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思考中升華——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苦難從來就是這樣,要么把人徹底擊垮,要么使人歸于平靜。飽經苦難的作家史鐵生是在奈何橋上感悟過生與死的,所以《我與地壇》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技巧上看,都顯出了異乎尋常的平靜,意蘊深沉,富有哲理。
孤寂的地壇,一個人15年的世界,這里面包容著生命,更包容著自然和精神。15年苦苦地思考,讓絕望到底的作者終于覺悟到無差別便不成為世界,“命運永遠是對的,此處的不公總有彼處的公正來替代。罪孽和福扯總是相形并促,永不分離。”于是便坦然“接受”了殘疾之軀,“接受”了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并努力做一個精神上的健康人。時隔多年,重讀《我與地壇》,作者釋然面對苦難的大度徹悟依然令我肅然起敬。
關于死,作者在文中給出的結論是“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是一種怎樣的釋然,這釋然又如何是常人輕易悟到的。
喜歡史鐵生的文字,他的文字蘊含了一種特殊的冷靜,這使得他的作品展開方式永遠是那么的從容。冷靜是一種良好的品質。莊子說:“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意思是要對一個人做出判斷,觀其動不如視其靜。自古以來,心如止水、寵辱不驚、以不變應萬變等等說法,都表現了對寧靜、冷靜心態的某種崇敬。在《我與地壇》中,作者思考過怎樣生也思考過怎樣死,從他的文字里我們可以感受得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冷靜和坦然。
作者在《我與地壇》中寫了這樣一些景象:“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我以為這些景象實質就是我們眾生欲解脫的心相,更準確地說是作者的感同身受。同時,作者還寫了自己感受到的母愛、老夫妻間的恩愛、兄長對弱智妹妹的關愛,這些豐富的感情很好地拉近了人的距離,這些都是生命的意義,都是讓人堅強的理由,鼓勵著我們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細細品讀會發現,《我與地壇》細膩平淡卻處處滲透著作者獨特視野和聯想的記敘,仿佛我們心中的一面鏡子,映照出每個人心底的生活。作者在記敘園中十五年物似人非的變化的同時,也把重重追問的答案呈給了我們:我們不能決定出生,只能接受它和隨之而來的死亡,而生命中太多境遇充滿了不定,而生命的本質,就是虛無。這些對生命終極問題深刻而獨到的探詢,讓《我與地壇》超越了一己悲歡,具有一種闊達的精神境界和人性內涵。
海德格爾說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如果說朱自清的精神家園是那片靜謐的荷塘,李樂薇的精神家園是他的空中樓閣,那么史鐵生的精神家園則是——地壇。是地壇讓史鐵生超越了個人的痛苦,升華了自己的生命,這個生命在最后不是走向世俗的輪回,而是走向了光明的無盡的解脫之境。
如果說讀蘇格拉底的《理想國》,可以讓我們學會思考生活的能力,讀《論語》,可以讓我們找到文明的道德訓誡,那么讀《我與地壇》,則讓我們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更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
在《重病之時》里,史鐵生這樣寫道:“午后,如果陽光靜寂/ 你能否聽出/ 往日已歸去哪里?/ 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極處/ 在時間被忽略的存在之中/ 生死同一”。看得出此時的史鐵生已非《秋天的懷念》中那個頹喪的亂發脾氣的史鐵生了,他已然完成了他生命的涅槃。改變史鐵生的不止是時間,更是一種生命的歷練!在肉體的軀殼里,史鐵生只能癱坐在輪椅里;而在靈魂的世界里,史鐵生絕對是站在我們仰望的高處。
敬佩作家史鐵生。他用殘缺的身體,道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了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顛布散熱烈朝暉之時。”是啊,每一個生命,就是每一顆太陽。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它的價值和光輝,就算暫時或長久地處于人生的低谷,也應當盡力地點燃希望。我深信:世間的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的。
煤礦文聯動態
-
4月16日至18日,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詳細]
-
1月25日,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服務活... [詳細]
- 2024年煤炭文化十大新聞
- 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山西古交開展“萬…
- 中國煤炭報:川煤杯2024年“煤炭紀…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淮北礦業杯…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