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獎:如何打造煤礦文化藝術品牌——以同煤集團為例
——以同煤集團為例
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創造出燦爛的中國文化,它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如今文化也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山西作為我國煤炭大省應當大力發展煤文化。然而生在煤礦長在煤礦工作在煤礦的我們是否知道煤文化是什么,如果連我們都不清楚,那么我們如何發展傳承煤礦文化、如何用文化藝術的口號搖旗吶喊著打造煤礦文化藝術品牌。我們必須承認作為煤炭大省,我們對煤炭文化的認識和挖掘不夠,我省許多人還感受不到煤文化的存在,煤礦文化藝術品牌的打造還需腳踏實地。我所生活和工作的是大同煤礦集團,它是地跨大同、朔州、忻州三市、39個縣、區,擁有煤田面積6157平方公里,總儲量892億噸的集團公司。公司現有總資產1350億元,73對礦井,80萬職工家屬。下面我就以我所工作和生活的大同煤礦集團為例簡單談談有關煤礦文化藝術品牌的打造。
一、普及文化知識,開展文化活動
改變或塑造一種文化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一種信念來支撐,這就需要煤海兒女的共同努力。文化發源于人民群眾,成長于基層體驗,壯大于藝術傳播,弘揚于精神生活。煤文化的發展需要有寬廣而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濃厚的社會氛圍,這塊土壤就是煤海兒女對煤文化的認同和興致,這個氛圍就是煤海兒女對發展煤文化的互動與參與。所以我認為要想有效打造文化藝術品牌首先要做好文化宣傳工作,讓每一位煤礦兒女認識了解煤礦文化,樹立文化意識。首先領導要十分重視煤礦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發展,成立有關煤文化的相關團體。以同煤集團為例,成立團體要從集團總公司著手,組成文化小組到各礦基層機關及群眾中深度調研,小組人員應當由專家、媒體、研究機構等方面研究人員組成,進而逐步推進至各個礦,同時建立文化網站,使煤礦文化發展和傳播有自己的平臺。目前同煤集團有些礦已經成立了企業文化科,為煤礦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要把煤礦文化落在實處而不僅僅局限于口號上,定期舉辦文化活動,豐富職工生活。可以舉辦文學藝術活動、娛樂活動、競技活動等。各單位結合本單位特點形成有絕對優勢的傳統項目,增設知識性、趣味性的有“煤”味的系列項目。積極結合煤礦特點,設立與煤礦生產、生活相關的趣味性的比賽、娛樂項目,逐步發展到形成煤礦系列的、有煤礦特色的各類群眾文化活動。例如舉辦煤炭知識的相關講座和競賽,設立煤礦文化藝術節等。前不久同煤集團就舉辦了煤礦廣場舞比賽和慶國慶文藝演出,演出中處處體現煤礦文化。另外,同煤集團各礦不僅關心在職人員的文化活動,還在居民區附近建立了老年文化活動中心,為退休職工和老年人帶來福利。里德曾說過文化不能從上向下壓,因為它應該是從下面高漲起來的。只有人名群眾積極參與文化活動,在活動中實現自我,體會文化內涵,煤礦文化才能自下而上的壯大起來。
二、勇于創新 打造品牌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習主席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煤礦文化發展也需要創新。打造煤礦文化藝術品牌也必須明白何為品牌 。所謂品牌是給擁有者帶來溢價、產生增值的一種無形的資產,他的載體是用以和其他競爭者的產品或勞務相區分的名稱、象征、記號、術語或者設計及其組合,增值的源泉來自于消費者心智中形成的關于其載體的印象。對于一個公司或者企業來說,打造良好的品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煤炭作為煤礦藝術品牌的載體時煤便不再是普通意義上的煤炭,不再是一種固體可燃的有機巖。煤炭與藝術結合可以融入煤礦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做成煤雕,參加品牌展覽會。游客也可以當做紀念品。這樣一來煤礦文化也得到了傳播。
