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淮塔前的冥思
去年5月末6月初,因為工作上的關系,于是,有了為期十天的徐州之行。
在這十天里,我親身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園林之美。到徐州的時候,已是晚上9點多了。從車窗望去,隨處可見地勢不高的山,一路上樹木蔥蘢,再沒有了北方的粗獷與直率。
我們下榻在中匯國際會議中心。一早醒來,才發覺自己竟在群山的懷抱里。
東面是中國礦大的文昌山,南面是二龍山,西面是泰山,西北是鳳凰山。而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正是坐落在鳳凰山的東麓。
從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參觀后出來,前往淮塔的路上,看到了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位領導人組成的淮海戰役總前委群雕,整個群雕氣勢宏大,形態逼真。
坐落在鳳凰山東麓的淮塔,國務院決定于1959年4月4日在江蘇省徐州市興建,1960年4月5日奠基,1965年10月1日建成開放。
塔高38.15米,比人民英雄紀念碑略高0.21米,面向朝陽,巍然聳峙。塔身正面,鑲嵌著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九個鎦金大字。塔的上端雕刻著由五角星、步槍和松籽綢帶組成的塔徽。抬眼看去,莊嚴靜穆,令人肅然起敬。
我們沿著一百二十九級臺階緩步而上。
來到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前,我仰起頭,注視著那九個大字,只見筆走龍蛇,躍然發動。我在想,是什么讓軍民齊抗戰,是什么讓他們甘拋頭顱、灑熱血?
徐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僅有記載的戰役就多達400余次。去龜山漢墓的路上,導游手指九里山戰場遺址向我們介紹,項羽兵敗白云洞的傳說。
徐州最近的一場大戰就是——淮海戰役了。
時間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冬天,一場歷時65晝夜的決戰,在這里上演。國民黨軍隊面對擁有兵力60萬,火炮1364門,坦克22輛,飛機0架的對手,仍吃了個大敗仗。似乎帶有永遠不相信的眼神去看待那段歷史,但,那確是事實。
60萬大軍靠著300萬噸以上的彈藥,9.6億斤的糧食,20多萬副擔架,每個官兵至少一套棉衣、一雙棉鞋,進行橫跨蘇、魯、豫、皖、冀五省達3000公里的作戰區域。
這真的是也只能是人民戰爭中所創下的人間奇跡。
更令人震驚的是,戰役勝利后,軍糧尚有約5億斤。若不是543萬民工忍受一切艱難,克服一切困苦,怎么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再者,軍隊所需9.6億斤糧食,決非測算有誤,這樣的結果不僅證明人民解放軍沒有暴殄天物,更是在硝煙與炮火中同人民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淮塔塔座在設計上就突出了這一細節:正面鐫刻著碑文,兩側為大型浮雕,右側是人民解放軍一往無前的英雄形象,左側是人民奮勇支前的壯麗情景。
走在塔下角亭環抱的圍廊里,我伸手撫摸著鐫刻著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及30000多名烈士名錄,覺得這些逝去的英雄們不死的精神在向我傳遞,傳遞著一種前赴后繼、勇往直前的精神;看著一行行、一列列黑體小字,知道那是烈士們的名和姓,可是,還有一些沒有留下名姓的英雄與他們一道,承受著后人的祭奠和膜拜,崇敬和頌揚。
我仿佛看到了他們哪怕一息尚存就要把手榴彈扔向敵群的瞬間,聽到了他們沖下掩體與敵相拼的喊聲,感受到了他們為國捐軀的余溫。這一切的一切,都化作了此時我眼中的濕潤。
63年過去了。淮塔就像一名永不退伍的老戰士,背負青山,面朝城市,用一種象征和平的眼神凝視著遠方,傾訴著,告誡著,祝愿著今天擁有幸福的人們……
煤礦文聯動態
-
4月16日至18日,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詳細]
-
1月25日,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服務活... [詳細]
- 2024年煤炭文化十大新聞
- 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山西古交開展“萬…
- 中國煤炭報:川煤杯2024年“煤炭紀…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淮北礦業杯…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