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記:地圖上的王村—寧小齡
作家看澄合之四:
1.鼠標在地圖上游弋,在陜西的東南角,看到了大荔、韓城、澄城、合陽等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但始終沒有搜到澄合,也不知究竟在什么方位。從北京飛到西安,再從西安坐車到澄城,一路上都是典型的黃土高原的地貌。我們一行中,從沒有見過黃土高原的朋友,連連咂舌并不斷拍照。言談中,從當地朋友才得知:澄合不是一個地名,它是澄城與合陽的合稱。
哦,孤陋寡聞。
但是,韓城我是非常耳熟的,不是一般的耳熟,很早就知道它與山西僅一河之隔。我在山西老家運城地區稷山縣當了四年的知青,當年老鄉們會經常說起附近的韓城。后來上大學,才知韓城竟然是司馬遷的故鄉,可惜當年我竟從未去過,也無從知曉。
回到北京,給年邁的父親打電話,說到澄城合陽韓城之行,老父親很興奮,他有幾十年沒回過山西老家了。電話中,他告訴我,在韓城他讀過半年類似于現在的職業中學,在一個村里。他說出了那個村子的名字,可惜我記不住。也許,在去司馬遷故居的路上,在登臨司馬遷故居的高處眺望時,就經過或看到過我父親當年讀書的那個村莊
2.天然地對陜西與山西有好感,從內心,包括他們的口音,包括那些耕作曬得黝黑的臉龐,包括那些現在可以坦然端上桌的樸實的面食。
當知青時我學會了做飯,典型的農家灶臺,風箱,大鍋,燒煤。經常在田間在公路上看見飛奔的解放牌汽車,上面裝載著烏黑的煤,不知來自何處,也不知運往何地。在澄城的深夜,恍然間,我仿佛又回到了當年,用那種很羨慕的目光望著那些南來北往的解放。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汽車與開汽車的都與我們固守在土地的人截然不同,他們見多識廣,牛氣沖天,而我與那些農民封閉在狹小的地域。抬頭望天,很小,低頭看地,逼仄。
那時,我不知道在中國偌大地圖上還有澄合二城。
3.現在,來到黃土高原的皺褶深處,來到聲名顯赫的陜西陜煤澄合礦業有限公司,來到了公司最大的兩個礦井王村斜井與王村。以前,只是聽到過神華、開灤、山西、西山、大同等如雷貫耳的大國企,孤陋寡聞,對中小型煤礦企業竟是一片空白。在電視里見到過那些頻頻曝光的私挖亂采的小煤窯,也看到過不少關于小煤窯的負面報道,印象中那些在八百米深處討生活的煤礦工人每天都命懸一線,面對險境。還有,這兩年中國經濟不景氣,全球經濟大衰退,煤礦企業風光不再,那么,這兩個陌生的礦井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景?
這是我平生第一次走進煤礦,走進礦井,零距離。
4、記不住那些眾多的數據,我對數字十分遲鈍對于王村斜井與王村,我無法用數字說話,貯存在大腦記憶深處的是那些最樸素最直接最感性的體驗與種種的細節。
在中國地圖上如果一百度,可能有眾多的地方叫王村,很典型的中國鄉村地名。當地人把王村煤礦斜井簡稱為王斜,把王村煤礦簡稱為王村,初來乍到,說不順嘴,聽不順耳,心里覺得土,而且土得有一股子黃土高原味兒。
入住賓館,看到的是打印精美內容詳盡的相關資料走了很多地方,參加了很多活動,大大小小,但是澄合礦區的接待工作是最周全、細致與縝密:接待指南是彩印,有全國作家看澄合活動的嘉賓名冊,其中溫馨提示里有當地三天內的天氣預報與接待方的姓名與聯系方式;有三天的議程安排內容的細節,時間地點一應俱全。
到鐵路運輸分公司去,依然有一份非常詳盡的獨家接待指南,所有的活動安排得井然有序。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還有陳列室,各種代表鐵路發展歷史的老物件呈現于此,撫今追昔,在我們溫熱的目光之下,此刻它們似乎恢復了心律與呼吸
5. 在澄合,在王斜,在王村,短短幾日中,我發現這里如同是一個準軍事化的營地。夜晚,去王村參加澄合礦區第二屆職工文化藝術節,路不好走,有一段黑燈瞎火,如同
鄉野,但到了會場卻是燈火輝煌,鼓樂齊鳴礦區竟然有一支訓練有素的軍樂隊。他們形同軍人,有標準的站姿,有統一的制服,有整齊劃一的范兒,讓人肅然起敬。紅地毯,領導班子列隊歡迎。進禮堂,大門兩側是身著迷彩服、頭戴鋼盔、行軍禮的安保人員,魁梧高大,那站姿不是三兩天就能訓練出來的。
去運輸分公司的辦公樓,大門也有肅立的安保,所有的干部與普通工作人員都是以準軍事化的規范標準來要求自己。軍禮,在這里是最基本的行為方式,無論是見面、匯報、接待,人人都以軍禮致意我們初來乍到,對此,不免驚訝愕然不適應,而他們已經習慣,已經標準規范與嫻熟于心。
在王村,礦長王權利年僅四十余歲,精明能干,談吐不俗,西裝革履。
當我們一行走進大會議廳時,所有早已等待多時的十多位領導班子成員隨著一聲口令,起立,敬禮,鼓掌,坐下儼然就是一群成熟的軍人。他們統一的西裝、領帶、襯衣,無論是站姿與坐姿都讓我們這些松散多年的文人們汗顏,即使是倒茶水的女服務員也是走直線,轉直角,動作輕柔,讓我們另眼相看并冷汗猶背。
王村礦區的職工,出門是兩人成排,三人成行,無論是上班或回家,自覺地排隊。
準軍事化能做到這個程度,在全國,在企業,我不知除了王村,還有誰。
6.有一句話:細節決定成敗。
在王斜,在王村,兩個礦井都有嚴格縝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用一句俗話來形容,那就是管理有方。
我很驚訝,他們在人與人、人與機器、人與礦井之間建立了讓人意想不到的種種規范與標準,因此,王村礦井先后獲得國家級安全質量標準煤礦、全國文明煤礦、全國五精管理樣板礦等多項稱號與榮譽。
這些稱號與榮譽,如果要總結,那就是他們非常看重標準化管理的細節。
有一個細節讓我們難忘:在機關辦公室的每個門上都有一個醒目的標識,那是一張打印清晰的便箋,上面有此辦公室工作人員的姓名、聯系電話、出門辦事的時間與原因,以及何時回來的時間。
這是誰設計的,什么時候開始采納的,沒有細問,但僅僅這一個細節就足以讓我們對王村的管理者與工作者肅然起敬。
馬上就有一個小小的聯想:如果有一天,在北京,在政府機關大樓的辦公室門上,能看到這樣出門的溫馨提示或告知,那么,如此一小步,將是改革的一大步。
7.離開澄合,離開王村,文人們習慣七嘴八舌,甚至骨頭里挑刺。
對于王村,所有的感受只有兩個字:欽佩。
在車上,某君有神仙兼散仙的范兒,大家一致決定:送君去王村。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