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
-
2020年03月18日 古代名人手札正越來越多進入人們的日常視野 …近日,上海博物館還在戰“疫”之際,推出網上展覽《遺我雙鯉魚——館藏明代書畫家書札精品展》。這些各具特色的書札展引發觀眾尋根追源,通過手札去全面了解書寫者和他們所處的時代,從這些古代名人手札堆里撿拾歷史與藝術的吉光片羽。
-
2020年03月18日 《趙城金藏》:輾轉千年的虔敬一部《趙城金藏》,從誕生至今近千年,歷經戰火紛飛、歲月磨礪。崔法珍斷臂募刻近三十載,方有此書;蔣唯心冒險登舟,才有后來引發學界震動的《〈金藏〉雕印始末考》;史健率領八路軍戰士浴血搶救經卷,才有今日四千余卷《金藏》保存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新中國成立...
-
2020年03月07日 書法藝術個性化與漢字學書法藝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獨樹一幟,其獨特的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從甲骨文出現的那一天起,書法藝術即石破天驚,它既是思想交流、文化傳承的載體,又是文字實用書寫的升華。我們從書法藝術中體會到了漢字之美、語言之韻、精神...
-
2020年02月29日 對荊楚文化,我們飽含深情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荊楚文化以其特有的風貌,澤被后世。荊楚文化的氣質與中原文化形成互補。文化學者于丹曾這樣對比二者:中原文化是尚禮的、現實的,強調對規則的服從,講究以節制為美,敬鬼神而遠之;而楚文化是樂生的、浪漫的,靈魂可以上天入地,汪洋恣肆。
-
2020年02月11日 荊楚大地上的璀璨文化——楚文化疫情當前,少部分外國人談武漢或湖北即“色變”,仿佛“武漢”和“湖北”已成為瘟疫的代名詞之一。其實,這方土地只是暫時病了,它從來都是開放、自信、優雅的。因為它擁有著勤勞勇敢的人民、蓬勃向上的經濟發展動力,以及璀璨而獨特的荊楚文化。
-
2020年02月04日 《陳情令》中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古裝仙俠劇,《陳情令》中有許多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表達,而值得注意的是,此種表達出自以90后為主的年輕團隊。可以說,該劇體現了90后新生代對于中國文化傳統的理解、繼承與想象。這種想象并非與歷史嚴絲合縫——與《長安十二時辰》的寫實性表達相比,《陳情令...
-
2020年01月22日 唐朝寫手好詩有多重要?不少人憑借首詩平步青云古代就有人把每年高考狀元寫出來的文章專門收集起來,編成一本書供一眾學渣們瞻仰、學習。科舉考試在唐朝的時候就有了,那時的考試,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科舉”。在唐朝,“詩”就是應考的習作,按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作法與詠物相類,須繳清題...
-
2020年01月22日 是高雅含蓄的藝術,還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古風…古風音樂,指詞曲有古代風格、但是卻是現代人創作的音樂。它并非是這幾年才流行起來的。古風歌曲早在民國時代就流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李叔同1915年譜寫的歌詞《送別》就是當時頗為流行的古風歌曲。《中國好歌曲》音樂總監、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安棟在...
-
2020年01月06日 魯迅研究院成立典禮暨“魯迅與孔子”高端論壇…孔子和魯迅是中國文化史、思想史上的大家,孔子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魯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代表作家。近日,由紹興文理學院和浙江省魯迅研究會聯合主辦的魯迅研究院成立典禮暨“魯迅與孔子”高端論壇在紹興...
-
2019年12月25日 李子柒式短視頻走紅海外:中國傳統文化在潤物…她身著中國傳統服飾,在山間汲泉水,在菜地摘時蔬,在幽靜的院落里烹飪傳統美食,周圍鮮花灼灼,山林森森,流水潺潺,仿佛在世外桃源……四川女孩李子柒,從中國農家的衣食住行中取材拍攝視頻,作品散發著濃濃的煙火味道和田園氣息。
-
2019年12月23日 “隻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國家博物館…“只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于12月17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展出各類文物、文獻、藝術品近600件套,展期三個月,是中國國家博物館2019年重要的文化展之一。展覽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中國紅樓夢學會和北京曹雪芹學會學術支持,中國...
-
2019年12月10日 “紅樓夢研究所建所、《紅樓夢學刊》創刊四十…與會者認為,回顧200多年的紅學發展,1979年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的建立與《紅樓夢學刊》的創刊,是紅學發展史上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紅學所的成立得到了當時茅盾、王昆侖、賀敬之、林默涵、俞平伯、葉圣陶等諸多前輩的悉心關懷和指導,也是紅學研究進入新時...
