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蛙》有感
“蛙”是“娃”。
鄉土文化作品出現過這樣的傾向,那大概就是緬懷鄉土文化,渴盼從城市中掙脫出來,回歸田園。但很少存在這樣的鄉土作品直接地反映一段農村歷史。這樣的文學是我們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
計劃生育在還未成為普遍共識前的農村不會是一個凈土,可是,計劃生育在那個年代確實在殺人。姑姑親手為世界帶來生命,也親手埋葬美好,她的存在是正確還是錯誤,我不明了,但我很清楚,她是在上個世紀農村生育發展史的見證者和踐行者。
一個人的存在承載著一個時代的歷史,我們在走向農村的幸福康莊大道時,又有多少人曾經追憶過這段血淚的計劃生育史。我們所有人都只是在時代發展中小小的塵埃,根本經不起大風的侵襲可總是需要有人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忍受風吹雨打。姑姑是這樣的偉岸的女丈夫。
危機的時代里不允許存在軟弱與訴苦,堅強起來的姑姑選擇了走出必行計劃生育道路,她的做法是不值得認同的,但卻是必須堅持的。她為上個世紀中國計劃生育事件踐行了一位婦產科醫生的本分,可是在晚年里。耳畔卻是常常回響那些青蛙的聲音、娃娃的聲音。人要想得到某些,就肯定要有所犧牲。一個人的犧牲總會比一個民族的衰敗要有意義。
計劃生育在今日已經是一條坦途了,中國人口暴漲的危機成功的規避了。生活走上坦途,但是絕對不應該淡忘那些在這條道路上犧牲的人。莫言的《蛙》代表著鄉土的隱患,鄉土文化的存在不是讓我們淡忘的,而是應當保存和借鑒的。小說里的所有人都是憑借自己的意志純粹地生活著,為了生存,為了后代,為了幸福,不知何時,農村與中國變質了。
這部作品最高的境界是生命,死在姑姑手上的生命不計其數。如是姑姑接生的嬰兒,時代催促著某些新生的生命需要被扼殺,這很矛盾,但是又不得不做。我們遲早都會死去,但伴隨著死亡的是新生。我是獨生子女,擁有活下來的理由,但過去的這段扼殺生命的歷史不應當淡忘。在通向生命彼岸的這條道路上,沒有一個人會是成功者。
起風了,也要努力活下去。我們都有罪,可依舊需要背負著這些罪把日子過掉。別后悔我們曾經做過的事,而是要擔負起責任,繼續努力地活下去。
偶爾有的時候,我會在夏天的傍晚聽到風的聲音里夾雜著青蛙的叫聲,很難聽,完全破壞了夏日夜晚的寧靜,但是,我必須得習慣。
煤礦文聯動態
-
4月16日至18日,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詳細]
-
1月25日,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服務活... [詳細]
- 2024年煤炭文化十大新聞
- 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山西古交開展“萬…
- 中國煤炭報:川煤杯2024年“煤炭紀…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淮北礦業杯…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