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報:川煤杯2024年“煤炭紀實”報告文學征文大賽獲獎作者創作談

李媛媛:一篇用了心、下了苦功的文章不會辜負作者
【作者簡介】李媛媛,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公司設備維修中心職工,中國煤礦作協會員,作品曾在《中國煤炭報》《中國冶金報》等報刊發表,多次在省級征文大賽中獲獎。作品《舞動的工業芭蕾》獲評本次大賽“最佳作品”。
學過英語、日語,當過教師、翻譯,當了13年車工、鉗工……在鉆頭旋轉中,我本一直游離于文字之外。
2021年3月,我在中國云天文學社澳洲文學社發表了第一首詩,才意識到原來我還可以寫詩。幾個月后,我所在的國能神東煤炭集團組織報告文學大賽,那是我第一次聽說報告文學這個詞。“報告文學是什么?”“怎么寫?”“該寫誰?”難為“無米之炊”的我迷迷糊糊地思考著。無知讓浮躁屢次敲打我,而真正鞭策我的是詩歌。
寫《舞動的工業芭蕾》時,有人勸我放棄,因為有太多記者、作家寫過主人公顧秀花,我作為一個文學新人,恐怕很難取得突破。但我堅信,一篇用了心、下了苦功夫的文章不會辜負作者。于是我執著地從心出發,走向現實中的顧秀花,她也把“無人問津”的瑣碎細節告訴了我,把她的喜怒哀樂分享給了我。
我感謝那些撞擊過我的靈感,它們賜予我看見和覺知。我目睹過顧秀花的焊接工作畫面,那一簇簇、一束束紅黃橘藍的火花,如煙花般綻放、如瀑布般傾瀉。她那“平、立、仰、橫”的焊接技法像極了芭蕾舞的“開、立、繃、直”,展現出它的“輕、準、穩、美”。又因煤炭行業屬于工業領域,于是我給這部作品定下題目:《舞動的工業芭蕾》。
回顧我的文學創作之路,是詩歌帶我走進文學的殿堂,是報告文學承接了我的詩意。如今,我還未真正領悟報告文學的真諦,還在磨煉,在探尋,在用力去承擔一部作品賦予我的使命。身為一名礦嫂,我深知煤礦職工在能源之路跋涉的艱辛與磨礪;而作為一名礦山作家,深入生活、扎根群眾,從現實生活中采擷素材,為煤炭行業書寫更接地氣、更富內涵、更具時代氣息的作品,是我最質樸的愿望。
李星樺:盛世頌歌,當致敬英雄
【作者簡介】李星樺,川煤集團融媒體中心《川煤文化》執行主編,四川省作協會員、中國煤礦作協會員,曾獲“中國煤礦文化藝術事業突出貢獻獎”“中國煤礦文化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作品《“寶鼎英雄”亓偉》獲評本次大賽“最佳作品”。
我是典型的“煤二代”,我的父親當年是成昆鐵路的鐵道兵,轉業后來到攀枝花寶鼎礦區,成為一名采煤工。可以說,是煤礦哺育了我,培養了我,煤礦工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一直感動和激勵著我。努力講好煤炭行業和煤礦職工的故事、傳播煤礦文化是我的職責和使命。我的作品《“寶鼎英雄”亓偉》,講述了一位煤礦建設史上的杰出代表——四川省攀枝花市原寶鼎礦區第一任黨委書記亓偉的故事。曾經的煤礦建設者們,以驚天地泣鬼神的奮斗精神、氣吞山河的魄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為祖國建設立下不朽功勛。隨著時間推移,他們的形象逐漸淡化成了一個個高大卻模糊的身影。因此,尋根鑄魂,書寫英雄故事,傳承、弘揚煤炭人的開拓進取精神既是煤炭企業文化發展的需要,也是多年來寶鼎礦區職工群眾內心深處的愿望。
盛世頌歌,當致敬英雄。英雄是一個時代的精神豐碑,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于我而言,半年的采訪寫作過程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實現了我的信仰再塑。銘記歷史、緬懷英雄,傳承和弘揚“三線”精神、煤礦工人“三特”精神,激勵我們的子孫后代在新時代砥礪前行,讓英雄的火種代代相傳,正是我創作這部作品的初衷。
從《星海》到《攀煤文藝》《川煤文藝》,再到《川煤文化》,一路走來,作為雜志主編,我將滿腔激情傾注于我深愛的文學工作。我愿與煤礦的文化宣傳工作者們繼續講好煤礦動人故事、傳播煤礦好聲音、樹立煤礦正面形象。