-
2019年11月29日 古箋之美纖毫畢現:全景式箋紙研究專著《說箋…上海圖書館的館藏古籍與名人手稿之豐、品種之多之精,都是國內一流.近日出版的《說箋·典藏本》就是從上圖館藏271例具有代表性的明清名人尺牘翰札,通過特殊拍攝技術,纖毫畢現與原色原大部分作品放大的視覺效果,再現其墨跡之韻與工藝之美。
-
2019年11月29日 從曲阜到敦煌:傳統打底 兼收并蓄曲阜,孔子誕生地和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中華傳統文化由這里落地開花。敦煌,古絲綢之路重鎮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東西方文化在這里匯聚,不同的文明在這里交融。六年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亞洲文明大會等一系列文化活動的舉辦,闡釋了中華文化的兼收并蓄和博大胸懷...
-
2019年10月27日 古典詩詞,如何賞其美、品其意、傳其神古典詩詞是一部中國式的“大百科全書”。孔子認為,一個人通過讀《詩經》,就可以“興、觀、群、怨”,能夠感發性情,洞察社會,促進交流,具有批判精神。所以說,透過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詩詞,我們可以了解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全貌。中國歷來以“詩國”著稱,說明...
-
2019年10月24日 國風雅韻,走進生活才能生根開花“這小小的香囊里面,裝的可是中華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老師傅一邊在布塊上飛針走線,一邊介紹,“漢樂府名篇《孔雀東南飛》里就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的詩句。三國時曾任曹操主簿的繁欽,寫過一首《定情詩》,詩中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再到后...
-
2019年10月21日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或予《詩經》新釋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家喻戶曉的名句出自《詩經》第一篇《周南·關雎》。唐代孔穎達作《毛詩正義》:“窈窕者,謂淑女所居之宮形狀窈窕然。”因此,關于“窈窕”的解釋,盡管學界意見不一,但大致認為是指容貌姣好。但這一流傳千年的說法,可能隨著安徽大...
-
2019年09月22日 中華古籍大展國圖開展:大量宋刻本匯聚,多部…大量宋刻本集中展示,數本海內孤本集結,眾多善本首次亮相。9月7日起,匯集全國330余種典籍藏品的“豪華”古籍大展將在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幕。此次“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是歷年來數量、規模、等級最高的一次古籍展,也是國家圖書館110周年...
-
2019年09月22日 《說文解字》數字化:推動經典現代化轉型“數字化《說文解字》研究與應用平臺” 由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王寧先生主持研發,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數字化《說文》學及其研究平臺構建”的標志性研究成果,也是繼“漢字全息資源應用系統”推向社會后,北師大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推出的另一力作。
-
2019年09月14日 從八大山人出發重構傳統書畫的文脈關系相較于“生動”而言,八大山人給畫里的萬物灌注了無限“生機”,他把分割在紙上的空間不作局限,作為整個目視的表象,給后世提供了多維研究視角,這里也包括八大山人的題畫詩:隱晦、默照如禪語、藏著難解的密碼。就經營畫面而言,他更像一個現代主義的建筑大師,...
-
2019年09月02日 弘揚君子文化 傳承家國情懷——第五屆君子文…日前,由光明日報社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五屆君子文化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余名專家學者會聚一堂,圍繞“家國情懷與君子文化”的主題,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暢談新時代的君子人格風范。
-
2019年08月10日 宋人如何夢清涼夏日炎炎,中午小憩休息一會兒,也是宜養身心。千年前的宋朝人毛滂就在《燭影搖紅·松窗午夢初覺》里記錄下了自己午睡的情景:一畝清陰,半天瀟灑松窗午。床頭秋色小屏山,碧帳垂煙縷。枕畔風搖綠戶。喚人醒、不教夢去。可憐恰到,瘦石寒泉,冷云幽處。
-
2019年07月18日 鉤沉稽索三十載 披沙瀝金筑大觀 ——國家重…2019年5月,隨著《軍事典·戰爭戰例分典》的最后付梓,國務院批準立項的重大文化出版工程、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重要文化工程建設項目、原國家新聞出版署“十一五”國家重大工程出版規劃首位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中華大典》,全面完...
-
2019年07月06日 閱古妙墨快雪幽 神聚長留作主賓北海公園內的快雪堂和閱古樓,是書法、石刻、拓片等方面的研究者和愛好者無限向往的神圣之地。當年閱古樓建成后,乾隆不但親自題匾,而且有詩贊曰:“寶笈三希卒法珍,好公天下壽貞珉。樓正四面開屏幛,神聚千秋作主賓。”6月9日上午,“青睞”人文尋訪團有幸來到...
煤礦文聯動態
-
為總結行業集郵工作新成果,促進行業集郵協會溝通... [詳細]
-
7月16日,由中國文聯主辦,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中... [詳細]
- 中國藝術報:以藝術之名 禮贊烏金…
- “新時代最美礦工”先進事跡發布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在淮河能源集…
- 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安徽華塑股份公司…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