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獎:體現煤礦特色 打造烏金文化——關于搞好煤礦文化的幾點思考
——關于搞好煤礦文化的幾點思考
煤這種物質是這個世界上的一種特殊物質,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們生活中依賴性很強的物體,如同光、水、空氣一樣重要。可以說,煤是推進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重要的物質手段。煤本身的特殊性決定了煤生命力的特殊與強大性。煤的生命之本源自于它鮮活的綠色植物之體,這種本性造就了它雖經地殼億萬年的強烈擠壓深埋,依然本性未改,生命鮮活,釋放出的火花能夠照亮黑暗,驅散嚴寒,產生溫暖,提供動能,推動人類的步履向著更文明的峰巔邁進。
在這個神秘的藍色星球上,很早就賦存了煤這種特殊的物資,煤也同星球一樣,曾經被賦予了神秘色彩,因而有了太陽石的美稱。煤從生成那天起,似乎就被賦予了一種使命,就是為人類而生的。所以它和人類的關系一直密不可分,形成了人世間的人煤關系,所以衍生出了許多有關煤與人,人與煤的故事、神話、傳說等。這些都是濃重的煤文化符號,呈現出了煤因人而閃光,人因煤而進步,而文明的依存關系。這種關系是導致煤文化源遠流長的源泉。
煤在我國可以說歷史悠久,賦存廣豐,在能源家族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曾被譽為工業的糧食。煤在我國開采的歷史與發達國家相比并不算長,但我國煤炭從業人員多,也就是吃煤飯的人多。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煤炭經歷了蓬勃發展的春天,全國煤礦遍地開花,從業大軍洶涌如潮。天南地北,東疆西域,到處煤潮逐浪翻。煤炭行業可謂煤強兵壯。到目前,我國已有在編從業礦工580萬。數據顯示,每時每刻將有近200萬人從事井下生產作業勞動。
580萬礦工,多么龐大的數字啊。如果這個數字再放大到家屬,估計超出了1000萬吧。1000萬人就是1000萬個文化符號。因為每一個人都是有個性、有思想、有認識、有興趣、有愛好的,都有自我對事物,對文化的認知度和渴求度。每個人都是文化的受眾者,又是文化的生產者。所以說,文化離不開人,人亦離不開文化,文化即是人化,煤文化就是煤礦人的文化。煤礦文化是一種既有淵源,又有歷史,還有人脈的文化,是一種很有群眾性和大眾特色的文化。這種屬性就決定了煤礦文化的落腳點在群眾之中。搞煤礦文化離不開群眾,發展煤礦文化的出發點,生命力依然在群眾當中。要使煤礦文化長盛不衰,煤礦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就要做到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使煤礦文化起到潤化心靈,振奮精神,樹立風氣的作用。
近年來,有關文化的東西不少,但大部分是泊來品,其中就包括企業文化。這些企業文化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外域企業創造的屬于管理層面的文化,主要是針對人的一些具體行為而打造的一些行為文化。由于是泊來品,缺乏民族血統性,所以實施起來比較難,大部分處于形式狀態,而非發自精神深處。我們所說的煤礦群眾文化,不僅內含企業文化,企業安全文化,更側重于精神文化建設,也就是人本身具有的個性文化、興趣文化、愛好文化、知識文化、開明文化等。綜上所述,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與第13個五年規劃的時代前沿上,可謂得天時、地理、人和之東風,行耕耘、播種、收獲之作為,珍惜煤礦群眾文化建設的春天,讓煤礦群眾文化建設花團錦簇,成為煤礦企業脫困,群眾面貌煥然一新,走向美好明天的精神動力。
以筆者之見。搞好煤礦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應從以下幾個著力點發力:
一、煤礦群眾文化建設工作首先要以群眾為基礎。
多年實踐證明,為群眾所接受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為群眾所服務的文化才是真正的群眾文化。以群眾為基礎的文化才是有作為的大眾文化。煤礦群眾文化繁榮發展的落腳點在哪里,毫無疑問在群眾之中。群眾既是文化的接受者、欣賞者,同時也是參與者、創造者,每一個群眾都是一個文化符號,一個智慧的個體。所以煤礦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群眾的參與,只有讓群眾參與進來,才能使群眾文化建設有牢固的基礎和發展出路,怎樣實現文化的大眾化和大眾的文化性,首先要做到:
1、增強群眾的參與度,夯實煤礦群眾文化的基礎。
