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傾角、薄煤層,我們也能采”——川煤集團攻克78度傾角急傾斜綜采工作面回采難題

工作人員在川煤集團華榮龍灘煤電公司智能化車間觀察井下作業情況
正值盛夏,在位于四川省廣安市的龍灘煤礦,采煤工人做好安全準備,乘上一列小火車,準備下礦。“礦工要坐兩段平巷人車,再轉乘‘猴兒車’,步行1公里多,才能到達采煤工作面。”川煤集團華榮龍灘煤電公司董事長賴遠斌向記者介紹。
四川是水電大省,每逢能源保供關鍵期,既要保障省內用電,又要兼顧“西電東送”供電格局。如何破局?作為能源供應“壓艙石”的煤炭被寄予厚望。不過,與北方煤礦資源稟賦不同,四川地區煤炭開采條件相對惡劣,煤層薄、傾角大。“通俗地說,就是煤層本身就薄,還斜著長,先天發育不好。”四川省煤炭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昌潤說,因地制宜攻克大傾角綜采難題,成了集團轉型和發揮保供能力的重要路徑。
在川煤集團嘉華機械公司,記者看到一個個2米多高的大家伙整齊排列,公司黨委副書記蔡曉東告訴記者,這是為開采傾角大、煤層薄的煤礦研發的綜采支架。“這套支架相當于在煤礦里架起一個安全空間,采煤工人有了‘保護層’,可以站在支架架起的區域里采煤。”蔡曉東說,“在煤礦工作面應用這個支架,不僅能減少工作面所需人數,提高采煤效率,還能通過自動推溜、自動移架等技術提升安全系數,降低采煤風險隱患。”
實際上,不僅在中國,目前全球的煤炭儲量中仍有一部分急傾斜、大傾角煤炭,而在全球能源轉型進程中,作為兜底能源的煤電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由此看來,急傾斜煤層開采技術大有可為。
在全國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之一的龍灘煤礦,大傾角綜采技術裝備結合地面指揮調度中心5G系統和AI感知技術,實現井下作業遠程操控,有效提升了采煤量和工作效率;在川煤集團華榮公司綠水洞煤礦,工程技術人員通過反復勘測計算,自主設計研發出符合3212采煤工作面的采煤機、液壓支架等成套設備,經過井下成功調試應用,順利完成78度傾角的急傾斜綜采工作面回采任務。“這一技術的成功應用,填補了國內外70度急傾斜煤層無法實現綜合機械化開采的空白,這意味著大傾角、薄煤層,我們也能采。”川煤集團華榮公司綠水洞煤礦黨委書記胡安華說。
“目前,我們的急傾斜綜采技術裝備不僅應用于西南地區一些大傾角煤礦,在國內部分北方地區煤礦也有了合作應用。嘉華公司的這套設備還出口到了土耳其,現在公司正和俄羅斯等談合作,希望能讓更多國家用上中國制造的先進綜采技術裝備。”王昌潤說。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