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時節讀華章
總是要攀上一座座山峰,向精神的高地進發。當你擁有了豐富、飽滿的感受,你也一定會謙卑地躬下身來,向遠走的父親母親,向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致以深深的敬禮。
一
清明前后,風雨過,天晴和。大學畢業來到礦區工作二十多年了,這里的灌木叢深深的油綠在斜陽下依舊透出亮光,道路兩旁、田園深處、樓角巷陌,或緋云堆雪或淺淺勻紅的花瓣,楊柳枝條的迎風駘蕩……礦山的春天是如此曼妙清婉、美好深情。
忙了一天的工作后,晚上取出女作家蕭紅的小說集,讀書至深至情處,不覺眼角蓄滿了淚水。打開那殘破包裹的滄桑書頁,散落出蕭紅別樣的人生和細膩如碎沙的感情。女作家是清純高潔的,又是孤獨復雜的,在她承受了過多的苦難之后,處處面臨著人生的抉擇,她對生活對文字的執著,讓她在短暫的生命中艱深地跋涉與追索。
她就像那美麗沉靜的春花,像那清晨純真的微露,遇到陽光,瞬間燦爛晶瑩剔透,轉瞬即逝。這如流星一般的年華,經歷了數年的寒苦,才得以優雅純美綻放,如蟬鳴的雙翼,輕薄透徹輕盈飄逸,如綢緞光滑細膩柔軟,大片大片鋪在自然界,從從容容,風流灑脫,豪放不羈。又一個美麗的花季要步入春深,長空一碧,雁陣南歸。那鳴叫的鳥兒,仿佛又把我拉回到年少讀書的時光。
二
所有的生活都有其內在的溫度,就像血管流出來的都是血。當你登臨了精神的高山,從大地上獲得了足夠的養分,就完全有可能拓出新境界。
那年父親從外地調回馬鋪鎮中心中學教書,學校分了兩間宿舍給他。說是宿舍,其實是教室改的倉庫,里面堆滿了廢棄的破舊桌椅,只有不到十平方的地方,僅能放下一張床。父親在一個同事的幫助下,把舊桌椅一一重疊歸整,巧妙利用舊桌椅搭建了一堵墻,重新布置成兩間,還用舊桌椅為我搭了一張床。床離地有些高,我找了一個小板凳,每晚都是跐著凳子上去。雖然地板上到處都是老鼠洞,還有老鼠拖出的松土,我和父親住進去,半夜能聽到它們唧唧的叫聲,白天公然鉆過來鉆過去。它們仿佛意見很大,是我們走進了本屬于它們的樂園;但又仿佛很開心,從此有了鄰居,有了食物來源。不管如何,我終于在下了晚自習后,有了一個能安靜讀書思考的空間。
每天晚自習結束,十點熄燈,我會跐著小凳子爬上高高的床鋪,點上一只蠟燭,拿出從圖書館借來的《紅樓夢》《我的大學》等中外文學名著,開始了安靜的讀書之旅,穿越時空與書中人物、名著大家對話。臘月的風透過窗戶縫隙吹過來,讓人倍感寒意淋漓。燭光跳躍,歲月冷暖,神馳意飛。
“英,睡吧。”父親睡了一段時間,發現我還沒睡,抬高了嗓門催我,一連催了幾次,我才發現,由于困倦,我讀書后所寫感想的字體,筆畫都偏到一邊了。直到父親發了脾氣,我才熄滅蠟燭。第二天早上洗臉,才發現鼻孔都熏黑了。
三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海棠、梨花已然褪去初始的繁盛和璀璨,濃濃的綠葉一一張起,一天天茂盛,鋪滿一地的淡粉潔白。細雨輕輕灑落,挾裹著繁花匝地的聲音。就如我們村劇團里的旦角,讓人感受時光流轉,生命的律動。
小時候,我們村有一個豫劇草臺班子,叫做“軍吳村青年豫劇團”。團長張子剛,善演《打金枝》郭子儀,《跪韓鋪》包拯。還有個紅臉木頭爺,常演《劉墉差級下南京》里的劉墉。不過,這些黑臉花臉紅臉我都不喜歡。我喜歡旦角,她們衣飾華麗,頭飾精美,在夜晚星光燈光下,璀璨奪目、閃著寒光,小碎步一陣旋風似的在臺上,聲音清脆,惹人注目。女兒翠華演的《商紂王》妲己,變人變狐,神秘莫測;其母白妮演的白蛇娘子,風華絕代,母女同臺,倍增了許多街談巷議、幾多風情。
過完年一開春,村里開始收糧食請戲。母親請來了我的姥姥、姨姥姥、表姨,她拉著兩個輪子的架子車,上頭坐了三個老太太,加上我,天天晚上一喝完湯就早早到場,每場戲都不落下。“這個老頭子是干啥類?英!”“這個是哪朝代的?”“這唱的是啥?歷史上有沒有真人?”幾位不認字的老太太,想到啥就問我。對這些人物的好奇,促使我找出父親存的歷史小說、通俗演義,知道一些歷史典故。戲里的人物傳說很多都能聯系上哪朝哪代,我會盡展所攻、亦真亦假、添油加醋說給她們聽。《打金枝》說的是唐朝末年,郭子儀平定安祿山叛亂,唐代宗招郭子儀之子郭曖為駙馬的故事。《三哭殿》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家事,駙馬秦懷玉的兒子小秦英打死西宮娘娘父親老太師……義憤不已的姥姥說:“看人家皇后多知理,閨女女婿生氣打架,皇家也不以勢壓人……”“讀讀書,識識字就是好啊,俺們凈是掙眼瞎。”老太太們坐在架子車上,盡是惋惜自己沒有認字的本領。春天的夜里還是寒意襲人,母親給她們準備了棉被,我們圍坐在棉被里,看戲的人山人海。一聽說我們村唱戲,大代樓、小代樓、吳樓,甚至與安徽搭界的安溜、郭樓的村民,走十多里夜路,成群結隊,蜂擁而至。這個戲臺子,讓鄉村的寒夜沸騰不已。
細雨敲窗夢落花,讀書不覺已春深。那些從書中、戲詞中走出的人物在這個春天鮮活起來,延綿著生命的長度;那些從年少時開始浸潤的理念,舒展著獨有的靜穆深遠;那些深深淺淺的閱讀與傳唱不斷填充著鄉村的年輪,更像一艘航船,帶領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從狹隘駛向開闊,在讀書中擴展精神的疆域。這蒙住了窗玻璃的細雨,必將在被遺棄的郊外,在某個不復存在的庭院里,洗亮架上的紫藤蘿。我做了一個夢,我的父親母親回來了,他們并沒有走遠。
煤礦文聯動態
-
4月16日至18日,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詳細]
-
1月25日,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服務活... [詳細]
- 2024年煤炭文化十大新聞
- 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山西古交開展“萬…
- 中國煤炭報:川煤杯2024年“煤炭紀…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淮北礦業杯…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