煤礦文化永遠也無法脫離安全,安全無法保障,品牌也是空談,所以若是也能在安全方面有所創新,就會成為標桿,同時為藝術品牌的打造奠定基礎。安全方面的創新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培訓上的創新,二是管理上的創新。安全意識強烈,安全就有了基本保障。創新培訓教學,在培訓教學上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不枯燥,不乏味,找到近期各礦的一些技術上、安全管理上的一些實際問題,以錄像、圖片等形式,采取多媒體教學手段,真實的現身說法,來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感覺來學習是充實的,不枉此行。特別是加上實操教學、考核,讓學員增長了更多的動手能力。理論能聯系實際。管理方面煤礦要積極開展精細管理,以績效評價和行為養成為主要內容,以建立健全內部責任制為手段,以量化細化管理目標為標志,依據管理規范標準,管理人員要建立定期述職制度,實行自上而下層次考核與自下而上周期評議,考評實行縱橫交錯的全方位考評,根據考核結果實行等級轉換和末位淘汰,實現全員全過程全要素的管理與控制,從而強化員工行為養成,促進煤礦整體素質提高。
三、借鑒國外 發展旅游
提起煤礦轉型,便不由得會想起德國魯爾區的黑色旅游,那個曾經繁華的采煤工業區,如今我們看到的是鼓風室大廳被改造成能容納七百人的劇場,過濾室成為一座露天影院,70米高的高爐頂部成為觀景平臺,巨型煤氣儲存罐被注入2000萬升水成為歐洲最大的人造淺水池,千人更衣室變成了時裝T臺,工業蓄水池變成了群眾游泳池。以上種種使魯爾區已經成為工業旅游的圣地,它的成功對我們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
關于煤礦旅游開發,我們也在慢慢嘗試,例如晉華宮礦的國家礦山公園。晉華宮礦山公園,位于大同市以西約13公里處,與世界文化遺產云岡石窟一河之隔。2000年,這里開發了中國第一、亞洲唯一的“井下探秘游”項目,成為首批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公園集工業遺址保護、環境更新、生態恢復與綠色礦山建設于一體,這是一座新型休閑觀光園區,也是為世人留下完整近代工業記憶的礦業文化創意園。公園內主要景點有煤炭博物館和井下探險游。園區內的煤炭博物館是一座集科學性、知識性、觀賞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大型地址礦山博物館。這里的鎮館之寶是一款已經成煤的硅化木,通體黝黑,紋理清晰,至今大家還可清晰的看到原本植物的鱗片和脈絡。游客還可以參加井下探秘游,真實的了解1.4億年前侏羅紀時期煤炭形成的歷史知識,體驗從原始采煤到現代采煤的歷史演變進程,身臨其境的感受煤炭工人的井下生活。
然而對煤炭旅游的開發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把煤炭旅游作為一種產業或者收益頗豐的經營項目來看待,而應當作為一種企業廣告來對待,作為一種文化來傳播煤的知識是煤文化的基本內容,發展煤文化也應當從煤的基本知識做起現在不僅外地人不了解煤,就是我們也并不了解深層次的煤。因此,要通過有關煤的旅游,宣傳煤文化宣傳企業大型煤炭企業應當成立煤旅行社,讓游客了解煤的采掘、煤的加工、煤矸石的利用等,如某烏金旅行社的廣告詞可以是:“煤是怎樣挖出來的,煤就是這樣挖出來的。進一次礦山,開闊一次視野;當一次礦工,豐富一次人生”。游客可以和礦工共同采煤,與煤老板就餐聊天,聽煤老板講創業的艱難成功的喜悅奉獻的樂趣等。我們要明白旅游不是簡單的參觀,在保留煤礦特色的前提下開發體驗互動式的旅游項目尤為重要,要結合我們自身優勢借鑒魯爾區成功案例推廣煤礦旅游,發揚煤礦文化。
文化是智慧放出的異彩,不伴隨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將成為滅絕的文化。煤礦文化雖然涉及煤礦生產、安全、管理、生活等諸多方面,但它最終匯聚為一種煤海兒女積極向上的精神、一股為企業和國家奉獻的力量存在著。煤礦文化藝術品牌的打造需要形成完整的文化系統還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
煤礦文聯動態
-
煤炭作為我國能源的基石,承載著國家發展的動力和... [詳細]
-
5月28日,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中國煤礦文化藝術聯... [詳細]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在淮河能源集…
- 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安徽華塑股份公司…
- 2024年煤炭文化十大新聞
- 中國煤礦文聯“萬福迎春”文藝志愿…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