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高原上的愛恨情仇——簡評侯波中短篇小說集《稍息立正》
——簡評侯波中短篇小說集《稍息立正》
延安作家侯波不久前出版的中短篇小說集《稍息立正》收錄了他的十四篇小說,其中中短篇小說十一篇,微型小說三篇。小說展現在陜北這一特殊環境下,人們生活和生存的執著、糾結和困境,以及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與命運、環境和人斗爭的曲折性和復雜性。
一、陜北高原民間生活的縮影
在陜北這個特定地域中,氣候環境干燥、多風沙,地理環境多丘陵溝壑,經濟發展不均衡。盡管煤炭和石油給陜北部分人帶來了經濟上質的改善,但在沒有資源的地區,經濟狀況依然沒有大的改觀。在廣大農村,人與環境、人與人的關系及矛盾又相互影響,基層小人物的生存狀況糾結在各種復雜的關系之中。
《女兒淚》中計生女干事小芳多方尋找一個棄嬰的親生父母,最后發現是自己的姐姐的孩子,原來姐姐和姐夫為了生男孩拋棄了這個女孩,說明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在農村依然很嚴重。《上訪》中祁鄉長為應付農民種韭菜賣不出去、申請文物修復款、修路拆遷等事項忙得團團轉,在上壓下鬧中輾轉調解,委屈周旋,凸顯出基層鄉鎮干部在實際工作中無奈、糾結、困頓的被動現象。《抓捕》中的民警折向東因抓捕強奸犯失誤被懷疑、閑置,后田翠花招供了自己與范大和醫生的通奸事實,一切疑團才被解開。基層群眾無知、無法的現象很普遍,被傷害者自傷、傷人的情況也不少見。《肉爛在鍋里》的支書老杜為親家丙子發應付縣上檢查放電影,連續殺了兩只羊,吸引群眾喝羊湯,直到群眾都散完了,檢查團的人還沒來,就在這時丙子發的女兒被發現與人通奸,氣得老杜夫妻直罵丙子發。
農村的事情都是些瑣碎、糾纏不清的事情,農民會因為自己的利益問題一直追索下去,其原因是農民的利益太直接、太薄弱,經不起一點損失。《鄉情小學》中陸教授在家鄉捐資建校,養豬發展地方經濟;村民紅鞋因建小學占了她的承包地索要占地補償,又因孩子從小學的樹上掉下來索要醫藥費,私自逮走豬場的豬,煽動村民帶走孩子罷課,導致新建的小學校關閉。《太陽花開》中老莫丟了牛,報警沒有解決,他就不停地到鄉縣上訪,找鄉上的書記、找縣長,直到牛被找到。
侯波的小說是對陜北原生態生活的靈性再現,他站在陜北的山頂上看,勞苦大眾弱小卑微,忍辱負重、艱難生存;他站在溝底看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們,他們性格各異、愛憎分明,在艱苦的環境中艱難地生存著,在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中維系著脆弱的人格,維護著自己僅有的尊嚴。
二、陜北基層民眾性格特征
小說集的故事描寫生活化、場景化,語言大眾化,以一貫的民間立場,用原生態的敘事模式展開敘述。作者準確地把握了陜北民眾的心理和性格,在塑造人物時,有理有節,按照人物的性格安排故事,把陜北人的執拗寫得入木三分。通過對侯波小說的閱讀,筆者對陜北基層民眾性格特征的認識有四個方面:
在基層,凡是沒辦法解決的事情就找政府解決,反映了政府在群眾生活中的主導地位依然存在,計劃經濟的影響還在。在現實中,政府把自己塑造成了萬能政府,群眾也就有了事情找萬能政府,解決不了就上訪,而且一訪就靈,使有些本不應該上訪的問題經常被纏訪、鬧訪。如《太陽花開》中丟了牛的老莫,不管縣鄉官員怎么說,他認了死理就是要找領導解決問題,無論怎樣都擋不住他找牛的決心,在縣長的過問下,最后終于找回了丟失的牛。還有《上訪》中種韭菜農民把韭菜拉到鄉政府,鄉長的老婆想辦法把韭菜攤派下去了;修路被拆遷農民,找了鄉長找縣長,還不失時機地向市長反映情況。
環境決定思路,人生活在什么環境下,就會用符合當時當地環境的思維模式去考慮問題。在陜北自然環境條件較差、農村經濟薄弱的大環境下,人們往往會在各種利益關系中權衡利弊,暫時屈服于當時的某種形勢,以獲得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三、與法和道德的艱難選擇
人的思想往往要受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經濟條件的制約。在陜北,尤其是在延安地區,自然環境多山丘溝壑,以前山禿樹稀,自20世紀末的“天保”“山川秀美”、退耕還林等工程實施以來,自然條件大為改善,經濟條件有所好轉,但農民收入依然和城市以及經濟發達地區差距較大;農民的思想有所進步,但是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在生存為天的大前提下,在鄉俗和鄉情的所謂合理情況下,做出與法不容的事情,有時也要付出道德的代價。如《女兒淚》中計生女干事小芳的姐姐、姐夫明知道拋棄親生女兒是犯法的,但是還是把孩子遺棄了,觸及了道德底線,也違反了法律;
在農村,情大于法的事情往往存在,甚至是合理的,這是因當地原住民長期居住在一起形成的較為親近的情感關系。在這一情感關系因素下,人們因為各種利益關系,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邊緣,這就有了小芳的姐姐姐夫拋棄親生女兒、田翠花受了屈辱還報假案、平子二大挖墳掘墓、紅鞋野蠻維權等一系列事件。這些事件從法律角度來看,量刑有些困難,但從道德的層面看,是違背基本的社會道德標準的,也是與鄉規民約不符的。
四、社會發展與民生問題糾結的熱土
基于陜北文化現場的現實思考,筆者認為,陜北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發展中出現了二元結構背離現象,也就是在經濟發展、環境修復的當代社會條件下,舊的思維模式和風俗習慣這些傳統力量依然強大,新的社會文化與現實的反差很大。在經濟欠發達的地方,人們的生活依然貧困,還沒有享受到經濟自由的權益,甚至有些地方的民生、民情問題還很復雜。基層群眾表達民意的方式和方法還只能是簡單的,甚至是粗放的,這是現實社會與政治經濟文化在基礎層面斷裂的信號,生活在最基層的群眾還有很多實際困難有待解決。
侯波的中短篇小說集《稍息立正》,是一部陜北乃至中國社會底層民眾的群像圖,反映了當代社會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也代表了底層民眾的呼聲。當代社會在改革和發展的同時,要切實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而不能簡單地把人民群眾當成社會發展的阻力。從下往上看,萬物矗立,縱橫交錯。從內向外思考,問題復雜多變,糾結難斷。當下的農村,需要更好的政策和更好的干部,真正為民辦事、為民請命。這和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被稱為底層敘事的創作潮流不謀而合,這一潮流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一種人道主義的情懷。侯波在當下這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時代,直面那些性格各異的底層民眾,通過小說創作的方式,密切關注他們的生存境遇,為他們的生活留下了時代的影像。這部小說集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多元的、困惑的當代陜北農村社會,在現象與現實之間痛苦地尋找理性的出路,不斷探索人性內在的真實或真實表現的可能性。在表象中解構人性,以非理性的話語權力重構當代陜北農村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世界。
煤礦文聯動態
-
4月16日至18日,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詳細]
-
1月25日,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服務活... [詳細]
- 2024年煤炭文化十大新聞
- 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山西古交開展“萬…
- 中國煤炭報:川煤杯2024年“煤炭紀…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淮北礦業杯…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