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三等獎:擦亮煤礦文學這塊品牌——煤礦文學藝術“十三五”期間創作方向之探討
——煤礦文學藝術“十三五”期間創作方向之探討
習近平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談到兩位作家:一位是河北賈大山,另一位是山西的路遙。我們知道,賈大山以小說《取經》獲得首屆全國短篇小說獎,而路遙《平凡的世界》在上個世紀早已家喻戶曉。當時在座的,敏感的文藝評論家們即刻意識到:在如次重要的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提到這兩位來自于基層的作家,意味頗為深長。習近平書記為什么喜愛這兩位作家及作品?評論家們通過研討他們的作品發現,兩位作家有三個特點:一是扎根于人民,根殖于基層。寫得完全是社會底層的的事,身邊的人。二是有定力,不跟風。不管社會上流行什么創作派別,他們始終忠實于自己的內心世界,描寫人類情愛與心靈史。三是愛讀書,愛思考。兩位作家表現出來的三個特點完全符合當下《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也為十三五期間煤礦文學藝術創作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煤礦文學要堅持深入生活、扎根礦區 描寫礦工心靈史
文字的魅力在于傳遞感情。煤礦文學是作家利用文字的力量來表現煤礦人的高貴品質以及他們對幸福生活地不懈追求一種方式或方法。在共和國發展史上,長久以來,煤碳 企業是中國的工業基礎,不可缺失;煤礦文化底蘊蒼厚,題材遍地。中國礦業大學文學博士史永修撰文說:“煤礦文學是中國當代文學大軍中不可或缺的文學題材,而且,煤礦文學一直活躍在一些所謂的文學流派之中,且成為文學的上流,其生活底蘊厚實。上世紀末,文學界曾出現過“煤礦文學現象”,出現了如煤礦詩詞作家梁東、煤礦詩人孫友田、小說作家陳建功、譚談、劉慶邦、孫少山、周梅森等,現在,活躍在煤礦各條戰線上的青年文學作者有荊永鳴、徐迅、閆桂花等。近年來,煤礦文學創作出無數反映煤礦人和煤礦生活的煤礦文學作品,如《走窯漢》、《生命悲憫》、《北京時間》等有影響力的文學力作,煤礦文學己發展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分子。煤礦文學創作隊伍作為一支產業文學集體,同樣得到中國文學界的特別關注”。 人們之所以喜愛煤礦文學,就是因為煤礦文學表露出了煤礦工人血肉身軀中的真實情感,在血與淚的交織中,煤礦文學真實展露了煤礦人的內心世界,讓廣大讀者通過文字了解煤礦人究竟在想什么、做什么以及懷揣著摯著的信念等。真實地抒發了煤礦人的樸素情懷。路遙先生筆下《平凡的世界》一書中描寫了大量的煤礦場景,人們深刻地感受到礦井之中那時刻緊繃的神弦以及略帶憂傷的煤礦生活。《平凡的世界》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時代的畫卷,講述的是改革開放初期,大亞灣煤礦的一段發展歷史,通過孫少平等人的平凡故事生動地刻畫了一代煤礦人的思想內涵。作者通過詳實的生活寫照,抒發了老一輩煤礦人的豁達胸懷。此書雖然出版二十多年了,但這本煤礦文著仍然活躍在一線讀者手中,深深地教育和影響年輕的一代。煤礦人有個好聽的名字,叫作開采“太陽”的人,詩人們以此褒獎煤礦工人對社會進步做出的貢獻。與絢麗多彩的都市生活相比,煤礦仿佛是塵世的一角,人們對它相當陌生。當讀完《平凡的世界》小說后,許多人被孫少平偉大的勞動態度觸及心靈,從而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產生共鳴,感嘆煤礦人的崇高品質。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就是讓多數人來了解某個群體中鮮為人知的特殊一面,用主人公的高貴靈魂來襯映時代光輝。
煤炭系統有位著名的小說家,他是來自淮南礦業潘一礦的蔣法武先生,他筆下的小說人物在礦區廣范流傳,深得大眾喜愛。礦工們經常聚在一起探討他的作品,常拿書中的人物與自己做對比,尋找差距。蔣法武先生曾是掘進區隊的一線工人,毫無名氣而言,在起早貪黑的入井操勞之中,歲月的磨練經積累沉淀,漸漸豐潤了他人生的非凡閱歷。工作之余蔣法武先生先從身邊的人和事寫起,通過刻苦努力先后寫出多篇獲獎作品,其中《黑臉漢子》更是搬上了銀屏,影響深遠。每每念及這段往事,一道打拼的老伙計們仍然清晰地記得他筆下人物的鮮活個性,談論起來津津有味。煤礦作品因為寫的是我們身邊的人和事兒,迎合了煤礦人的審美觀,突出了煤礦人的社會價值,所以更受煤礦人的歡迎。二十年來,煤礦工人奮斗的精神,勞動的歡歌,在蔣法武筆下栩栩生輝,特別是在煤礦形勢下滑的今天,他的文字更是燃起了礦山人追求幸福的希望之火,激勵著潘一人在逆境中奮斗,前進。
