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煤·煤礦·礦山人
一
二十年前,當全家決定落葉歸根到一個千里之外的地方,梳著羊角辮的我,曾問父親,那是一個什么地方?父親沉吟片刻說——有煤!
只兩個字,印象卻格外清晰。
之后,踏上這個叫做“元寶山”的小城,從年少到年青再到中年,在這塊“傳說中有元寶”的土地上一天天走來,才在深深淺淺的探尋中,真正理解了父親的概括。
至今猶記,年少時圍坐在小煤塊燃起的通紅爐火旁,聽奶奶講馬頭琴故事的一幕:紅紅的火苗,映照著奶奶的輕言慢語,溫暖著我的年少時光,那是關于“煤”最早的記憶;父親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大學畢業遠赴邊疆支教,但父親的哥哥和弟弟都在家鄉的礦山工作,他們的兒女也大多子承父業,他們與父親的談笑風生中,三言兩語,總繞不開煤的字眼,流露著濃重的礦山情結。
關于煤的一切,就這樣一分一寸累積起來。
當第一次以新聞從業者的身份,帶上記事本、肩扛攝像機面對高聳的黑色煤山、現代化的生產裝備、以及長龍般游動的運輸車隊,那些從心底埋藏的單調術語,都恍然生動地站立起來。
一起生動的,還有一個更為深遠的鏈接:
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赤峰市元寶山區先有礦山,后有企業,先有企業,后有城市。21億噸的豐富礦藏,2000萬噸的煤炭年產,讓這座“緣煤而立、因煤而生”的小城,擁有足夠的驕傲與榮光。
如此,父親那句“有煤”的意味,就不只是年少時的一簇爐火、一盞燈光。它于這里,更是涌動于經濟層面的另一種意味。
翻閱史料,早在清朝時期這片土地就留下了煤炭勘探的足印。而半個世紀前,中國國電平煤集團公司前身平莊礦務局在這里的落腳“扎根”,為這部開掘的史載又翻開新的一頁。50年來的風雨創業,日新月異的規模化開采,從之初的年產幾十萬噸,到突破2000萬噸的煤炭年產,2億多噸優質黑金從這里源源而出。從露天作業場里亞洲最大的巨型輪斗開掘機,到元寶山發電廠高聳入云的現代化煙塔,科技與資源的交相輝映,點亮了地方經濟畫卷最濃烈的一筆。
滄海桑田,古籍《山海經》中這種被稱為“石涅”黑色可燃物,經由復雜變遷沉睡億年之后,在人類開山辟地的氣魄中“破繭而出”,在今天,傳遞著另一種神奇。
這滾滾烏金,不就是交融光與熱的“元寶”么?
二
在這個叫做老公營子的煤礦,巨大的罐籠像“電梯”把我們從230米的地面以70秒的高速垂直“降落”到井下。一時間,仿佛置身另一種時空隧道。前面引路的礦工保持著有節奏的步伐,黃暈的礦燈如隧道中的點點星光,牽引著我們前行。沿著巷道一路走來,完全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滿面塵灰煙火色”的作業場景,腳下是潤濕的路面,側壁是整齊的防塵管路,頭上是鮮亮的隔爆水袋,干凈整潔的程度完全出乎預料,甚至覺得下井之前必須按要求換上的一身礦工服、水靴、毛巾的全副武裝都有點多余。巷壁上電纜線、通訊線等紅綠藍黃的各色管線,井然有序,延伸開來,點綴在烏金涌動之中,猶如一條條彩虹,而在百米深處的井下見到如此生動的彩虹,就不只是美麗,還表明著管理的嚴謹與精細。走一段就可見“安全為天”、“小心慢行”等提示語,簡潔鮮明,又不乏周到與溫馨。此前剛剛在文件上接觸到的“兩型三化”管理術語,在這里得到絲絲入扣的體現。一路見到的往來走動或正在專心作業的工人,偶爾會和我們打打招呼,臉上都帶著輕松的笑容。走在這樣的作業空間,不由想,工作在這里的工人該是多么幸福!
