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擊煤海顯本色,樸實無華鑄輝煌
——記鄭煤集團優秀共產黨員、超化煤礦綜采隊隊長呂松亮
28年,他月月出滿勤、班班干滿點,把全部的愛獻給了礦山,獻給了他摯愛的煤炭事業,被譽為“礦山老黃牛”。
28年,他先后主持和參與的9項重大科技成果分別獲得省、市和集團公司科技創新獎,為企業創效上億元,被譽為“三軟”煤層“綜采專家”。
28年,他甘為人梯,培養綜采技術人才319名,遍布百里礦區,他所在的區隊被譽為“黃埔軍校”。
他就是鄭州煤炭工業集團超化煤礦綜采隊隊長呂松亮。憨厚樸實的呂松亮從外表上看平凡而又普通,然而正是這位看似平凡的隊長,帶領綜采隊全體職工創下了不平凡的業績:連續五年刷新全國“三軟”不穩定煤層綜采放頂煤最高紀錄,連續六年實現安全生產。
做一個踏實的礦工,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讓我們把時光倒回到28年前。那時呂松亮剛到米村礦綜采隊上班不久,這一天,正在運行的綜采機突然停了,無論怎樣擺弄也沒有反應。跟班隊長和技術員都束手無策,曾經當過物理教師的呂松亮更是心急如焚:停一天就是耽誤生產上千噸煤呀!他暗下決心,非要鉆出個道道不可。他找來《綜采技術》《液壓傳動》等專業書籍帶到井下比照著學,弄不懂就向老師傅請教。為了積累經驗,呂松亮專門自制了故障處理手冊,每一次故障檢修,他都認真記錄故障原因,處理方法等。日積月累,他的經驗越來越豐富,綜采設備再出現故障,他都能做到手到病除。呂松亮的名聲漸漸傳開了,成了礦上有名的“綜機大夫”。
做一個技術型礦工,當豫西綜采排頭兵
"干綜采,沒有技術不行"這是常掛在呂松亮嘴邊的話。1994年,呂松亮調到超化煤礦綜采隊。當時超化礦剛剛投產,雖然煤層厚,但受豫西“三軟”不穩定地質條件限制:煤層軟、頂板軟、底板軟,綜采月產量始終在7萬噸左右徘徊,這也是全國“三軟”煤層普遍存在的難題。呂松亮通過多次現場勘查和論證分析終于找到了癥結所在,他建議在綜采支架中加裝端頭過渡支架,把中間支架的高度和長度分別增加300毫米,支架的頂梁由1.44米增加到1.5米,使之接近于端頭支架。經過改造后的支架減少了擠架、咬架現象;對側護板進行加固后,死架問題徹底解決,底座也能提起來了,減少了大量積煤和損壞后部電機設備可能。通過這兩項改進,拉架速度進一步提高,綜采隊月產由7萬噸增加到15萬噸,最高達到了19萬噸。
要干好綜采,支架拆除也是重要一環。過去拆除綜采支架都要把設備“大卸八塊”,十幾個人一班才能拆一架,既費力又容易出現安全事故。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呂松亮先是設計了“背頂提底座裝車法”,使效率提高了3倍。幾年后,他又研發出一套“千斤頂吊座整架裝車拆除”工藝,這種工藝安全、快捷,3個人一班就能拆六架,使拆除效率提高了10倍,創下了全國“三軟”煤層綜采支架拆除最快紀錄。
"專家"隊長帶出了一個科技團隊。在呂松亮的影響帶動下,綜采隊涌現出了“全國十佳優秀班組長”盛連眾、“綜機大夫”趙文全、“機電大拿”李喜林、“首席員工”劉湖池等319名技術能手、技術狀元。綜采隊也先后榮獲全國“三軟”不穩定煤層綜采冠軍隊,高產高效創水平綜采隊、“全國煤炭工業先進集體”等稱號。
做一個沖鋒在前的干部,迎著困難上
在開采21072(東)綜采工作面期間,由于該面為復采面,地質條件奇特,像一口斜放著的大鍋,上下副巷是鍋沿,工作面中部底板凹陷,于是頂、底板水向中間匯集,工作面成了“游泳池”。呂松亮眼看著厚厚的底煤,心急如焚:是采,是棄?要是采,這在全國“三軟”煤層還沒有先例;可是,如果棄,下面幾十萬噸煤丟掉實在可惜。呂松亮決心攻克這道難關。他在井下反復思索,一呆就是幾十個小時。要想虎口拔牙,要先治水,他用管子將水引入盲巷,科學排出。隨后他根據工作面底煤較厚和設備可承受最大彎曲度等實際,采取工作面大幅度落底法,果斷打破常規,不斷增大運輸機折曲度到9-13度,科學調整生產工藝解決了支架走斜、擠架,溜子錯槽、負荷增大等一個個技術難題,終于把“鍋底煤”收拾得干干凈凈。這一創新,硬是多從“鍋底”挖出原煤80多萬噸(設計儲量36萬噸),為企業創造利潤近1億元,此技術也得到了前來視察的國家安監局領導的高度評價。
