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強筋骨 改革增動能 ——走進四川省煤炭產業集團
夏雨過后,青山遠黛,水汽氤氳,蜿蜒幽深的井口,黃色的鐵皮小火車矗立在旁,煤礦工人穿戴整齊,井然有序地上車,準備入井采“烏金”。這是發生在四川省煤炭產業集團(以下簡稱川煤集團)華榮綠水洞煤礦的一幕。
“川煤集團自2005年成立以來,用約占全省8%的煤礦數量、23%的煤炭產能,生產了四川省60%的煤炭,累計生產煤炭2.2億噸,保供電煤1.1億噸,堅實挺起了四川煤炭供應的‘脊梁’。”川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昌潤表示。
巴蜀之地,水多氣豐,缺煤少油。坐落在西南腹地的川煤集團牢記“因保供而生,因改革而興”的初心使命,革新開采技術,優化產業結構。
目前,川煤集團正向著打造大傾角、急傾斜復雜難采煤層綜采技術策源地而努力,以新技術、新產業譜寫西南煤炭企業新篇章。
技術賦能
破解大傾角、急傾斜復雜難采煤層開采難題
四川是能源大省,也是缺煤大省。“四川每年煤炭總需求量6000萬噸,川煤集團每年自產煤炭約1200萬噸。”王昌潤介紹,加上庫存也僅能滿足省內需求的一半以上,剩下的需從外省購入。
與北方產煤大省不一樣,四川煤炭賦存條件差、災害重,大傾角、急傾斜(局部傾角可達70度)和極薄煤層占比60%以上。“煤層本來就薄,還歪著斜著‘長’,先天‘發育’不好。”王昌潤說。
在保供任務重、煤層開采難的雙重壓力之下,如何實現安全高效采煤?他們的答案是大傾角、急傾斜復雜難采煤層綜采技術。
綠水洞煤礦已有38年開采史。隨著開采年限增加,開采煤層傾角越來越大,傾角60度及以下煤層資源儲量越來越少,傾角60度至70度的煤層資源儲量1500余萬噸。
“通過技術創新,把傾角70度及以上的煤層資源開采出來,對綠水洞煤礦來說意義重大。”綠水洞煤礦黨委書記胡安華表示。
然而,在人都站不穩的工作面采煤,猶如在“刀尖上起舞”,是井下的“高空作業”,要挑戰的技術難題很多,失敗的風險很大。但綠水洞煤礦不是第一次在陡峭工作面采煤了。早在20世紀90年代,該礦就已實施大傾角綜采,但開采傾角70度的急傾斜煤層尚屬首次。
綠水洞煤礦隨即召開領導班子會,工程技術人員實地勘測煤層,掌握相關數據,繪制出2000余張工程圖紙,自主研發設計適應傾角70度急傾斜煤層的采煤機、液壓支架、端頭支架、刮板輸送機、轉載機等成套設備。
采煤設備有了,如何保障百噸重的采煤設備在傾角70度急傾斜煤層不倒滑?
在川煤集團嘉華機械公司裝備制造展廳,記者見到了這些在急傾斜煤層穿梭自如的“大家伙”的模型。
“我們自主研發的采煤機采用滾筒‘同軸驅動’,配套刮板機大節距行走系統、兩級制動系統、無極托纜系統等。”嘉華機械公司總工程師黎亮指著模型介紹,液壓支架安裝了防倒滑裝置和架前擋矸系統,可保證采煤機在傾角70度急傾斜煤層“如履平地”,實現自動推溜、移架。
2023年5月,綠水洞煤礦主采的3212(Ⅱ)急傾斜綜采工作面順利完成回采。該工作面最大傾角達78度。“急傾斜綜采工作面開采9個月以來,采煤一隊以零工傷的安全業績完成30萬噸煤炭回采。”綠水洞煤礦礦長鄭小俊說。
破解了綜采設備易倒滑等難題,如何實現智能化減人?