巷道頂部緊密的防護網里,透出晶亮的煤層,顯示著煤質的良好。據介紹,這里的煤熱值可達4000千卡,繼續深挖還可達5000千卡以上。作為國電平煤公司自行投資建設的第一家現代化綜合開采礦井,規范、高效、現代化的生產管理,使之在短短時間創造了“投產既達產,投產既盈利”的可喜戰績。年輕的礦領導笑容里透著自豪: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這不是我們老公營子一個礦井的驕傲,是整個礦山人的精神。
一路感受,一路風光。走出礦井,迎見的是一縷明媚陽光,正在新建的礦井辦公大樓,藍白相間的色彩在晴空下格外醒目,一起醒目的,還有這嶄新礦井代表著的強健、現代與希望……
三
對于礦工的印象,很大部分來源于很久以前的一次礦工攝影展:
照片中一群剛剛走出礦井的礦工兄弟,臉上布滿煤黑,表情生動,最動人的是流淌在煤黑底色上的顆顆汗珠,在光與影的映射下,飽滿欲滴,黑亮奪目,展示著十足的“硬漢”之美。
那組獲獎照片,有個詩意的名字——《黑色誘惑》。受此“誘惑”,礦山人的色彩在那一刻便被定義為黑色。
這樣的印記,定格了很多年。
一個夏日午后,為拍攝某類電視專題片走進一礦工家庭。這真是名副其實的礦工之家,祖孫三代十幾個人無一例外都在礦山工作。櫥柜里擺放的厚厚一摞獲獎證書,足以見證他們為礦山所付出的青春和足跡。攝像機鏡頭在推拉搖移的變換中,忠實記錄下每一個片段,而我的目光卻不斷被“黑色”之外的色彩所吸引:墻上斜掛有一把金色電吉他,桌上整齊排列的各式書刊,陽臺上清翠茂盛的花木,都讓人感受到另一種“誘惑”。剛剛煤校畢業的年青礦工,熟練地撥弄琴弦隨口唱上兩句,清亮的歌聲便悠然飛揚。“這是校園卡拉OK優秀歌手呢!”,礦工父親走過來捎帶介紹,臉上掛滿自豪;而翻開書刊,一篇文章的作者名字正是桌前的父親,想象不出這雙粗壯的挖煤大手,如何描龍畫鳳出如此細膩的文字,娓娓道來;精神矍鑠的祖父老礦工,坐在陽臺的紅花綠樹間,安享著養鳥種花、聽聽京戲、看護孫子的退休之樂,并邊教孫子做葉子標本,邊絮說幾句他這個全家“后勤部長”保駕護航的種種“特權”。
這一切與先前紅色獎狀上“勞動模范”、“技術能手”的稱譽,相得益彰,成為整個片子最亮麗的一筆。
我很慶幸,又多看了一眼。
由此我想,是不是該這樣理解——黑色,是礦山人的經典,但絕不是唯一。
這些為了同一個建設目標從祖國四面八方齊聚一起的精英才俊,既精通與煤有關的技術與經營之道,也深諳生活的藝術與情趣。從棋琴書畫歌舞詩文,到更深更廣的文化素養,之中薪火相傳的不僅是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還有源遠深厚的企業文化。他們對生活的體驗根基深厚,感情質樸,將真真切切的勞動感悟與火熱激情的生活追求,骨肉相連的融會在血液中,以粗獷、豐富、靈動的心之筆,在“煤黑子”的底色上,潑墨出一幅立體多彩的精神圖騰,洋溢著礦山人勃勃向上的生命張力。
這樣的色彩,真實、熾烈,就像黑色的煤,生出紅色火焰,而后噴薄出的七彩霞光……
煤礦文聯動態
-
4月16日至18日,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詳細]
-
1月25日,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服務活... [詳細]
- 2024年煤炭文化十大新聞
- 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山西古交開展“萬…
- 中國煤炭報:川煤杯2024年“煤炭紀…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淮北礦業杯…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