要根據煤礦群眾這個特殊的群體,量身打造具有煤礦特色的群眾文化,就是要有煤礦人自己屬性的文化品牌,姓煤礦人姓的文化。在現有的企業文化、安全文化、讀書文化的基礎上,構建群眾喜聞樂見的滿足精神生活需求的精神文化產品。所謂的群眾性,就是讓群眾自己寫自己,自己演自己,自己講自己。在呈現自己的同時,也呈現了他們身邊的人和事,為進一步彰顯、深化、推動、完善企業文化,安全文化起到了共生、共榮、共進的作用,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2、構建煤礦群眾文化組織網絡,達到舉綱張目的作用。
不管是在煤礦形成的社區,還是煤礦公司的生產單位,要做好煤礦群眾文化工作,就要建立和完善文化組織機構。在社區,要以點、面、片為范圍,即,以居住場所、活動場地、活動隊伍等進行歸類,建立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小組。小組成員可以不界定,主要以興趣為主,可以設為7人、10人、20人的不等數為小組。比如以繪畫、剪紙、朗誦、舞蹈、音樂、刺繡、書法、詩詞、寫作、快板、評書、相聲、球類、棋類、牌類、講故事、廣場舞、放風箏、踢毽子、呼啦圈、競走等組成小組。每個人雖然興趣不同,但都為興趣中人,這個興趣就是所謂的文化細胞。這個細胞是天然的,把群眾這個細胞激發出來,調動起來,組織到位,就會形成煤礦群眾文化建設的百花園,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群星閃爍的新態勢。如果是在公司的生產單位,應以在崗人員所在的區隊、科室來劃分,同樣以興趣為依托,進行文化小組的歸類組建。針對不同小組的實際情況,組織開展文化活動,豐富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不給低級庸俗的文化留下生長的土壤,讓職工的精神始終保持在健康、充實、向上的狀態中。
3、理清文化層次,做好層次化引導、培育工作。
在組織興趣小組的建設中,我們的煤礦文化組織機構和文化工作者在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時,要理清基層文化建設的層次問題。這里有三個層次,即,老、中、青三類年齡段的人群。及便是每個人的愛好、興趣不同,但年齡段又將他們的愛好、興趣、個性歸納為了三個層次段。所以在加強煤礦群眾文化建設上,要有層次感,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服務有效,收獲有果。
二、彰顯煤礦文化特色,讓自己的文化唱主角。
近年來,文化是發展了,普及了,普遍了,到處都有文化的影子。人們每天都在與文化性的東西發生著碰撞,自覺不自覺的遭受著文化的沖擊,其表現為;每天看著別人的電視,聽著別人的歌曲,理解著別人的故事,欣賞著別人的文化。雖然每天手機不離眼,各種信息爆棚,但都非自己的文化元素,就像隔著一定距離感受別人的情感,總觸及不到自己的靈魂深處,被動的感觸和接受者別人創造的文化食糧。這并不是煤礦人這個群體無故事可講,也非這些故事不能打動人,而是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此山真面目罷了。缺少了設身處地的去感觸、理解、叩問、品味、挖掘我們自己創造的文化。這是煤礦群眾文化建設中長期存在的不足與缺失。用別人的餐填自己的胃,何如用自己的糧烹制自己的飯,沖自己的饑,養自己的胃。在烹制自己的文化大餐時,要精雕細作,要有深度與廣度,做到:
1、經常性地組織開展群眾性的文藝作品征文活動,促進煤礦群眾文化高質量的繁榮發展。
在開展征文活動中,要發揮群眾的創造性和廣泛的參與性,體現出群眾對文化的認知度,感知度,激發他們自身存在的文化潛能和興趣愛好,調動他們的聰明才智,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為了體現群眾的廣泛性,豐富性,生活性,情趣性,建設性,征文應包括劇本、小說、詩歌、散文、小品、相聲、快板、繪畫、書法、攝影等內容。以征文賽為抓手,目的是為了出精品,出人才,出煤礦群眾認可的好作品。為了確保征文活動收到預期效果,應設立征文基金,保證活動不流失,不走過場。征文的作品內容要以書寫礦山豐富多彩的生活為主,礦山人的生活是厚重的,不息的,這條生活的河流其文化底蘊是奔騰不息,一直向前,向前的。對于好作品,要通過文藝創作手段使作品銀幕化,瑩屏化,舞臺化,群眾化,達到作品的精品化,人文化,生活化,實現精神領域的潛移默化。我們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看我們如何去發現和提煉了,我們應用文化的手段去提煉生活中存在的那些和諧的典范,舍己救人的典范,維護礦山安全的典范,清正廉明的典范。其實我們生活中精彩的東西很多,而是我們缺乏呈現的藝術手段。為什么我們自己不講自己的故事,自己不演自己,自己不唱自己呢?這是我們煤礦群眾文化建設缺乏從群眾來到群眾去的戰略眼光。
