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奉獻新井建設
在安徽北部的淮北平原上,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老一輩礦工人拉肩扛,用汗水在這個被人們稱之為“安徽的西伯利亞”的貧瘠、荒蕪的土地上,開發建設了一對對礦井,艱辛、困苦、執著、奉獻,創業興起了皖北煤城——淮北市。斗轉星移,隨著50余年的開采,淮北礦區10多對礦井,逐漸步入衰竭期。
進入新世紀,淮北礦業的決策者們審時度勢,吹響了大投入、大開發、大跨越的號角,新一輪礦井開發建設的戰役,在閘河煤田西南廣闊的土地上打響,7年建成8對礦井宏偉愿景,激勵著礦區數十萬職工家屬,也吸引來從高校畢業的“天之驕子”,奔赴新區,加入新井建設隊伍中,投身到火熱、緊張的施工建設中,幾年來,他們用知識、智慧、激情、青春和汗水,使一座座現代化礦井拔地而起,鄧思衛這個本科畢業生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這里講述的便是他在新一輪創業中的平凡故事。
奉獻、責任見精神
“我是一名普通黨員,剛剛走出大學校園步入工作崗位,在新的人生轉折途中,我要把所學知識更好地應用到實踐中去,為淮北礦區建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不辜負黨對我多年的教育和培養。”這是淮北礦業工程建設公司安創項目部助理工程師、共產黨員鄧思衛常說的一段話。
鄧思衛今年29歲,是西南科技大學土建工程學院2005屆本科畢業生。2005年7月畢業后被分配到安創項目部工作。從走上工作崗位的那天起,小鄧便整天身著工裝同工人們摸爬滾打在一起,不怕臟、不怕累、不怕苦,從思想上徹底放掉了大學生架子,受到領導和職工們的好評。工作中有人問他:“小鄧,你是一個堂堂大學畢業生,同我們一樣出力流汗干活不覺得大材小用嗎?”他莞爾一笑,說:“大學生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只不過多讀了幾年書,多掌握些書本知識,但實踐知識相當貧乏,必須通過辛勤的勞動,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實踐知識,我想,這是每個畢業生必須要經過的過程,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學的知識有用武之地,有所作為。”一席話說得工友們連連點頭。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去做的。他所在的項目部是一個擔負著井下、井筒和高空等工程施工的隊伍,工作可說既險又重,既臟又累,并經常和有害、有毒物質打交道,但小鄧從不去計較。趕上礦區跨越式發展的大好機遇,工作近6年來,他已經參加施工了大型井筒裝備6個,井下主排水泵房及變電所2個,選煤廠1個,現在正與一線職工摸爬滾打在青東礦東翼風水管路及西四皮帶機工程施工現場。
轉戰南北,野外流動施工是小鄧所在單位的工作特點,2006年春節期間,他就和職工們放棄和家人的團聚,一起進住到了楊柳煤礦井筒裝備安裝工地,并負責工程施工技術工作,白天與職工們并肩施工,晚上和工程施工技術人員一起制定施工措施計劃,有時,為了一個施工中遇到的難題,他和其他同志常常要加班延點到深夜。由于副井井筒裝備內需安裝罐道,管路、電纜支架以及梯子間等,材料及構件多而雜,且井筒作業的工序又多,現場施工班組人員對井筒材料、構件又不是很清楚,經常出現找不到或找錯材料、構件的情況,為了保證工程進度,班組施工過程中,快速找到所需的材料和構件這一問題,就成了擺在小鄧等技術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現場的班隊長及工人面對這雜亂無章的構件看著直搖頭。