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是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宋朝宰相趙普曾說: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這部凝聚儒家思想的經書,是值得一讀的,里面論述的許多道理,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借鑒。
春秋時期,群雄逐鹿,爭霸天下,孔子論述的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給予孔子很高的褒獎,“文圣”受天下讀書人敬仰,孔子后人世襲了爵位——衍圣公,至今享有盛名。人們到曲阜游覽孔廟,看到大成殿門前懸掛著“萬世師表”的牌匾,就能深刻感受到孔子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我最早接觸《論語》,是在小學課本上剛開始學習文言文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像這樣經典的句子,讀起來瑯瑯上口,讓我受益匪淺,卻不知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圣人之口。
隨著年齡的增長,每次打開《論語》潛心研讀,心靈就會一次次感到震撼,就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在聆聽一位哲人的諄諄教誨,越來越感受到其深邃的思想,也由衷欽佩孔子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敘述自己一生的經歷: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到了三十歲,歷經人生的磨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到了四十歲,通過心智的磨練及體悟,得出正確的信念,對人生的方向目標沒有了懷疑,到了五十歲,思想開悟了,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知天道、人道、地道、物道、知宇宙來源及其規律,到了六十歲,明確是非善惡,好話壞話盡管人家去說,心平氣靜,七十而從心所欲,所做之事都是正確的,和于道理、天理、情理之事又不超越規矩。細想一下,這不也正是我們每個人艱苦奮斗的人生軌跡嗎?其實,每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的這一段生命篆刻成什么模樣,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些都充分反映了孔子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這幾句話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它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尺,無欲剛剛。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聚集了許多不起眼的水滴,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的點滴之長,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告訴他的弟子,要把握好“學”和“思”的矛盾。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鉆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在自省也。”時刻提醒自己,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不斷激勵自己,以賢能的人為榜樣,虛心學習。如果見了沒有才德的人,也應該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以便及時調整自身的修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管理政事還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怎能使別人端正呢?“正人先正己”,孔子把“正身”看作是從政為官的重要方面,有著深刻的思想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嚴治黨要使黨員干部煉就“金剛不壞之身”,做到打鐵還需自身硬,否則就有可能導致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黨員干部只有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理想信念,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黨性修養,陶冶自身品格,做到勤于學、善于思、敏于行,才能經受住各種風險和困難考驗,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這句話說的是只有從政者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以德行政,才能取得公信,贏得民心。“北辰”即北極星,因其自身光芒耀眼,故而仿佛其余星辰都環繞拱衛著它一般。每個有志之士都要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從而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理想。歷朝歷代的興衰史是對孔子所言最好的見證:勤政敬業如漢武帝劉徹、清圣祖康熙;節儉克制如漢文帝劉恒、明太祖朱元璋;休養生息、勸課農桑如漢景帝劉啟、晉武帝司馬炎;他們給百姓帶來了“文景之治”、“太康盛世”、“康乾盛世”等大好局面。當下,黨和政府時刻以億萬群眾切身利益為出發點,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保持經濟持續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天下大同,社會更加和諧,巍巍中華,會越來越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煤礦文聯動態
-
4月16日至18日,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詳細]
-
1月25日,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服務活... [詳細]
- 2024年煤炭文化十大新聞
- 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山西古交開展“萬…
- 中國煤炭報:川煤杯2024年“煤炭紀…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淮北礦業杯…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