來到龍灘煤電公司調度指揮中心,一張寬大的電子屏懸掛于前,產量、進尺、洗選、風險管控、智能預警等模塊數據一目了然。這是該公司全息“一張圖”管控平臺。
“我們運用5G、AI、機器人、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與井下綜采設備進行連接,實現井上一鍵高效采煤。”龍灘煤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賴遠斌介紹,之前一個工作面需要20多人完成設備檢修、安全生產等工作,現在僅需10人至12人。

龍灘煤電公司調度指揮中心
“我們是四川省首個智能化礦井、首家煤電聯營企業。”賴遠斌介紹,從最初的設計產能55萬噸/年到現在的產能150萬噸/年,智能化建設起到了關鍵作用。
優化結構
實施四大戰略,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作為主營煤炭生產經營的老牌國企,川煤集團如何優化產業結構,讓老樹發新芽?
川煤人的回答是實施傳統能源改造升級、新興產業前瞻布局、裝備制造規模發展、醫療康養融合發展四大戰略。
雨后,華鎣山礦區更顯青綠。來到綠水洞煤礦智能集控室,只見工作人員輕點按鈕,遠在井下3公里外的采煤機緩緩移動,滾滾“烏金”傾瀉而出。這是川煤集團智能化建設的縮影。
“在傳統能源改造升級方面,川煤集團全面實施智能化建設,力爭到2025年,建成2個至3個智能化示范礦井、20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智能化產能占總產能的比重在70%以上。”王昌潤表示。
煤炭采得好,也要賣得好。來到川煤集團正在建設的智慧營銷平臺所在地,銷售量、存儲量、成本、價格等數據在電子大屏上一覽無余。該平臺旨在搭建大營銷體系和智慧營銷信息系統,構建煤炭儲、裝、運、產、供、銷一體化運營體系。
目前,智慧營銷平臺已具備信息化買煤、數字化配煤、智能化運煤、平臺化賣煤等功能,可將上游的煤炭生產企業、煤炭運輸企業、煤炭儲備企業與下游用戶連接,形成互利共贏的煤炭交易生態圈。
在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方面,川煤集團積極探索開發風光等新能源產業,以煤為基,布局新興產業。攀枝花、廣元等地區光熱、風力條件良好,礦區矸石山、閑置荒山、工業建筑等土地資源豐富。對此,川煤集團有序推進分布式風光開發建設,擴大風光新能源開發規模。
同時,川煤集團按照煤炭、煤氣資源聯合開發思路,加強川南重點礦區地面煤層氣滾動開發利用。“
通過煤層氣開發,減小瓦斯災害,降低新井建設、開采成本,逐步推動川南礦區煤炭資源整裝開發。”王昌潤介紹,預計到2025年,煤層氣抽采利用率再提升10%,光伏發電約3.4億千瓦時。
在裝備制造規模發展方面,川煤集團立足煤層特性,建成自己的裝備制造公司——嘉華機械公司。川煤集團礦井所需的液壓支架、采煤機、刮板運輸機、轉載機等大傾角、急傾斜、薄煤層綜采設備均為自產。
“產品除用于川煤集團內部礦井外,還銷往黑龍江、新疆、云南、山西、貴州、云南等地。”嘉華機械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主持工作)劉中元介紹。2019年,嘉華機械公司大傾角液壓支架和刮板運輸機成功銷往土耳其,走出了國門。預計到2025年,該公司工業總產值達10億元。
在醫療康養融合發展方面,川煤集團積極推進“醫療+康養”“康養+酒店”“酒店+旅游”“旅游+文化”融合創新發展,打造區域內有影響力的“醫康養游”綜合服務型企業。
“目前,川煤集團正在與四川省衛生信息中心數字醫養專業委員會、成都市成華區中醫院等合作開展醫養結合質量控制相關質控標準體系建設,讓優質醫養服務不斷延伸。”王昌潤表示。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