2、培育自己的創作隊伍,實現群眾文化由生活化到藝術化的轉化。
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形成的一種經意和不經意的文化元素,是需要通過文化的手段進行二次提煉加工才能成其為彰顯生活的藝術品。而進行二次創作加工的人就是比較專業的人員了,也就是我們的作家隊伍了。就像《小二黑結婚》,她的藝術初型是由生活產生的,但生活初型的藝術形成是很生活化的,這種很生活化是令人感到平淡無奇的東西。而這種平淡無奇經過趙樹理用藝術的手段提煉加工,就具有了生活的藝術化和情趣化,就會吊起人們的胃口,抓搶人們的眼球,成為生活中的藝術品,成為生活的導引和塑造。生活中的點滴藝術離不開煤礦藝術家們的發現,俯拾,創造和加工。所以說,培育煤礦作家隊伍也是加強煤礦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途徑。培育有實力,有水平,關注煤礦生活的作家,形成煤礦特色的作家隊伍。通過培育使之出精品,然后再把這些精品轉移到群眾和生活當中,讓群眾自己講自己的故事,自己唱自己的生活,自己演自己的主角,讓群眾陶醉在自我的欣賞中。
三、讓文化下基層,接地氣,群眾唱大戲。
文化搭臺,群眾唱戲是繁榮煤礦群眾文化的重要途徑。在煤礦,一提到煤礦文化,人們就會想到煤礦企業老早就存在的宣傳、電視臺、文化辦這些單位。然而近年來,由于文化的呈現方式呈現了多樣化,人們在認知上也有了不同取向。無論紙質傳媒還是電子傳媒,大部分唱主角,上頭條的是企業主要領導和企業的發展大事。而有關群眾的生產、生活、工作、學習的身影展現得很少,微之又微。所以形成了人們看報紙看標題,看電視換頻道的浮躁心態,不為什么,就因為這些所謂的文化食糧難對人們的胃口,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拉開了距離,不為群眾所動容,所認可。針對這種情況和現象,我們搞煤礦群眾文化工作就要首先從群眾的角度出發,從群眾的情感和喜好出發,以獨特的眼光,超常的思維,提升和促進搞好煤礦群眾文化工作上的認識創新,思想創新,工作創新,以文化搭臺,群眾唱戲的方式,讓群眾上鏡頭,上頭條,唱主角,把每一個群眾的愛好和興趣調動起來,把他們自身的文化內因激發出來,使他們成為煤礦群眾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和生力軍,樹立煤炭企業精神文明的新風氣。
1、文化搭臺到基層,群眾上臺演主角。
現如今,在煤礦企業,都有自己的電臺、宣傳、文化辦等單位。這是煤礦企業的文化平臺,也是文化的戲臺。作為文化部門,我們應當把這個戲臺搭到基層,搭到群眾當中,把鏡頭、筆鋒、演出活動對準群眾,把群眾請上臺來,講自己的故事,演自己的節目,演他們工作中、生活中、安全方面、工作創新方面、婆媳之間、鄰里之間,親情之間的故事。要與上級公司電視臺,省、地臺聯姻搭橋,進基層,下區隊,讓群眾上鏡頭,上舞臺,當主角。形成群眾性的特色文藝節目,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用文藝、文化的手段為群眾搭臺,讓群眾唱戲。增強群眾的自信度,使他們有一種別人能行我也能行的自我價值的肯定。讓群眾演自己的戲,講自己的故事,會提升煤礦群眾文化建設的溫度,使煤礦文化更具生活化,更有生命力,更讓群眾滿意,更使他們感到親切。在感動別人的同時,也感動了自己。從中提升了精神生活的健康度。
2、通過聯姻手段,打造自己的金牌“煤”文化。
與外聯姻,就是利用外邊大傳媒的影響力,通過舉辦各種文體活動的比賽手段,打造具有自己煤礦群眾文化特色的品牌。如舉辦一些舞蹈、音樂、歌唱、相聲、小品、快板之類的表演節目,從而提升群眾的參與度,釋放群眾的文化創作潛能。通過這種群參與,群參賽,群選拔的群眾大文化活動,起到優中選優的作用,出自己的表演明星,自己的作家、畫家、音樂家等藝術人才,形成以優帶眾,以星帶群的群星爛漫的文化景象,彰顯煤礦群眾文化工作的魅力。
通過群眾性的選拔比賽活動,調動煤礦群眾參與文化建設活動的積極性。使群眾感受到煤礦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長期性。感受到煤礦文化建設活動的意義、意思、趣味、樂趣、愉悅、勁頭等快樂因素。在加強煤礦群眾文化建設活動中,要善于拓展思路,廣開眼界,向先進的文化品牌欄目學習,諸如上一些“煤海情緣”之類的征婚節目,搞一些似同星光大道類的具有群眾廣泛參與性的征歌賽。在具體操作上,可采用先報名后選拔,最后上臺參賽的三步走的方法。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走上臺展示自我的欲望,這種群眾性的文化活動正好給了群眾這樣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這無疑會起到使群眾參與文化建設活動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興趣性、后勁性的持續自發高漲
