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經典之筆書寫當代文章 ——首都文學界研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首都文學界研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登陸央視《朗讀者》后, 96歲的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吸粉無數。楊振寧都佩服這個“許大炮” ,知道他嗓門大,詩詞翻譯得好。在近期舉行的首都文學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討會上,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熊光楷再次提及許淵沖,許先生是他的老同鄉、老師長、老前輩。熊光楷從軍隊的外語院校畢業后即擔任譯員,主要翻譯工作是口譯。熊光楷說,口譯要求反應迅速,準確達意,解釋清楚,而筆譯則需要字斟句酌,追求信達雅,許淵沖先生“書銷中外百余本,詩譯英法唯一人” ,在詩、詞、曲、賦、戲曲方面的翻譯成就深深折服了他。不久前,熊光楷再次去拜訪許淵沖,發現他還是住在老舊的沒有電梯的三層樓上。“這樣的人才是國寶,但卻不講求生活條件! ”感慨之余,熊光楷說,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護人才,做好人才制度建設尤為重要。
本次首都文學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討會由中國作協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組委會聯合《中華辭賦》雜志社共同舉辦,目的是為了全面落實中央《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 ,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落到實處,努力書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新篇章。何建明、熊光楷、鄭欣淼、倪健民、閔凡路、梁東、郭啟宏、張陵、啟驤、陶文鵬、劉彥君等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
任何遺產都不是孤零零的存在
繼承與創新是面對傳統時的永恒話題。在中華詩詞學會會長鄭欣淼看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要繼承,更要傳下去,關鍵在于創新。“任何遺產都不是死的,不是孤零零的,遺產和今天的生活發生著這樣那樣的關系。 ”鄭欣淼說,遺產固然有其基本的意思存在,但是在當下的價值和意義也需要重新詮釋。現在技術的進步,為傳統文化創新帶來了很多新機遇。比如電視上詩詞大會的成功舉辦,就是用新媒體來傳播傳統文化。又比如現在很多文學遺產、古籍,正通過大數據、數字化的方式讓大眾能夠便利地接觸到。過去要到圖書館善本部通過申請才能查閱的書籍,現在很多在網上就可以看到,索引、查找都非常方便。“這些雖然是技術方面的,但是帶來的弘揚傳統文化的效果已經超出人們的想象。 ”如今,微信已經無孔不入地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反映在文學上,各種詩歌類朋友圈尤為活躍。鄭欣淼欣喜地看到,現在全國各地好多地方都有詩社組織,通過微信發表作品互相交流、互相修改。“不可小看微信,帶來好多觀念上的變化。 ”
關于傳統文學的最新發展,鄭欣淼還注意到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以前傳統韻文比較活躍的是詩詞,但近年來散曲這種形式發展也很快。比如山西原平市,有幾個村子的農民創作散曲,他們有全國最早的農民散曲社,創辦了全國第一個農民散曲刊物,出版了第一本農民散曲評論集,舉辦過第一次全國農民散曲大賽。“當時中華詩詞學會的同志看了以后很感動,寫得相當好,能感到一種從民間來的天籟之音。 ”
研討中鄭欣淼還提到,現在中華詩詞學會正準備舉辦2017年普通話韻詩詞創作比賽,探索和總結詩詞創作實踐的用韻規律。去年中華詩詞學會提出了新的用韻方案,還要經過一些程序才能確定。鄭欣淼說,對于新韻,也有反對的聲音,但是改革是必須的。“詩以現代語言為主,我們一方面尊重、堅守傳統的詩歌韻律,但是,改革探索也應該支持。當然,成效還待時間的檢驗,也看社會接受的程度。 ”
《中華辭賦》總編輯閔凡路對鄭欣淼的說法深表認同。閔凡路說,繼承傳統,一定要不是生吞活剝、原封照搬,將傳統文化和現代弄成兩張皮,必須在融合、創新上發展。辭賦文學是一種古典的美文,上世紀90年代以后逐漸呈復興之勢,據他統計,現在寫賦的作者大概有上千人,寫得好一點的有二三百人,是一個新隊伍。“習近平主席提出要創作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文藝精品。我們要為歷史留下時代的文化記憶,深入生活,潛心為文,力戒浮躁,創造出更多的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優秀作品。 ”
跨界合作讓傳統落地
如何將弘揚傳統文化落地?學者劉彥君在發言中給出了很好的意見:第一,文學界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平臺、舉措、抓手非常重要。劉彥君多年研究戲劇,她有一個感覺是戲劇圈這幾年特別忙,為什么?因為從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出版基金之后, 2013年又設立了國家藝術基金,戲劇界眾多的藝術品種現在都呈現龍騰虎躍的局面,就戲劇作品來說,一個兒童劇可資助120萬,話劇、戲曲資助額度250萬,音樂劇、歌劇、舞劇資助額度400萬,文化傳播交流項目,如果涉及到境外的,資助額度可達500萬。“在這樣的資金扶持面前,每一個從事藝術的人都特別主動、積極地做著由高原向高峰挺進的創作。 ”其次,劉彥君建議改變思路,嘗試跨界合作。詩歌也好,辭賦也好,都是語言的、紙面的呈現,而我們的時代是一個行動的時代,能不能將文學落地,跟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劉彥君說,現在住建部、發改委等部門要在全國建設一千個特色小鎮,是不是可以將詩詞小鎮、散曲小鎮的建設納入有關部門的項目,跟地方經濟、政治發展結合起來?另外現在很多影視公司不僅僅做情景劇和故事片,也做文化片,文學能不能也做一些跨界傳播的嘗試,比如中國作協的百位歷史文化名人傳記工程,是文學界寫的,散文式的比較多,情節性比較弱,但可不可以從中選出來一些做成微電影、微視頻?“我想這樣傳播的渠道就會更多一點,影響也會更加擴大一點。 ”劉彥君說。
文學“接力”講好當代中國故事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是為了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但更重要的是面向未來我們的路怎么走。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表示,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離開了漢字,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學界應自覺擔負起應有的責任,有著義不容辭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為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文學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終要拿作品說話。 ”何建明說,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文學的“接力” ,也就是如何創作出當代優秀的經典作品。當代作家要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繼承者和創造者,要用勤奮、嚴謹、精細和高水準的創作態度與精神從事創作,用經典之筆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積極發揮從事傳統文化的研究者、創作者和學者的作用,辦好傳播傳統經典作品的詩會、朗誦會,積極發揮中華詩詞學會、 《詩刊》《中華詩詞》 《中華辭賦》的文學作用。中華傳統文化的代代相傳,更需要作家將自己的作品與傳統文化、時代相結合,比如中國作協組織一百多位作家創作的《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正是當代作家利用文化名人的資源,用時代之筆去創造性的續寫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作為文學工作者,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要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古為今用,勇于創新創造,把創作生產優秀的文學作品作為中心環節,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努力創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新篇章。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