小鄧根據圖紙和現場實際,把構件及材料進行歸類,并在構件上用排筆編上號,注明用在那個地方,做到工人到現場一見就知道搬那一個,對各種材料進行歸類列成清單,并在備注內說明用處以及怎么用,這個看似簡單的措施,解決了很大的問題,以前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材料及構件安裝在什么位置,現在只要拿著清單和根據現場構件的標記,人人都能夠輕而易舉地把需要的材料及構件找到并搬運走。為了方便施工和職工找構件,小鄧自己抱著圖紙,拿著油漆,冒著凜冽的寒風在材料場上認真的對每一個構件仔細的核對,并做好標記。有時手凍得的發紅發僵,有人就問小鄧你沒有必要那么認真,可以讓別人幫忙,或等天氣暖和以后再來核對,小鄧笑笑說:“我辛苦一點沒有什么,材料構件要是弄錯了,那可就影響工程進度,讓大家多出力、多流汗了,我多忙一會,多累一會,施工時可就省心多了,工程進度也就快了。”在平常的施工勞動中,他苦、臟、險、重搶在先,干在前,有一股“拼命三郎”精神;在抓工程業務技術及安全、質量等管理上,也是毫不含糊。
“技術和安全質量是工程施工的前提和命脈,是大事,是施工的重中之重,來不得有半點馬虎”這也是他一句“口頭禪”。在工程技術、安全和質量上,他一絲不茍、釘是釘,鉚是鉚,鐵面無私,工程施工再緊,從不放松。由于管理頂真,他負責的施工項目,工程質量合格率100%,優良品率達85%以上,技術資料管理達到相關標準要求,2006年以來,先后有多項工程被評為優良工程。2007年楊柳礦副井井下泵房與變電所安裝工程、2010年青東礦副井提升系統安裝工程均被評為礦區優質工程,2010年青東礦副井提升系統及井筒裝備工程被中國煤炭建設協會評為“太陽杯”工程,受到嘉獎。
從踏上工作崗位之日起,他始終奮戰在新區建設工地上,敬業奉獻,埋頭苦干,用一名共產黨員的模范行動影響著周圍的同志。在接受實踐鍛煉的日子里,他不但積極參加各項施工勞動,而且為所在項目部開展技術創新、質量管理等工作,獻計獻策,他還結合自己在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圍繞工程建設、安全生產、質量管理,與職工們一起進行技術改造、制作,服務施工建設,在井筒裝備安裝工程中,需要大量鋼絲繩頭,對此,他萌生了制作插繩機的念頭,于是,他認真查閱了大量有關資料,深入工地進行了細致的調研,并與項目部QC小組一道,反復計算、反復試驗,一步步摸索,為此,他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耗費了多少精力,最后終于試制成功,并已正式投入到施工之中。對此,他沒有伸手向領導要過一個加班費。目前,他又在積極琢磨新的技術創新課題。小鄧就是這樣,默默無聞,在平凡的崗位上,把自己所學知識無私地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礦區建設事業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動,顯示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呈現了一名新時代大學生的價值。由于表現突出,成績顯著,近年來,他先后被淮北礦業、工程建設公司評為“礦區優秀畢業生”、“優秀共產黨員”、“安全明星”、“優秀青年安全監督崗員”,2009年度,被淮北礦業授予“勞動模范”光榮稱號,2010年又被公司提拔為安創項目部副經理。
這些成績的取得,凝結著他對事業追求的心血和汗水,凝結著他對煤礦建設事業的鐘愛,然而,選擇投身淮北礦區建設也是事出有因。
孝心、牽掛促選擇
2005年畢業的大學生特別多,找工作就已經不像以前那樣是賣方(大學生)市場,大家可以挑好的單位,而是大家為了一個以前不怎么好的工作崗位,都暗暗較勁。由于鄧思衛就讀的西南科技大學土建工程學院所在地是四川第二大城市綿陽,綿陽也是一個科技城,可以說是一個風景秀麗、物產豐富、全國文明衛生城市。而生他養他的地方是一個臟、亂、差的小縣城。他夢想著一定要進入大城市生活、工作。從進入大學校門的哪一刻起,他就時刻準備為將來進一家好單位而努力學習。大四上學期,大家都開始忙著找工作,相互之間也交流著找工作的經驗。一次他打電話回家,給母親說自己準備留在四川工作,母親在電話那頭停頓了很長時間說:“你工作地方離我們那么遠,等將來我老了去看你多不方便,還得坐火車受罪。”