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回聲
旭日東升,照徹遼闊的淮海大地。古彭徐州,群山蒼黛,碧水躍金。
一聲聲悲壯激越的軍號,一陣陣排山倒海的吶喊,穿越歷史的煙云,久久回蕩在這青山綠水間,仿佛在這花團錦簇、高樓林立的城市上空撞出鐵骨錚錚的回音。
七月的清晨,我滿懷敬仰之情,跨越蘇魯大地,來到淮海大戰紀念地。遠遠望去,在莊嚴肅穆的鳳凰山東麓,蒼松翠柏環繞,層層玉階拱衛,那座巍峨的豐碑高聳入云,讓烈士英靈望之彌高。一股慷慨之情、英雄之氣,從那金光璀璨的碑文上閃耀開來,映照了山川河流,映照了這座城市的歷史。
巍巍鳳凰山,昂首肅立,仿佛和我一起沉浸在60多年前那氣壯山河的戰爭記憶里。1948年飛雪的季節,風卷紅旗如畫,崢嶸歲月如歌。60萬人民軍隊鐵血丹心,以雷霆萬鈞之勢,摧枯拉朽;80萬反動敵頑困獸猶斗,終遭土崩瓦解,灰飛煙滅。
大風起兮云飛揚。在朔風呼嘯的淮海大地,60萬解放大軍,為了迎來新中國第一縷曙光,以血肉之軀化作滾滾鐵流,沖入火海一往無前,前仆后繼間,多少英烈血灑疆場。
青山巍巍埋忠骨,豐碑熠熠祭英魂。
隨著瞻仰的人流,順石階向上攀登。每邁一步,心頭都增添無限敬仰。我深感,當年革命先輩奪取勝利的歷程,恰如這十層一百二十九階高高的臺階,艱難險阻,困苦重重:打碾莊,逐村惡戰,血流成河;殲黃維,雙堆集炮火如熾,彈雨橫飛;攻徐州,炮火連天,浴血奮戰,驚天地、泣鬼神!在赴湯蹈火的沖鋒中,迸發出多少慷慨赴死的英勇、血脈賁張的豪情和那舍生忘死的堅定.....“丹心縱死還如鐵,碧血長埋未化磷”。英雄的鮮血染紅了江北萬里山河,先烈的精神,就挺立成這座彪炳千秋的巍巍豐碑。
登臨碑前,在高大的碑座兩側,我看到兩幅震撼人心的浮雕:一側是人民解放軍一往無前的英雄形象,一側是人民群眾奮勇支前的壯麗情景。一群翻身解放的百姓,一群赤膽忠心的人民,獨輪車上推著彈藥,扁擔兩頭挑著糧食,擔架上抬著傷員,冒著炮火奮勇向前。他們緊隨大軍千里征戰,就像母親送兒遠征,就像血管輸送著養料,就像大海托起巨輪......
踏進淮海戰役博物館,伴著陣亡先烈、戰役進展的兩大展區,是兩個巨大的支前展廳。映入眼簾的,有風塵仆仆的獨輪車、汗跡斑斑的扁擔、擔架,磨蝕了的繩索、籮筐,還有無數老區“紅嫂”們千針萬線縫制的軍衣、軍帽、被服、鞋墊......它們就像一位位歷史老人,生生不息地訴說著軍民之間的血肉情誼。當年,500多萬支前民工,就是靠著它們,把人民軍隊推向勝利的巔峰。
一根經年的竹棍,靜靜躺在展館的一角。布滿滄桑竹棍上,密密麻麻刻滿了它所經過的三省88個城鎮、村莊。從山東、江蘇到安徽,它記述的是膠東農民唐和恩帶領的小車隊,同千萬個支前隊伍一道,跋山涉水、輾轉萬里的支前歷程。曾幾何時,它的主人衣衫襤褸,饑寒交迫,拄著它沿街乞討。是共產黨領導的隊伍,把他從窮苦中拯救出來,給了他命一樣的土地,給了他想都不敢想的家,給了他做人的尊嚴。還有誰能比飽受流離顛沛的人更渴盼有家?還有誰能比屢遭蹂躪的人更渴盼挺直脊梁?!于是,翻身的主人飽含感激的熱淚,同500多萬覺醒的群眾一樣,推著小車匯入了支前的滾滾洪流,忍風雪饑寒,冒槍林彈雨,千里遠征,隨軍轉戰,為的是像他一樣的勞苦大眾早日解放。
一根彎彎的扁擔旁,懸掛著一幅樸素的錦旗,上面繡著幾個大字:支前模范。錦旗旁邊,貼著這樣一首民工歌謠:一條扁擔兩頭彎,千里遙遠來支前,一頭挑的是白面,一頭挑的是炮彈,白面送給同志吃,炮彈送上打壞蛋!多么鮮明的愛憎,多么赤誠的情感。這就是人民,在艱辛的支前征途,他們自己吃著“三紅”(紅高粱、紅蘿卜、紅辣椒),省下小米、白面供應部隊。風雪交加中,脫下蓑衣、棉衣蓋在軍糧上。“最后一把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含淚送戰場。”瞻仰淮海戰役紀念館,這樣的故事俯拾皆是,每一個故事都這般感人肺腑,它們生動闡釋著血肉相連的軍民情誼,映射著民心向背的歷史昭示。
佇立在當年五大前委的群雕前,我耳畔又響起陳毅元帥那句名言:“淮海戰役的勝利,是用獨輪車推出來的”。是的,正是有了人民舍生忘死的擁戴,才有了戰場上風卷戰旗如畫,氣吞萬里入虎的輝煌戰績。
誰為人民流血犧牲,人民就會將他永世銘記。60年烽煙散盡,我同絡繹不絕的人群在紀念碑前瞻仰,在塔下角亭環抱的圍廊里,默誦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慷慨題詞,久久凝視鐫刻著三萬多名烈士名錄的紀念墻,那一刻誰也無法掩飾內心的激動,一股熱血在身體里奔騰。那一行行整齊鐫刻的名字,就是一個個熱血的生命,排著威嚴的陣列,為了人民血灑疆場。他們輝煌的生命之光,暗淡了多少風流人物。
一位同行的朋友,凝望著碑上的幾行名字,對我說:“這幾位先烈和我同姓,我想同他們合一個影”。他高高揚起手臂,久久撫摸著先烈英名,臉上是無限莊重與崇敬。按動相機的那一刻,我分明看見一種信念穿越時空,在兩代人的血脈里交融了。這時,碑前傳來一陣莊嚴的宣誓聲。一隊身穿軍裝的年輕戰士,正在紀念碑前舉行入黨儀式。鮮紅的黨旗,映照著莊重的面孔和高舉的拳頭,錚錚誓言,告慰著烈士英靈......群山肅穆,大地無聲,我依稀看見長眠的先烈含笑九泉,在這片新生的沃土里發出歷史的回聲。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臨行前,回望群山之巔,在七月燦爛的陽光下,那座豐碑愈加輝煌,上面輝映的,是兩個奪目的大字:人民。那碑愈高,那字愈大,震古爍今,充塞于天地間。
煤礦文聯動態
-
4月16日至18日,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詳細]
-
1月25日,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服務活... [詳細]
- 2024年煤炭文化十大新聞
- 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山西古交開展“萬…
- 中國煤炭報:川煤杯2024年“煤炭紀…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淮北礦業杯…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