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4期


卷首語:夢想照見現實
女兒剛學會寫字,她在小黑板上寫道:“我開了一家店,里面什么好吃的都有!”
這是一個五歲女孩的夢想。相隔四十年,回想起我五歲時的夢想,應該是希望得到一顆糖。再長大一些時,我和村子里的女孩們一起去門前的蕪湖師專收集糖紙。等收集得多了,便用糖紙折疊串連,編成波狀發帶裝飾額頭,或者扎成花朵的形狀,系在發梢。
那時候,對糖紙的迷戀遠甚于奶糖。因為奶糖的香甜距離我們太遙遠了,鄉下孩子沒人敢去憧憬。我們安心于田間地頭的茅草根,或者野薔薇的嫩花莖,那種透著青澀的淡淡的甜?;蛟S,在我之前的五千年里,鄉下孩子都是這么尋找甜味的。
也就是近幾十年,我們的食物才逐漸達到了空前的豐盛,大型超市里,各類食品琳瑯滿目。所以,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居然夢想開一個什么吃的都有的食品店。民以食為天,如今算是夢想照見現實了。
從前,我們在鄉間,缺衣少食,想添一件新衣服,想穿一雙新鞋子,都得等過年。想做一頓飯,要先去拔柴草,再去水塘里淘米洗菜。奶奶一輩子就忙著這兩件事了。如今這一切都變得易如反掌,煮飯有電飯煲,做湯有靚湯煲,加熱有微波爐,糕點有電烤箱,洗碗用洗碗機……廚房革命走在生活現代化的最前沿。
夢想一照見現實,我們的生活即刻變得有質量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曾經流行一首《我想去桂林》的歌,唱的是: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我卻沒有錢。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錢的時候,我卻沒時間。一轉眼,二十年過去了,既有錢又有時間的人越來越多,咱直接組團去歐洲啦。
世界各地轉一圈,各類美食嘗一遍,結果,現實穿越夢想了。我們又開始懷念當年手工編織的小飾品,懷念我們的青山綠水。想去那里淘米洗菜,想吃那種柴草灶臺煮的鍋巴飯;想去鄉間的田埂上走走,摘幾根野薔薇的嫩莖,撕去表層胭脂色的皮,一小段一小段地放入口中咀嚼,我們想念那份淡淡的甜。于是“草根”一詞成了流行語,于是“家庭式農場”成了最新生存模式。
每個人,每個年齡段都有著不一樣的夢想。而每個時代,不同層面的人,也會擁有不一樣的夢想。曾經以為夢想可以漫無際涯,可以離譜很遠。其實,夢想也有界,她受制于我們的大環境,更受制于我們的文化水準。
四十年前,在物質極度貧乏的狀態里,我怎么也不可能擁有我女兒這樣的夢想,更難以實現自己書畫藝術追求的夢想。四十年后,我明白,有些夢想靠個人努力可以實現,但更多的夢想則依賴于我們民族、國家的能量。三十年前,從南京到上海,來回至少需要三天時間。如今,乘高鐵,七十分鐘即可抵達。早上去上海博物館看展覽,中午返回南京吃午飯。午后,如果乘高鐵去北京,傍晚時可以在王府井大街逛商場。這樣的快捷與便利,只有國家才能為你打造。當然,國家的能量也是由我們每個人的努力累積而成。個人的夢想統罩于民族夢之內。
擁有大智慧者,闡述民族之夢,并引領他的民族走向強盛。而蕓蕓眾生,只言說個人夢想。有夢想即有創造,夢想在左,現實在右,我們走在其間,亦夢亦真,人生因此而愜意,這正是一個美好時代的標志。
(韋斯琴)
[目錄]
卷首語
夢想照見現實 韋斯琴
本期特稿
煤礦職工美術書法攝影精品展在中國文聯亮相 兆 吉
畫廊
雋秀靈逸,清新淡雅
—— 李馨的國畫藝術賞析 趙 黎
任情恣性,馳騁想象,追求意境
振波以實通意,領會自然情趣 王杰鵬
完善自我,畫意深遠 劉振波
高歌盛世情,七彩繪人生
—— 記孫成河的現代人物畫創作之路 于泉城 郎雅彬
書苑
染翰揮毫自得其趣的宏武
在黑白世界中構筑的藝術天地 趙 正
激越豪邁的青春舞蹈 翟萬益
由筆實墨沉到筆靈墨活
—— 李元書法篆刻藝術管窺 楊植野
在魏晉兩漢章草之路上行走
—— 析郭春峰的書法特色 邢鈺奎
在書道人品上苦修行
—— 記書法愛好者高建雄 王慶素 石瑞忠
音樂
不爭功名 風采卓然
——記礦工作曲家石金城 李 芮
攝影
感受生活,記錄人生,服務社會
——于泉城和他的攝影藝術 于東生 郎雅彬
收藏
“‘帽’不驚人死不休”的故事
—— 專題郵集《帽子》三獲鍍金獎的經歷 劉志剛
文化廣場
中國文聯、中國美協赴冀中能源礦區慰問 姚喜岱
中國煤礦文聯朗誦協會在京成立 廣 揚
潞安形象在山西攝影賽上閃亮 李永新
藝苑雜談
《彩云追月》的音畫之美 齊鳳池
中國樂器十二問答 齋 孜
佳作賞析
封二 錄唐·王昌齡詩《芙蓉樓送辛漸》(行書) 徐 里
封三 櫻桃芭蕉(國畫) 文新亞
封底 畫中行(攝影) 白海金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