因此,那些寫腳下的黑土地,身邊的黑哥們煤礦文學從不夸大,從不遮掩井下的艱苦勞作,工作面可以沒有陽光,人的內心怎能不陽光燦爛!可以想象當沉甸甸的鋼鐵壓在礦工肩頭的時候,學歷的高低好像對他們沒有產生有效地幫助;疲累至極的時候,他們也會發些牢騷,讀幾本書有用嗎?是啊,文學作品究能給我們帶來什么?能夠改變我們的命運嗎?這是一個難以用一句話能夠描述清楚的問題。說礦工耿直,說礦工粗魯,這些都不夠準確,如果每一位作家用心挖掘描繪的話,將發現在那黑臉大漢冷峻的外表下面情感世界是那樣細膩和豐富多彩。扎根礦山,描寫礦工心靈史,將是煤礦文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二、煤礦文學要杜絕沾染銅臭氣,不成為市場的奴隸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彭華競先生在為全國煤炭系統文化干部授課中,現場作畫,現場簽字蓋章,現場贈畫給回答問題正確的學員。有人說彭教授的每一幅畫作可以在市場上換到一輛小轎車,也可以出手變成數萬元現金。然而彭教授并沒有談及這些,他只說把畫兒送給在座的、素不相識的、來自全國各地的礦工兄弟姊妹們!彭教授現場贈畫贏得了學員們經久不息的掌聲!其實,不管是文學創作還是美術,藝術宏揚的正是人性的真善美,而不是金錢利益。原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仲呈祥指出,作為文學創作者,不論是煤礦文學創作者還是其他行業作者,首先要弄懂究竟是以文化“化”人還是文化“化”錢的關系。在仲教授看來,面對充斥于熒屏的大量平庸的文學作品,以及一些違背社會主核義心價值觀的文化產品,每一個作家應當堅以持“化”人,即把人的綜合素質“化”高作為終極目標;切勿以降人低的素質為代價,急功近利地“化”錢。事實證明,能否正確處理好治政、文化、經濟之間的關系,是決解這一問題的關鍵。仲教授提到老一輩無產階級作家,當年生活在解放區,一邊打仗一邊生產一邊創作,大家窮得丁當響,沒有稿費一說。后來,邊區政府尊重作家勞動,發“邊區票”,延安城的作家,可以拿上“票子”進館子,請朋友高高興興吃上幾碗羊雜碎。1951年,丁玲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獲斯大林文學獎二等獎,周立波的長篇小說《暴風驟雨》獲斯大林文學獎三等獎。獎金歸個人所有,而且不征稅費,但是丁、周二人高姿態,丁玲把巨額獎金全部捐給了中國作家協會,周立波把他的部分獎金也捐給作協。作協把兩項捐款合在一起修建了作協幼兒園,買了幼兒園的設備,如桌椅、板凳、床和院子里的滑梯等大小玩具。這些老作家,從來沒有錢,有了錢,也回饋給社會,表現出一個優秀作家的高風亮節和個人情操。
仲教授主張“回顧歷史,文學是人作為級高形態的理性文化動物所特有的存生方式,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就有文學。‘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文學和文化都是化人的,把人的素質化高,高素的質人才能推動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當我們的國家基解本決了溫飽問題后,有了經濟實力,應該自覺地加大對文化的投入,提倡‘經濟搭臺,文化唱戲’而一非些人倡導的所謂‘文化搭臺,濟經唱戲’。雖然我們堅持以經濟設建為中心,但如果長期把文化當角配,勢必降低文化的地位,結果人是的素質降低了,搞上去的經濟是也泡沫經濟,遲早要跌下來。”優秀的作家和優秀的作品要把服務群眾同引領群眾結合起來,包括用高品位、高格調的優秀作品引領群眾講品位、講格調,切莫為一時的“曲高和寡”而“趨利媚俗”。
三、煤礦文學要傳承中國“文化基因” 著眼隊伍建設
