“學習共同體”“科學共同體”“學術共同體”等新機制、新模式、新載體、新平臺、新架構。
三、“群眾文學共同體”的價值內涵
北京群眾藝術館“北京群眾文學共同體”是北京市基層群眾文藝創作輔導(文學)專項工作的核心概念,屬于專業共同體、實踐共同體、學習共同體、合作共同體范疇,是以有機的方式發展著的群眾文學工作者的專業發展共同體和業余文學創作者的文學創作共同體。
性質:以共同的事業為依托的北京群眾藝術館文學業務工作機制和服務平臺,是一種整合的合作力量,整體的運作機制,是共同的文學事業,共同的精神家園,是全體成員互幫互助、和諧共生的異質性共同體。
信念:民主管理,共同協作,共享發展。
宗旨:在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中實現每個人的文學夢想。
目的:出作品,出人才,出成果,激發和引導群眾文學創作,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
任務:完成北京市基層群眾文藝創作輔導(文學)專項工作,以及北京市群眾文學創作系列研討會、“文薈北京”群眾文學獎和年度《“文薈北京”北京市群眾文學創作優秀成果選》出版工作。
工作規范:北京群眾文學共同體是北京群眾藝術館指導、協調下的項目負責制,各成員間是自愿聯合、合作伙伴、相互介入的關系,體現友愛、互助、合作、共享的團隊精神和志愿、公共、公益、公平的主體意識。共同追求,共同擔當,志愿服務。
立足點: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北京群眾藝術館“北京群眾文學共同體”由工作站、專家庫、創作平臺、激勵機制等組成。工作站協調由北京群藝館及各區文化館相關負責人擔任,成員包括北京群眾藝術館及各區文化館文學干部、各有關系統和單位相關人員。專家庫由在京市級以上單位高級職稱以上專家組成,并擔任文學創作導師和評委。創作平臺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戲劇、曲藝、評論、民間文學等7個平臺,各創作平臺召集人由北京市群眾文學創作優秀成果獎的獲獎者代表擔任,“文薈北京”北京市群眾文學創作優秀成果獎所有獲獎者均為創作平臺成員。激勵機制主要指“文薈北京”群眾文學獎的各種獎項、優秀創作成果推廣活動等獎勵、扶持措施。
四、“群眾文學共同體”的運行保障
(一)樹立群眾文學工作的科學理念
群眾文學工作的科學理念概括為職能觀、整體觀、服務觀、專業觀。
職能觀是指群眾文學工作是群藝館、文化館的一項重要的服務職能和業務職責,是群眾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由群眾文化事業單位的性質決定的。
整體觀是指群眾文學工作是一個整體,是一個獨立的整體。按照整體發展的內在規律,實現文學工作的連續性和向更高階段發展。在文學類別上是全方位的,包括文學的各個文體以及民間文學。在服務對象上是面向全民的,職業作家之外的所有業余創作者。在服務區域上是全覆蓋的。市群藝館是面向全市業余創作者,區文化館是面向全區業余創作者,包括各個系統的業余創作者。在激勵機制上是全面發展的,做到全面兼顧,整體發展。既獎勵優秀創作者和優秀作品,又獎勵組織者、輔導者以及基層群眾文學組織、群眾文學項目,建立北京市群眾文學工作的市級榮譽制度,引領社會核心價值,建構社會主流文化,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
服務觀是指在工作中樹立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事業發展關鍵在人,群眾文學工作者應以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開展活動,為群眾搭建平臺,不利用職務之便謀求一己私利。
專業觀是指群眾文學工作是一門專業,群藝館、文化館應遵照“專業原則”,建設一支專業化的群眾文化工作隊伍。在文學崗位設置上設立文學崗位,由具有專業知識和理論素養的專業人員擔任文學干部,這是開展本館、本地區群眾文學工作的基礎,有利于把握文學工作規律,有利于在較短的時間里打開文學工作局面,提高文學工作質量,也有利于參加專業交流活動。
(二)以創新精神開創工作新模式,建立長效機制
北京市群藝館從2016年開始開展的北京市基層群眾文藝創作輔導(文學)專項工作就是一種工作新模式和長效機制,在這項專項工作中開創了“文薈北京”群眾文學獎、文學創作研討會、北京市群眾文學創作優秀成果選等品牌,并創立了“北京群眾文學共同體”,為業務工作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對其他群眾文藝業務以及各基層單位也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和示范意義。
在創作輔導上,形成了“導師制統領式常態化”創作輔導模式,用系統理論和現代的整體的專業的方法,進行系列化、專題化、正規化的創作輔導。對創作成果進行評選、出版,旨在遴選精品,在精品中積淀群眾文學“經典化”作品。
(三)把握群眾文學工作特點,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服務能力
首先,應明晰服務對象。群藝館、文化館是政府設立的群眾文化事業機構和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群藝館、文化館開展的群眾文學工作與作家協會等人民團體和專業文藝院團等專業機構開展的文學工作不同。群眾文學工作是以非專業、非職業的創作者和業余作家為服務對象,不包括專業作家。而作家協會以入會的專業作家和業余作家為服務對象。
其次,應提升服務能力。群眾文學干部不僅應具有文學專業能力,還要具備群眾文化業務能力。不僅有文學創作能力,還應具備群眾文學的組織、輔導、研究能力。把自己鍛造成具有實踐能力、創新精神與團隊合作能力的人才,并注重綜合素質和敬業奉獻精神的培養,在工作中投入事業心和公益心。此外,還要掌握互聯網等現代文化傳播方式,提高服務效能。
再次,應建立公眾參與機制,整合專家、群眾文學工作者、業余創作者力量,以及文化志愿者力量等社會各界資源和力量,參與到群眾文學工作中來,建立科學的參與機制和平臺,提高參與效率,共同把群眾文學工作推向更高發展階段。
作者單位:北京群眾藝術館創作輔導部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