此刻,他明白了父母對自己的愛,只是更希望他離他們更近一點。經過一翻思想斗爭,他確定找一個盡量離家近的單位。這就大大限制了他的就業范圍,并增加了他的就業難度。以前從來沒有想過將來要與煤炭行業打交道。他的家鄉在淮北、淮南兩個礦區之間,礦區工人的辛苦和危險他是有所耳聞的。看到同學們一個個都簽了就業協議,他心里也是癢癢的,加上就業壓力大,當時就想著只要離家近有工作就行了,他一天比一天坐不住了。而來他們學校招聘的安徽的單位少的可憐。上網投安徽揚子集團簡歷,對方已經有意向用他,就是讓他到那邊面談。由于經濟原因,他還是決定在寒假期間回家時去一趟。一天他的同學告訴他,安徽有單位來他們學校招聘了,他的機會來了。人出了安徽就是老鄉,他和招聘的主任談了很長時間,招聘主任最后說:“寒假你可以先看看,不合適你可以走。”為了不錯過這次就業機會,他還是把上回就業協議給了人家。就這樣他成為淮北礦區建設的一員。
事業、親情總失衡
原本以為參加工作以后,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陪父母和孝敬父母,參加工作以后,他才知道自己想錯了,由于趕上淮北礦區大跨越、大發展。小鄧所在的項目部更是承擔著煤礦大型機電設備安裝,開始時還能一兩個月回老家一趟,隨著工程進度加快,有時半年都不能回家一趟,參加工作近6年了,就回老家過了一次春節,其它全是在工地上和一線職工一起過的。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工作單位離我們近是近了,但一年還是見不到兒子幾次面,還不如以前上學好那,寒暑假還可以在家過一兩個月。現在每次回老家只能過上一兩天,單位就會打電話催促回工地,母親就很無奈的說,工作忙就趕緊上班吧,別耽誤了工作。
參加工作幾年來,他把所有精力和時間都奉獻給了新區建設上,在考勤簿上,他的名字后找不到一個“休”字。為了自己喜愛的事業,他在家待的時間并不多,更談不上盡多少責任。他的妻子說:“我們在一起談戀愛的時候,他就很少來陪我,看到別人一對對的在一起有說有笑,我心里就不是滋味,他整天只知道在工地忙工作,有時工程緊,他在工地待上兩個月不回家也是常有的事。更談不上分擔家務事了,家里的活他是一點也顧不上。我們經常為了他休班的事而爭吵,他總是說工程工期緊,工地的活多,需要辦得事也多,等干完這個工程項目后就回家休班,干完這個項目后下一個項目又接著來了,一直拖著不能回家休班。
為了工作,他更愧對自己的父母。2009年3月的一天,他接到蒙城老家的電話,說他母親被醫院診斷得了腦瘤,需盡快動手術,由于當時忙著青東礦井下主排水泵房、變電所的招投標,他沒有時間回去陪護自己的母親,在忙完招投標以后,他拖著疲倦的身子趕到徐州二院,此時他母親正準備進手術室,他見到母親時,眼淚情不自禁的流了下來,他故作堅強的樣子,安慰母親說:“媽,你放心吧,你不會有事的。”
手術很成功,當看到母親帶著倦意從手術室推出來,他提到嗓子眼的心終于放了下來。他沒能在母親病床前盡孝,而是當天下午就趕回施工工地。
作為丈夫,他深愛著妻子;作為兒子,他深深愛著他的父母,但在家庭與事業這座天平上,鄧思衛永遠偏向工作,唯有工作至上。礦區開發建設讓他青春更加閃光,使他在實踐的道路上,不負青春好年華,不斷譜寫新的篇章。
煤礦文聯動態
-
4月16日至18日,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詳細]
-
1月25日,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服務活... [詳細]
- 2024年煤炭文化十大新聞
- 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山西古交開展“萬…
- 中國煤炭報:川煤杯2024年“煤炭紀…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淮北礦業杯…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