3、用市場化的手段解決文化建設中經費短缺的問題。
說到煤礦群眾文化建設躲不開經費的問題,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也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特別是在煤礦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尤顯突出。一直以來,煤礦文化活動的經費采用的是從企業的總財務中支付支出的批撥形式。這種等飯吃的生存理念在目前煤炭市場不景氣的狀態下,無疑會增加企業的困難,影響煤礦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市場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目前情況下,我們可否嘗試由過去的一條腿走路為兩腿走路呢,即,一方面依靠企業的支持,另一方面通過文化活動與商家聯姻,承接廣告業務,進行商演,尋求商家贊助。同時,在舉辦各藝術類大獎賽節目中,可收取一定的報名費,在給群眾提供舞臺的同時,也滿足一下群眾支持文化建設的熱情,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搭臺,群眾唱戲的目的。星光大道欄目就是開展群眾文化建設活動的成功典范。煤礦群眾文化建設活動應當緊扣時代脈搏,與時俱進,因勢利導,有什么條件利用什么條件。一直以來,煤礦群眾文化建設活動就沒有成熟的條件,都是在困難中前進和發展起來的。今天亦是,煤礦群眾文化建設活動不能停止不前,必須承擔起歷史使命,在目前困難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能動性和群眾文化建設活動的優勢,突破目前制約群眾文化活動的瓶頸。
4、盤活文化資源,實現文化與資源效益的雙贏。
在我們煤礦企業,有著豐厚的文化資源,其中包括硬件與軟件。軟件就是源遠流長的煤炭歷史,及神話般的煤炭故事傳說。硬件則是利用自身的地質條件和多年開采留下的足跡,可以開發地下探秘游,地質公園旅游科普園地。同時,可以利用企業現有的開采之后的地表地貌進行生態環境的大改善。環境的修復和改善是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今后可以大有作為的天地和內容。當然,這種改善離不開群眾的參與,同樣需要有群眾的廣泛性。可以劃撥一些荒坡荒地讓人們自發的去植樹造林,用文化的誘因對這種行為加以引導,賦予其美好的文化元素。比如一些具有浪漫文化的符號;愛情樹、友誼樹、功德樹、紀念樹、生日樹、婚慶樹、功名樹、善行樹、許愿樹、學生樹、青年樹、中年樹、老年樹等等。通過一系列的文化手段,使礦山溪水潺潺,綠蔭如蓋。使礦山變成花果山,云霧山,林濤山,風景山,錦繡山,人文山,觀賞山,情趣山,文化山。實現植樹、種植、養殖互惠互補的良性生態鏈。使礦山在不久的將來變成生態旅游的文明、文化的勝地。雖然地球的溫室效應對地球的生態平衡帶來了負面影響,但我們可以利用這一時機,抓緊對礦山荒蕪地貌環境的治理和改善,大肆開展植樹造林綠化活動。因為地球的變暖對樹木的生長成活是有促進作用的。這樣說看起來似乎與煤礦群眾文化建設活動不搭界,其實是有緊密關系的。無論旅游產品、旅游資源、旅游項目、旅游內容、旅游文化都役屬于煤礦群眾文化建設范疇之內。煤礦群眾文化建設任重道遠,意義無限,大有作為。
在今天和今后相當長的一段煤炭市場不景氣的時期內,580萬煤礦工人的士氣不能垮,為國、為家、為民族的傳統不能丟,吃苦愛勞,頑強負重的精神風貌不能下降。而要在艱難的條件下保持本色不褪色,只有加強煤礦群眾文化建設的創新與揚帆鼓勁上,使煤礦群眾文化成為凝心聚力,提振精神,鼓舞士氣的精神食糧,成為振興企業,二次創業,再鑄輝煌,企工同心,企民融合的橋梁和紐帶。所以說,煤礦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只能加強,不能松懈,不能讓這支鐵打的隊伍和不朽的精神從歷史的長河中流失掉。
煤礦文聯動態
-
為總結行業集郵工作新成果,促進行業集郵協會溝通... [詳細]
-
7月16日,由中國文聯主辦,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中... [詳細]
- 中國藝術報:以藝術之名 禮贊烏金…
- “新時代最美礦工”先進事跡發布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在淮河能源集…
- 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安徽華塑股份公司…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