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獎:煤礦文化發展現狀及發展環境分析——以中煤平朔集團為例
——以中煤平朔集團為例
內容提要:煤礦文化是煤炭企業的靈魂,是煤炭企業特有的文化精神,對煤炭企業的影響有著極其深刻和長遠的意義,它對于煤炭企業是否能實現長足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以中煤平朔集團為例,通過闡述平朔公司30多年來煤礦文化的發展歷程,并結合實際說明在新常態下走轉型之路(即實現工業與生態的旅游結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煤礦文化、煤礦文化藝術、轉型發展
煤礦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且系統龐雜,但是,煤礦文化藝術卻是其主體,是其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所以,若想研究煤礦文化,那么煤礦文化藝術則是研究者不可回避的命題。煤礦文化藝術還是煤炭企業對外宣傳的最好載體,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業的形象,它能充分的反映出一個煤炭企業的文化氣息與管理理念。
中煤平朔集團作為全國煤炭行業的代表性企業,在煤炭文化的發展與研究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所以,研究該企業的煤炭文化對于煤炭行業的煤礦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煤礦文化發展現狀
中煤平朔集團自1982年建礦至今,在國家領導人的持續關懷和支持下,凝結了幾代平朔人辛勤奮斗的汗水,積累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在短短三十年的時間內,文化藝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一)文化藝術組織機構
隨著中煤平朔的發展壯大,企業在文化藝術方面不斷提升到新的水平。在這個基礎上,平朔文聯于1995年10月成立,1996年4月召開了匯集文化創作、書法、美術、攝影、集郵、音樂、戲劇、烹飪、信鴿等九個下屬協會的成立大會。截止2014年底,各協會總計發展吸收會員1500多人。文化藝術組織機構的成立,不僅滿足了廣大的企業職工的興趣愛好,同時也提升了企業的文化影響力。截止目前,各協會在全國以及省市參加比賽并獲得的獎狀不計其數,極大的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
(二)文化交流
中煤平朔在30年的發展建設中,多次邀請國內知名人士來訪,不僅有王安憶、余秋雨、蔣子龍等文學界知名人士;還有劉芳菲、楊柳等文藝界知名人士。眾多名人大家的來訪,使平朔職工近距離的感受到了企業文化的魅力,拉近了職工與文化的距離,而頻繁的文化交流也為公司文化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極佳的機遇,從而逐漸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年來平朔文化人才輩出,先后有200多人加入市、省和國家級協會,100多人分別出版了書集、畫冊集、書法集、攝影集以及剪紙集等等。部分藝術人士舉辦了蛋雕展、根塑展、泥塑展、繪畫展等,在文化藝術領域榮獲國家級獎項的也不勝枚舉。
(三)硬件和載體
朔州體育館、會展中心、平朔圖書館等文化硬件早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并受到廣大職工的一致好評。平朔公司從2013年年初開始規劃設計博物館,博物館由平朔博物館、地方民俗博物館、零碳創意館、露天遺址博物館、井工遺址博物館五個展館組成。目前,平朔博物館已建成使用,并對外開放。在文化載體方面,已經有《今日平朔》、《平朔科技》、《平朔露礦報》、《平朔老年》等文藝期刊,對宣傳企業文化、弘揚企業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僅如此,中煤平朔自1986年就成立了平朔有線電視臺,現在已建成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全數字、全硬盤、全自動播出系統,肩負著輿論導向和喉舌作用。2008年,公司又建立了企業網站,網站內容及其豐富,大力推進了對外宣傳的力度。
(四)文化遺存
平朔露天煤礦開發建設所涉及到的文化遺址主要為漢墓群,平朔礦區和生活區曾經是秦漢以來的古戰場,地下埋葬著規模宏大的漢墓群,因而在平朔范圍內經過挖掘和保護的漢墓群又稱為平朔漢墓群。平朔漢墓群已發掘的漢墓有800多座,出土了諸多具有藝術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的文物。平朔漢墓群的發掘,是我國考古界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漢墓發掘,為我們進行漢代物質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完備詳實的實物資料,是系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中煤平朔集團的煤礦文化在短短三十年的時間內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文化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在國內領先。然而,經過仔細剖析后我們并不難發現,平朔的煤礦文化在經濟上完全依賴于企業的蓬勃發展,并沒有發展成能夠創造經濟價值的文化產業。
二、煤礦文化發展環境
煤礦文化依托于煤礦企業,即煤礦企業興,煤礦文化興。中煤平朔集團的煤礦文化之所以能夠取得現在的輝煌成就,完全得益于企業的繁榮。可以說,煤炭文化的生存與發展與企業的興亡息息相關。然而,目前國內煤炭形勢較為緊張,煤炭文化的發展也受到以下條件的阻礙。
(一)政治環境
在2014年5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和環境保護部三部委聯合發布了《能源行業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之后,煤炭工業協會約談14家特大型煤炭企業并要求在下半年減壓煤炭產量10%以上。同時,為了促進煤炭的合理回歸,特制定了四項措施:一是控制總量;二是降低庫存;三是規范煤炭進口;四是建立自律機制。簡而言之,國家要控制煤炭的增長量,且對煤炭的質量要求更高。
(二)煤炭經濟環境
受國際經濟影響,我國經濟增速下行。煤炭市場需求放緩,價格下滑,煤炭產能過剩壓力顯現。隨著新建大礦井投產,以及整頓改造關閉小煤礦工作結束后,再加之國家宏觀經濟增速減緩對煤炭需求的降低與進口煤炭量持續增加造成的沖擊,我國煤炭產能過剩問題將會更加明顯。顯然,煤炭產能過剩的局面已經形成,而且這種局面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除,基本上可以說會長期存在。供過于求、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是市場競爭的必備條件。近十年來,通過行政手段造成的煤炭有效產能不足的問題將逐步成為常態。持續了近十年的煤炭供不應求的煤炭市場行情將徹底結束。在產能過剩的煤炭大環境下,煤炭行業的有序競爭早已開始,更加嚴峻的市場競爭將逐步到來,煤炭市場不容樂觀。
