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三等獎:論煤礦文化的時代定位和所包含的價值
前 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猶如一片廣袤的原始森林植根于華夏大地。春天里它繁花似錦,秋天里它碩果累累。大森林里不但有呱呱的蛙叫,呦呦的鹿鳴,更是百鳥兒的樂園。這些源于大自然的玄妙之音,在松濤和梅香里匯集在了一起,此起彼伏,經久不衰。
煤礦文化就好比是這片森林里的一棵大樹,雖已根深葉茂,樹齡卻剛過百年。
一、煤礦文化的時代定位
1.追溯歷史準確定位
回望和翻閱歷史,“奇香分細霧,石炭搗輕紈”是南朝詩人徐孝穆的詩句,他可謂是煤礦文化的鼻祖,沒人與之爭搶這一頂桂冠。掐指算來,清初詩人歷鶚的《炭墼二十二韻》比前者晚來一千三百多年,他只能屈居第二。
從臺灣島的基隆煤礦到唐廷樞在唐山創建開平礦,中國煤炭行業步入一個嶄新階段。直至英、德、日這些外國列強參與到對中國煤炭的掠奪式開采,無數有血性的中國男人被活埋在一個個不見天日的礦坑里。由于礦井下都是清一色男人,他們目不識丁,家境貧寒。因此,地層深處是一個聞不到女人味兒的雄性世界。支撐這片狹小空間的煤礦文化種類繁多,大多以散發著尿騷味兒的葷段子為主。除此之外,他們相互謾罵和調侃,風趣幽默的外號以及歇后語、熏染了地方風味的葷曲小調兒等,都是礦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些遠離家鄉和親人的漢子們,需要在這個隨時都可能丟掉生命的領域里尋找到僅有的一點快樂,這也是他們排解憂愁和緩解壓抑情緒的唯一方式。
隨著新中國煤炭行業的興起,煤礦文化應運而生。從最早的公私合營到煤炭行業徹底國有化的轉變非常短暫,新中國煤礦文化的雛形也只能從礦志上看到一點點印記,大多數親歷者都已作古。能夠殘存在我們這些六零后腦海中的煤礦文化無非就是向國慶節獻禮的喜報,墻上用石灰粉刷的標語,再就是樹立在各采掘區隊門前的黑板報。無論社會怎樣變革,煤礦文化始終緊跟時代的步伐。文革后期,共和國的第一代煤礦工人已經退休,接過他們手中鋼釬的是第二代煤礦工人。這些人大都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大大增強。改革開放中期,中國的煤炭行業在短時期內完成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迅速轉化,異地開采讓成千上萬的第三代礦工跨區跨省。他們在開闊眼界的同時,煤礦文化也仿佛在一夜之間進入豐富多彩的信息化時代。
任何一種文化要順應時代潮流,否則就沒有它的生存空間,因此煤礦文化的鼎盛時期不好界定。世界上沒有哪一片區域是一塵不染的凈土,礦山文化也是一塊富有情調的七色板。莫言是農民出身,他的寫作靈感是餓出來的。作為光明開采者的煤礦工人,他們的寫作靈感就應該是被地層的重壓擠壓出來的。否則,這些作品就像是一個通過剖腹產手術取出來的早產兒,生命活力不足以擔當“礦工之子”這個稱謂。
2.直言目前煤礦文化現狀
誰也不曾預想到,中國的文化市場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電腦替代了用筆寫字,解惑釋疑百度即可。浮躁情緒在各個階層蔓延,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人少之又少。煤炭行業的黃金十年接近尾聲,跳槽風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以至于企業文化的發展腳步在不自覺地放緩。
煤礦領導只注重安全生產,企業文化這個概念被“減員提效”“增收節支”這些口號沖淡或取代,人為地塑造一個勞模似乎要比推出一個有實力的作家更重要。各種征文不是以作品的含金量作為評選標準,而是看誰的職位高。一等獎和二等獎非領導莫屬,普通工人得個三等獎或紀念獎已經不錯了。這個不成文的規定在盛行,人們已經習以為常。
都說礦山文化來源于基層,領導不妨做一下群眾調查“有哪位普通工人讀過《陽光》這本書?哪位普通工人的文章上刊過《中國煤炭報》?”由此可見,礦山文化和基層群眾之間橫亙著一條無形的鴻溝。
市場經濟下的異地開發,促進了礦區周邊城市飲食文化的相互交融。相比之下,它對礦山文化的發展改進程度收效甚微。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煤礦工人的價值取向也在扭曲變形。寬敞明亮的圖書室里沒有人看書看報,大量的雜志、小說、人物傳記、各類工具書都在書架上沉睡。酒文化的興起一浪高過一浪,礦大門外商業街上的十幾家大小酒店每天都是爆滿,晚到者找不到位子司空見慣。
隔行如隔山,其他行業對于煤礦工人的了解甚少。長期從事井下一線作業的工人思想都比較程式化,總是比社會大環境慢半拍。這是因為他們每個月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宿舍、食堂、工作面,三點一線的單調生活。填鴨式的班前會讓他們頭腦發脹,延遲退休的國策讓這群在高危行業奉獻了一生的人們心驚膽戰。
就目前而言,煤礦文化正在被現代版“黑厚學”取而代之,要想改變現狀有相當大的難度。礦井下的黑暗可以用礦燈驅散,陽光下的黑暗又有誰敢去斗膽觸及?閱覽室里可以空空如也,酒店里豈可沒有猜拳聲?
二、煤礦文化所包含的價值
煤礦文化有別于傳統文化、軍營文化、監獄文化和校園文化。它獨成一體,堪稱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化領域。為了歌頌煤礦工人的堅強意志和背井離鄉的奉獻精神,煤礦文化摻雜的美化成分尤為突出。描寫礦工真實生活和復雜思想內涵的作品少之又少,只有高度卻沒有深度的作品不可稱其為佳作。煤礦文化所包含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怎樣去發現和挖掘非常關鍵。一味地包容收斂,不敢袒露煤礦惡劣環境下那些實質性的東西,就會使煤礦文化本身所擁有的特殊價值大打折扣。煤礦文化里必須有他們工作服上浸透出的酸澀的汗水味、上井后脫下膠鞋后彌漫在更衣室里那令人作嘔的腳臭味﹑甚至是出現事故后慘不忍睹的血腥味。
煤炭不是再生資源,新能源隨時都有可能取而代之。因此,隨著礦井的關停并轉,礦工這個職業也將成為歷史。也許只有到了那一天,人們才會意識到煤礦文化的重要性。沒有今天的厚積,就沒有明天的薄發。礦山每天都有事情發生,這些都是寫作素材。煤礦文化是無可替代的,懂得珍惜和儲備從現在開始。
煤礦文聯動態
-
為總結行業集郵工作新成果,促進行業集郵協會溝通... [詳細]
-
7月16日,由中國文聯主辦,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中... [詳細]
- 中國藝術報:以藝術之名 禮贊烏金…
- “新時代最美礦工”先進事跡發布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在淮河能源集…
- 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安徽華塑股份公司…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