首先煤礦文學創作隊伍存在著斷檔嚴重,后繼乏力的問題。以作者所在單位山東兗礦集團為例,作家群從年齡結構來看,中年作家獨扛大旗,老、青、少相對偏弱,文學創作偏于老齡化、文學創作人才斷檔、斷層、青黃不接現象比較突出。特別是80后和90后創作人才缺乏,發展后勁堪憂。盧金地、張波、等一批卓有建樹的老作家、已經過了創作的黃金時期;詩歌的領軍人物,以突出的創作實績被譽為“山東著名詩人”的邢福輝、張亮、大野也步入花甲之年,而80后和90后作家新銳,尚欠火候,難以獨當一面,還需多方磨礪。二是作家創作環境不容樂觀。從職業構成來看,兗礦作家協會會員主要由機關干部、記者、普通工人、退休職工組成。十三五期間,建議中國煤礦文聯、中國煤礦作協將對青年作家的培養和扶持作為文學創作工作重點。認真制定青年作家培養工程規劃,是煤礦文學走向復興的良好開端。據中國煤礦文化網報道:“2015年,在煤炭經濟形勢面臨嚴峻市場挑戰,煤炭企業大幅度虧損的情況下,中國煤礦文聯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緊抓文藝工作不放松,力克時艱,堅持“文化聚人、文化育人”的觀點,越在困難時期越要重視文藝的精神食糧作用,越是要滿足職工群眾的精神生活需求,用文化的力量帶動人,用文學的力量鼓舞人。開展“百礦千名”煤礦文化藝術管理干部和文藝骨干培訓工程就是通過培訓,觀摩、座談、與研討等多種方式,系統的培養一大批思想有深度、事業有廣度的的煤礦文化藝術工,提升他們謀劃文化建設、開展文藝活動的實際能力,為穩定煤礦工人隊伍提供精神支撐”。煤礦文聯此舉得到了社會各界文化藝術界的高度贊揚。所以,在十三五期間,煤礦文聯和煤礦作協要建立年齡結構合理、創作門類均衡、創作狀態良好、實行動態管理的青年作家人才庫,梯度培養文學后備力量。也可以實施簽約作家制度,每兩年一屆,主要以45周歲以下的青年作家為主。為不斷提高簽約作家綜合素質,除舉辦各類“作家高級研修班”及送煤礦作家到魯迅文學院深造學習外,提倡煤礦作協實行導師制,以老帶新,實行傳幫帶,凝聚新生創作力量。同時,切實把煤礦五個作家群的優勢和作用發揮出來,起模范帶頭作用。
重視網絡作家隊伍建設。網絡作家隊伍的壯大是近年來文學事業發展的特點之一。針對這一狀況,煤礦作協對網絡文學的扶持工作要不斷加大力度、開拓局面。關注“新媒體新人類新文學”和“網絡作家權益保障” ,推出新人,推出優秀文學作品。
結束語
當代文學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商業化、傳媒化、網絡化等文化元素的不斷介入和發揮作用,在文學創作、文學傳播、文學閱讀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煤炭行業的文學狀況也不例外。總的來看,文學的表現手法更為豐繁,傳播的方式更為便捷,閱讀的取向更為細化,文學的手法與觀念更為多元,文學的場域與空間也更為廣泛,創作隊伍人員更為復雜化。但這種多樣與多元都更為拓展,分化與泛化都更為“放大”的文壇,卻由此出現了新的問題,那就是不同的寫法與方式競相施展,不同的趣味與觀念交相并行,更主要的取向被遮蔽,更核心的理念不彰顯。尤其是在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中,個人化寫作大行其道,并受到追棒;宏大敘事有所式微,并受到冷落,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文學總體面目上的“繁而不榮,多而不精”。與此相關的是,旨在反映中國特色的社會現實,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巨大而深刻的時代變遷,以及這種社會巨變帶來的人們精神的新變的作品,還并不多見;而著力于典型人物形象的精心打造,尤其是寫出既有獨特的個性又有凜然的正氣,葆有新的時代氣息和精神氣格的社會主義新人形象,還顯得相當薄弱。這種狀況已經到了必須加以切實改變的時候了。煤礦作家要在全國文學界有應有位置,就必須充分挖掘本土資源,打造自己行業的品牌。乘著《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的東風,把煤礦文學這塊品牌擦得更明亮。
煤礦文聯動態
-
為總結行業集郵工作新成果,促進行業集郵協會溝通... [詳細]
-
7月16日,由中國文聯主辦,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中... [詳細]
- 中國藝術報:以藝術之名 禮贊烏金…
- “新時代最美礦工”先進事跡發布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在淮河能源集…
- 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安徽華塑股份公司…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