穆海宏:寫出更符合時代特征的作品
【作者簡介】穆海宏,陜煤黃陵礦業雙龍煤業黨群工作部宣傳干事、黃陵礦業公司職工作家協會副主席,延安市作協會員,先后在《中國煤炭報》《延安日報》等報刊發表散文、小說等30余萬字。作品《臘溪河的樂章》獲評本次大賽“最佳作品”。
雖然已過去了四年,但我創作《臘溪河的樂章》的過程依然歷歷在目。
我所在的黃陵礦業是陜煤集團旗下的骨干企業,公司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千方百計幫助當時尚未脫離貧困的群眾,帶領他們走上富裕道路。在公司的安排下,我來到一座位于秦嶺腹地的小山村——黃陵礦業幫扶的筆架村,這里山高路遠、交通不便、信息不暢。
我在村里的扶貧工作站認識了一名年輕的工作人員李永安,他雖然話不多,但勤奮能干。幾次接觸后,我約他促膝長談,才得知他的經歷:作為一名年輕人,他從大山走出去后,又選擇了傾其全力回饋家鄉,這里有他對故鄉的眷戀、對愛情的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后來,我根據李永安提供的信息,找到從這個村走出去的一名年輕人李澤召,他是響應黃陵礦業就業扶貧號召到礦上工作的。經過深入采訪,我了解了他的故事。于是,我將他們兩個人的故事進行梳理,用了一個晚上,完成了這部作品。
通過這次創作,我認為,要想寫出一部好的報告文學作品,首先應想辦法突破傳統寫作體裁的限制,探索創新寫作方式,大膽將小說、散文等體裁的寫作技巧融入報告文學的寫作中,這樣更能寫出故事性強、可讀性高、更符合時代特征的好作品。
其次,應該注重“人”這個關鍵因素。不論什么樣的文學作品,人和他(她)身上發生的故事是寫作的第一要素。所以,作者為自己要寫的作品搭好架構后,就要深入挖掘典型人物,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表現他們的喜怒哀樂,展現他們的精神品質。只有把每個人物及人物之間的關系捋順、寫明白,作品才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
最后,我認為真實是報告文學作品的靈魂。真實是報告文學區別于其他虛構文體最顯著的特征,也是報告文學的魅力和命脈所在,報告文學正是憑借真實的力量感染、征服作者的。只有真實的故事才能打動自己,才能打動讀者。
劉志彪:走進煤礦職工的精神世界
【作者簡介】劉志彪,山西焦煤西山煤電新聞中心二級專員,作品多次在《中國煤炭報》等報刊發表,曾兩次獲得國企好新聞獎,三次獲得中國煤炭新聞獎一等獎。與霍鵬博、楊建剛合著作品《找你說說心里話——一個煤企的心理咨詢報告》獲評本次大賽“最佳作品”。
在創作《找你說說心里話——一個煤企的心理咨詢報告》時,我把目光聚焦在“企業為職工開設心理咨詢服務”上。
我在井下工作的5年里,礦工的不易歷歷在目。煤礦工人常年在地下與水、火、煤塵、瓦斯等自然災害作斗爭,盡管如今很多方面已得到改善,但其工作仍離不開“苦累臟險”四個字。他們面臨高于平均水平的工作傷害和職業病風險。然而,與身體的傷害相比,心理上的創傷往往更容易被忽視。煤礦工人一旦出現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家庭和睦,還會成為安全生產的隱患。
我創作這部作品的初衷是揭示煤礦職工這一特殊群體在心理層面面臨的挑戰與困境,以及企業如何通過心理咨詢服務來改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狀態。為了完成這部報告文學,我前往西銘礦、東曲礦、西曲礦等煤礦,采訪了近20人,包括企業專職與外聘的心理咨詢師、女工部長、“心靈驛站”負責人、愛心志愿者,還有企業的班組長、隊長、普通職工……我和他們進行了深入交流,力求還原每一個細節。在采訪過程中,我了解到煤礦職工心理咨詢服務組織者與參與者的不易:心理咨詢志愿者為了給礦工們提供更好的服務,自掏腰包上萬元參加培訓;隊長們責任重、壓力大,一心撲在工作上,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家庭,對妻兒老小有強烈的虧欠感等。通過實地考察和多次采訪,我被煤礦職工的故事深深打動,他們的辛苦與堅韌,以及企業在心理咨詢服務方面的努力和創新,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寫作中,我注重情感的真實表達和故事的生動敘述,希望通過李金、史海奎等人物的故事,讓讀者感受到煤礦工人的內心世界和企業的溫暖關懷。在我看來,這些故事不僅是個體的經歷,更是煤礦工人群體的縮影。