(三)企業內部環境
中煤平朔集團作為全國最大的露天煤礦,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擁有了三座露天礦、三座井工礦、六座配套洗選廠、四條鐵路運輸專線,為國內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同時企業內部也積累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然而這些財富的積累,大多數是依托于煤。雖然集團以及公司領導高瞻遠矚,在80年代初提出了“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理念,大力發展非煤產業,譬如廂斗加工中心、油脂化工、機械維修加工、房地產開發等20多個行業。同時提出開展循環經濟,即形成一條以煤為基的“黑色”產業鏈和一條以土地復墾為主線的農—林——牧——藥——生態的“綠色”產業鏈。但是這些產業并沒有完全打入國內市場,接受國內市場的考驗。大部分非煤產業是作為服務企業內部的部門而存在。所以,雖然中煤平朔產業結構五彩紛呈,但企業發展依靠的主體仍然是煤,其它產業未能給公司創收效益。而完全依賴于企業發展的煤礦文化面臨的形勢也隨之緊張,處于被動的局面。
三、煤礦文化發展方向
煤礦文化根植于企業的蓬勃發展,煤礦文化又作用于企業的前進步代。在當前煤炭市場嚴峻的環境下,不管煤礦企業還是煤礦文化,只有創新和改革才能渡過難關,才能涅槃重生,找到新的發展方向。
(一)發展煤礦文化,助推企業轉型
現如今,眾人對煤礦文化的理解局限在采煤、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系統之中。平朔公司領導也早已認識到這個問題,實施了生產經營和環境保護同步實施的循環發展,將露天開采后的礦坑回填綠化,開展養殖業、種植業,但依然存在土地閑置,沒有進行開發利用,不發生經濟效益的現象。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按照《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和國家旅游局實施的旅游綜合改革要求,要加大旅游產業體系建設,做大做強旅游產業并使之逐步成為主導產業,推動旅游業與其他關聯產業融合,實現旅游業與區域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協調發展。平朔公司就如何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盡可能減少企業負面影響,在戰術上響應國家政策,提出轉型發展,早作謀劃,未雨綢繆,令煤礦文化藝術不只是依賴于煤炭企業,而是能為煤炭企業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2015年平朔公司編制完成《十三五生態文化產業園區發展規劃》,規劃建設“國家AAAAA級礦山公園”和“邊塞農耕文化產業園”,實現工業與生態的旅游結合。
在“國家AAAAA級礦山公園”中規劃建設五大博物館,宣揚煤礦文化,將博物館打造成為“改革開放宣傳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企業歷史展現基地、旅游文化示范基地。”目前,公司已建成平朔博物館,地方民俗館、零碳創意館、露天遺址博物館、井工遺址博物館也將逐步推進完成。在博物館周圍種植薰衣草、油菜花、白樺林,與已建成的天鵝灣遙相呼應。依據此發展規劃思路,發展煤礦文化產業還可以利用排土場的起伏地勢,建立滑雪場、跑馬場、情人谷、楓葉橋。如此,不僅可以形成國內美麗的旅游風景區,還可以開辦婚紗攝影基地和攝影培訓基地。此舉,不僅能夠服務周邊還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公園觀光旅游。
此外,煤礦文化產業還可以通過朔州市建設“綠色國際生態文化旅游城市”的有利契機,結合已建成的300座日光溫室和16000平米的智能溫室,把傳統文化與現代農業文化充分融合,通過創意雕塑、人造景觀展現農耕文化的發展歷程,再推廣菌草種植,建立牧場,把原有的中草藥種植、生態養殖有機統一,發展菌草下游產業,形成生產、種養、采摘、旅游為一體的創意農耕文化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工業與生態的旅游結合。
另外,2016年朔州要建成機場、高鐵并投入使用。此舉,將極大的提高游客前來旅游的便利性,擴大全國客源市場,促進二次消費,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二)深化煤礦文化藝術活動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浪潮。中煤平朔集團的文化藝術雖然已經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仍需大力扶持文藝創作,挖掘煤礦工人吃苦耐勞的精神,打造煤礦工人新形象。從細節上深化,不能只局限于形式。
文化藝術活動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它能夠豐富廣大職工的業余生活和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它能夠提高廣大職工的素質,增加其幸福感,增加企業員工的凝聚力。當下,中煤平朔集團面臨的形勢嚴峻,企業要渡過難關,改革固然重要,但是最關鍵的是要依托于廣大職工的凝聚力和責任感。因此,深化文化藝術活動顯得極其重要。
總之,煤礦文化雖然依靠煤礦企業而發展,但在當前新常態的煤炭形勢下,還是要努力尋求變革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不完全受制于企業發展,才能為企業的經濟繁榮做出自己的貢獻,走出一條鋪滿鮮花的陽光大道。
參考文獻:
[1] 平朔三十年文化卷
[2] 中煤平朔“十三五”生態文化文化產業園區發展規劃
煤礦文聯動態
-
4月16日至18日,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詳細]
-
1月25日,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服務活... [詳細]
- 2024年煤炭文化十大新聞
- 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山西古交開展“萬…
- 中國煤炭報:川煤杯2024年“煤炭紀…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淮北礦業杯…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