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藝雙修是為人從藝之根本
還依稀記得電影《大腕》中一電視投資大鱷為捧紅麾下女演員不惜花費百萬重金,只為在著名導演泰勒葬禮上博取曝光率的片段,影片中對這種戲未紅,人先紅的怪象極盡諷刺之能事。無獨有偶,日前,筆者在一次座談會上又聽聞類似消息。據國內某知名作曲家講述,為推介電視劇,一投資人不惜花費巨資邀約其為之作曲,而在看過粗制濫造的電視劇樣片后,該作曲家面對重金誘惑,毅然對投資人說不。
如今,國家推動文化繁榮發展,鼓勵發展文化產業,大量資本進入文藝領域,文藝創作和文藝產品不得不考慮市場因素。如何用好資本這把雙刃劍,以商業化運作方式實現經濟、社會效益雙贏,是我們無法回避也應引起足夠重視的問題。應該說,雄厚的資本投入對于我們進行文化創新、推出文化精品力作、拓寬文化產品銷售渠道等,讓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文化產品普惠于民,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將大有可為。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某些過分注重商業效果,利用資本進行短期投機圈錢的行為。求數量、求速度、求回報不求品質,唯收視率、唯銷售額、唯票房、唯碼洋、唯曝光出鏡率,導致一些創作者心態浮躁、急功近利、透支自身品牌信用,于是越來越多粗制濫造的作品充斥文藝領域,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變成了文化大掙錢。應該說,對于文藝圈里一些以利益綁架文藝,金錢消弭靈魂的怪象,藝術家們勇于堅持個人操守,對藝術創作懷有一顆敬畏之心,秉持社會良知和藝術風骨氣節的精神,值得我們贊許和學習。
哲學家尼采曾在其《瓦格納事件》一書中慨嘆:音樂中演員的地位上升了。他是就西方歌劇藝術而言,認為歌劇中戲劇與音樂因為強調彼此的獨立性,存在相互抵觸的矛盾現象。而審視中國當下的文藝發展現實,音樂中演員的地位上升在更高的層面上,省察不同藝術門類創作的各個環節,還頗具諷刺性地生出另一層意味來。出重金買角色,演員不再閉門錘煉演技而是為追求曝光率不惜制造各種奇聞丑聞,為評獎得獎向評委拜師學藝,大量資本不是投在藝術品制作而是專注于產品宣傳推廣包裝上等等,這反倒讓人覺得,戲外比戲里更具戲劇性、可看性和話題性。就拿音樂創作來說,音樂的根本在于旋律,戲劇不過是音樂精神的外在幻象而已,而現實情況讓人生憂的是,還有多少這樣的作曲家敢于向各種誘惑說不,又有多少人熱衷于追求藝術之外的戲劇性?還有多少藝術家堅信:藝術不是一種手段,而是一種信仰?
我們倡導文藝創作要耐得清苦,守住寂寞。但藝術家并非清苦的代名詞,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他們有權追求和維護自身正當的經濟利益。這時藝術家之清苦、傲骨,反映在藝術創作上,或許就是對個人藝術理念、對藝術引領精神提升本質的一種執著堅守,而不是對市場的一味盲從。在電腦高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日本著名漫畫大師宮崎駿拍攝《懸崖上的金魚姬》時,放棄時下流行的電腦繪圖技術,堅持使用手繪,以17萬幅手繪圖畫演繹人和物,由70名員工手繪1年半方才完成。而為了追求更好的藝術效果,在導演的精雕細琢之下,整部電影歷時4年才與觀眾見面。而之前獲得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電影《藝術家》,也是以迥異于當下大制作、大投入、追求高科技視覺效果的商業大片模式,以簡約深刻的無聲片拍攝方式,帶給觀眾一種久違了的溫暖感人、笑中帶淚的藝術體驗,以此向電影的本質表達了導演崇高的敬意。藝術精品不等于大投入,資本更須用在刀刃上,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推出藝術含金量高且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藝產品。
對一名藝術家來說,德是安身立命之根,藝是成就事業之本,德藝雙修才是為人從藝之根本。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無論是中國文聯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活動還是倡導愛國、為民、崇德、尚藝的文藝界核心價值觀以及《中國文藝工作者職業道德公約》,都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文藝清風、文藝家風骨氣節的一種呼喚。對藝術創作保持敬畏,在紛繁蕪雜的現實中保持冷靜心態,關注人間真情、百姓疾苦,惟有這樣,藝術家才能譜寫更多大風雅樂,而不是寫就靡靡之音。惟其如此,藝術創作才能站直嘍不趴下,彰顯其直面現實、貼近生活、打動人心的藝術魅力。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