事實上,于我而言,這部報告文學的創作是一次深刻的人文關懷之旅。我希望通過我的文字,讓社會更加關注煤礦職工這一群體,理解他們的不易,感受他們的精神世界,并帶動更多的煤炭企業開展心理咨詢服務。這不僅是對煤礦職工的尊重和關懷,更是為推動我國煤炭行業健康穩定發展提供動力。
于春曉:以文學之光照亮火熱的礦山
【作者簡介】于春曉,河南能源永煤集團陳四樓煤礦職工,中國煤礦作協會員,撰寫散文、小說、詩歌、報告文學等1400余篇,在《中國煤炭報》《河南能源報》《當代礦工》等報刊發表。作品《礦工田大壯》獲評本次大賽“最佳作品”。
關于煤礦文學創作,我有一些心得體會愿與大家分享。
首先,應從自己熟悉的人和事開始寫起。作者在反映生活的同時都會或鮮明或隱蔽地體現自己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并以此給讀者精神啟迪和審美享受。我寫《礦工田大壯》,正因為我也是煤礦工人的一員,在煤礦安全生產一線工作二十余載,煤礦的一切早已融入我的精神血脈。我熟悉煤礦作業流程及礦工弟兄們的工作與生活,懂得煤礦工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向往。這一切激發了我的寫作動力,也為我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我的作品《礦工田大壯》記述了田大壯在煤礦的工作、生活經歷及精神世界,突出了煤礦工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優良品質,旨在為礦山樹碑、為礦工立傳、給廣大礦工提供正能量。我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謳歌煤炭行業的改革發展和煤礦職工平凡的奮斗歷程,以文學之光照亮火熱的礦山。
其次,憑借熱愛與堅持創作煤礦文學作品、講好煤礦故事。實話實說,在當今社會,堅持文學創作很不容易,搞文學創作其實是“自我加壓,自添麻煩”的事情,如果不是出于對文學的熱愛,誰還這么不懈地追求呢?正是因為熱愛,作為一名普通礦工,盡管日常井下工作十分辛苦,但我心中的創作熱情始終不減,經常利用空閑時間思考、寫作,多年來始終堅定創作信念。
每每看到在地層深處辛苦忙碌、滿身滿臉煤灰的礦工兄弟,我的心底便泛起波瀾。因此,我將自己扎根在礦山,深入現場,擁抱工作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以各種文學形式,描繪礦山的真實生活,展現礦工的生活工作圖景。
最后,文學創作永遠在路上。礦山這片熱土將為我的文學夢提供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回首這些年,對礦山的熱愛讓我逐漸走上寫作之路。雖然在文學天地里,我還只是“稚童”,但我愿一直堅持寫作,把自己對煤礦的認知和情感融入文學創作,用質樸的筆墨寫出有思想、有深度、有質量的作品。
張雨璐:用手中的筆描繪新時代美好礦山
【作者簡介】張雨璐,晉能控股煤業集團文體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煤海文藝》副主編,山西省作協會員,作品曾在《中國煤炭報》《陽光》《煤海文藝》《晉能控股報》等報刊發表。作品《“一座山”的覺醒》獲評本次大賽“最佳作品”。
與文字結緣、與文學結緣、與中國煤礦文聯結緣,還是在我剛入職不久。當時,作為一名普通文藝青年,懷揣著對文學的熱愛,初出茅廬的我開啟了與文字的惺惺相惜之路。