做一個職工信得過的黨員,為黨旗增光添彩
緩緩啟動的大客車分開了一雙雙緊攥著的手。“再見,呂隊長!”“你們一定要好好干,為超化礦爭光!”“呂隊長,您一定要保重身體……”男兒有淚不輕彈。可此時此刻,車上34位硬漢子卻都潸然淚下。這是2008年8月26日發生在鄭煤集團超化礦明珠廣場感人的一幕。
肩負著光榮的使命,從綜采隊抽調出的34名精兵強將,踏上了奔赴趙家寨建設新礦井的征程。車緩緩離開了礦院,車上的弟兄們還在含著淚水望著、望著。他們舍不得離開朝夕相處的隊長,舍不得這情同手足的兄長。
集團公司“首席員工”李保偉不會忘記,是呂隊長手把手地教,把他從一名一竅不通的青工培養成為享譽百里礦區的技術大拿、首席員工。
支架工孫建國不會忘記,是呂隊長不斷鼓勵他攝影方面的愛好并給他提供時間外出學習,使他成了百里礦區小有名氣的“攝影家”。
職工桑小剛不會忘記,前年家中失火,把全部家當燒了個精光。呂隊長帶頭拿出200元,又發動職工捐款2400多元,解了他家的燃眉之急……
綜采隊是個大家庭,呂松亮像兄長一樣疼愛著他的工友兄弟們,用情和愛把全隊職工的心緊緊凝聚在一起。全隊職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年年超額完成礦下達的生產任務。
做一個淡泊名利的人,把奉獻社會當作最幸福的事
呂松亮為豫西“三軟”不穩定煤層綜采開采做出的突出貢獻,受到了各級領導和部門的高度評價,一撥又一撥的人趕到超化礦學習取經。呂松亮和工友們都熱情接待,詳細講解、授業解惑。呂松亮了出名,但他從不擺架子,不管是集團公司內部的礦井,還是省內外的兄弟單位,只要出現了綜采方面的技術難題,他有請必到。他不吸煙、不喝酒,一到礦就立即下井觀察,找出問題癥結,然后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很快就能手到病除。為表示感謝,臨走時礦方總要塞給他紅包,都被他一一拒絕。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呂松亮跋涉在起伏不平的巷道里。有人算過一筆賬,28年來,他月月出滿勤,班班干滿點,28年,他干了35年的活。如果按每天他在井下行走16公里來算,28年共走了16萬公里,相當于長征的12倍。他曾有過十幾次離開綜采隊的機會,很多單位一次次向他拋來繡球,并許以百萬年薪、生產礦長、總經理等。面對高薪和高職位的巨大誘惑,呂松亮一次次淡然拒絕。他說,人得學會感恩,我的技術是在鄭煤學的,沒有鄭煤,也就沒有我的今天。企業把我培養成材了,我就另謀高枝,這樣忘恩負義的事我干不了!
28年的堅守,矢志不渝、癡心不悔;28年的創新,開拓進取、勇往直前;28年的實干,勤勤懇懇、埋首一線。呂松亮扎根煤海,用無怨無悔的青春,永不泯滅的激情,感恩礦山的赤誠,不斷書寫著一個又一個傳奇。俗話說“五十知天命”。而年近半百的呂松亮又懷揣著新的夢想上路了:“我要寫一本書,一本總結我多年來安全管理經驗和科技創新的書,讓后人少走些彎路……”
煤礦文聯動態
-
4月16日至18日,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詳細]
-
1月25日,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服務活... [詳細]
- 2024年煤炭文化十大新聞
- 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山西古交開展“萬…
- 中國煤炭報:川煤杯2024年“煤炭紀…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淮北礦業杯…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