我是土生土長的礦山人,我家從祖父輩開始扎根礦山,幾代人都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煤礦。我已與礦山融為一體,不可分割,我對礦山的深厚感情早已根植于骨血。在我的記憶中,礦山帶給我美好的童年,礦山人堅韌、執著、甘愿“燃燒自己,溫暖他人”的奉獻精神更賦予我不斷進取的源源動力,讓我在這個充滿誘惑的時代堅守自己的信念。
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走過熟悉的街道,走過父親工作過的地方,我突然間熱淚盈眶——這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是我的父輩們一生奉獻的地方,我要延續他們沒有完成的使命。如今,煤炭行業正處于改革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我愿意在此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一座山”的覺醒》應運而生。文中的這座山是云岡石窟腳下生我養我的南山礦井所在地,它隸屬于晉能控股煤業集團晉華宮礦,現已轉型為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是老礦成功轉型的典范。這一轉型既是一次格局重塑,又是一場跨越之旅。
創作《“一座山”的覺醒》,回饋腳下這片土地的養育之恩。我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座“山”厚重的發展歷程,回顧那段風雨兼程的滄桑歲月。
如今,我仍然奮戰在礦山文化工作的一角,我熱愛我的工作。我不僅看到了老一輩礦山建設者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還看到了新一代礦工英雄們爭創一流、勇于奉獻的優良品質。我要用手中的筆,細致記錄礦工們的艱辛,歌頌這些地層深處的英雄們,描繪新時代美好礦山。
蕭習華:是報告者,也是在場者
【作者簡介】蕭習華,本名蕭緒華,四川芙蓉集團原副總經理,中國作協會員,作品曾在《星星》《北京文學》等報刊發表,出版《水流云在》《獻詩或頌詞》等8部作品,曾獲第四屆、第五屆、第八屆全國煤礦文學烏金獎。作品《地心營救》獲評本次大賽“最佳作品”。
《地心營救》中講述的故事發生在四川芙蓉集團杉木樹煤礦,這是一個“三線建設”時期建設投產的老礦。2019年12月14日,該礦發生較大水害事故。各方力量積極展開救援,戰勝各種困難,奮戰五天四夜,成功救出十三名被困礦工,創造了中國礦井救援史上的奇跡。
當時,我作為芙蓉集團副總經理,“工作使命”完成后,作家的“寫作使命”驅使著我拿起手中的筆進行創作。我連續多天組織搶險救災人員召開座談會,不放過營救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細節,形成了厚厚的筆記和數十小時錄音資料,并認真研究礦井分布圖、搶險路線圖,力求吃透情況,拿準事實。我還深入礦井搶險救援現場,力求讓自己的文字更具真實性和感染力。
寫作中,我曾數度落淚,不能自持,唯有待心緒平靜后再提筆,其間幾易其稿。幾經推敲后,我才確定采用“日記體”來完成這篇報告文學作品。
該作品的初稿有七八萬字,后經刪改、潤色,形成2.8萬字的定稿。這部報告文學是我帶著對礦工、礦山的深厚感情所寫成的。我用詳盡的表述細致刻畫險象環生的搶險救援過程,凸顯被困礦工在險惡環境中的科學自救與堅守。
在我看來,有煤礦工作經歷的作家更能寫出好的煤礦題材報告文學作品。在報告文學領域,作家的身份既是報告者,也是在場者。應用小人物折射大世界,用小細節蘊藏大內涵,在有限的文字空間里營造出立體、豐盈、博大的時代氣象。
此外,報告文學有報告和文學兩種功能。報告是前提,是對已經發生過的新聞、歷史事件進行新聞性、傳奇性、轟動性地再現或“復活”。然而它又必須是文學性的敘事。
報告文學以文學的、非虛構敘事的方式記錄事件、表現主題,這要求作者深入采訪、調查,了解事實真相,并具備相關知識儲備。
本文內容由《中國煤炭報》(實習)記者袁理整理,刊發于《中國煤炭報》(2024年12月14日 8版)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