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評選:樹立文化標桿 引領前行方向
——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評選綜述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主辦的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頒獎典禮2014年12月17日在上 海大劇院舉行。方增先、呂其明、陳佩秋、尚長榮、賀友直、草嬰、徐中玉、徐玉蘭、錢谷融、秦怡、舒巧、焦晃12位德高望重的藝術家榮膺“終身成就獎”,于 本正、王安憶、陳少云、陸谷孫、李莉、周慧珺、施大畏、趙麗宏、奚美娟、黃蜀芹、蔡正仁、廖昌永12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榮獲“杰出貢獻獎”。
隨著頒獎典禮的落幕,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塵埃落定。
但這不是結束。當這個代表了上海文學藝術最高榮譽的獎項,打破12年的沉寂再度開啟,便意味著所有關于文化的光榮與夢想,將在上海浦江兩岸得到延續。它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表彰了一批為文化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更樹立了文化精神的標桿,指引了未來前行的方向。
“上海文學藝術獎”是上海文學藝術類的最高獎項。此次重啟“上海文學藝術獎”評選,是上海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有助于推進上海文化的發展。以此次評選為契機,上海將進一步細化各項配套措施,不斷放大上海文藝家的集群效應。
擴大文藝高原,造就更多高峰
從1991年至今,經歷了六屆文學藝術獎的評選,是上海獨特的文化環境和豐厚的文化土壤,讓大師在這片土地上不斷涌現。文化生態與人才的關系,或許是 “上海文學藝術獎”帶來的最大啟示。作為上海文藝領域綜合性最高獎項,“上海文學藝術獎”凸顯的是上海一以貫之的文化眼光和藝術選擇,讓人看到多種風格流 派在上海交流碰撞后產生的高峰。評選出的這些文藝大家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有很好的藝術精神,他們在創作中講究精益求精的態度值得所有人認真學習。表 彰他們,對文學藝術創作,對城市文化,對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尊重這些獲獎藝術家,學習繼承優秀的文學藝術創作精神,是對文化的尊重,也是建設一 個良好文化生態的必要基礎。
擴大文藝高原,造就更多高峰,從而更好地繁榮文藝創作,是本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的重要宗旨。與以往幾屆不 同,本屆“上海文學藝術獎”首次推出“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挑選各個藝術門類具有出色才能和較大潛力的青年文藝家,為其度身定制發展計劃,從而夯實上海 文藝發展的基礎,建立名家大師勇攀高峰、青年人才不斷涌現的文藝人才長效機制。
不僅是榮譽,更有示范價值
文壇藝苑星 光燦爛。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的評選過程,是上海文化實力的整體展現。擔任評委的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這樣感慨:站在一個高的起點上, “上海文學藝術獎”所做的,是為城市文化發展樹立標桿——不僅是文學藝術的標桿,更是道德風范的標桿。24位獲獎者,都是高雅和主流文學藝術領域的佼佼 者,他們不僅在文學藝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人格修為同樣值得所有文藝工作者認真學習、努力靠近。
評委之一、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說,藝術家靠作品立身,作品靠獨到思想和審美發現鑄魂;藝術家們用創作回報時代和社會,而“上海文學藝術獎”則在全社會營造了一種尊重藝術、崇尚為人民創作的氛圍,彰顯了一條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走中國特色的文藝道路。
評委之一、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說,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城市都設立了文藝獎項,表彰文學藝術家對自己的國家、對自己的民族、對自己的城市甚至對 人類的文學藝術所作出的貢獻。上海同樣如此。這座城市曾經為現當代的文學藝術貢獻過魯迅、巴金、周信芳、袁雪芬這樣的著名大家,還有王元化這樣始終關注國 家時代命運的文學家、思想家,今天應該繼續貢獻一批文學藝術巨匠,彰顯文學藝術對于未來的作用和價值。我們要通過文學藝術獎的評選,讓人們看到文學藝術的 根本價值是作用于人的精神、靈魂和人格的建設。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藝術獎不僅是一種極高的榮譽,同時也帶有極高的示范價值,對后來的藝術家具有啟示性的 標桿作用。
青年后備軍:向前輩學習
本屆“上海文學藝術獎”首次推出“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挑選各個藝術門類具有出 色才能和較大潛力的青年文藝家,為其度身定制發展計劃,進行培養和孵化,入選者將被列入文藝人才庫,獲得創作、演出、深造等機會。他們朝氣蓬勃、才華橫 溢,展示了上海文藝事業長江后浪推前浪的美好希望。若干年后,也許他們未必人人都能成長為大師,但他們必將給上海的文化發展與繁榮帶來飛揚的活力,代表著 這座城市的生機與未來。
而最讓人欣慰的是,向前輩學習,他們已經出發。
同為青年戲曲演員,黎安、王珮瑜和藍天不約而 同地表示,看到獲獎藝術家們對藝術的不斷追求,自己沒有理由不堅持。黎安說,希望自己未來也像獲獎藝術家們一樣,用所有時間鉆研一件事,做好一件事。“現 在昆曲劇場有很多年輕觀眾進來,但是還不夠。老師們紛紛退休,年輕人如何在他們的基礎上傳承與發揚昆曲藝術,這是我們的責任和重擔。”王珮瑜說:“上海需 要我們,上海和全國的京劇觀眾及新的京劇市場需要我們。希望以此為起點,再一次啟航。”
從事文學寫作的滕肖瀾和袁筱一則表示,看到那些引領自己走上文學道路的前輩們獲獎,仿佛看到前方樹起的一座座標桿。無論是在藝術還是在做人方面,都是自己努力的方向。他們都是在各自領域非常純粹的藝術家,而今天自己卻做不到像他們一樣純粹,需要反省。
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黃蒙拉說,身為青年藝術工作者,能與這座城市的文藝事業共同進取,既充滿了動力又深感責任重大。“我覺得這次文學藝術獎的評選最觸動人 的地方就是,把那些平時沉浸在創作中的大師們推上前臺。這非常有必要,因為讓我們年輕后輩,看到了可以努力靠近的標桿、值得為之奮斗終身的方向;而對于業 界外的社會大眾來說,這次頒獎更能激發起大家對上海文學藝術成就的自豪感,贏得他們對文學藝術事業更多的支持,這對我們業內青年同樣是振奮精神的事情。”
青年舞蹈家朱潔靜則表示,有一種想要大展拳腳、好好闖一番天地的感覺。“對個人而言,30歲是個人生轉折,這個彎怎樣轉特別重要。究竟是繼續做一個動動 四肢的舞蹈演員,還是朝著德藝雙馨的方向努力,真正配得上‘文藝工作者’這個稱號,是我需要考慮清楚的問題。有機會能來到這個大師榮耀光華的頒獎典禮,見 到那么多一生從事藝術的前輩,對我心靈是一種震撼。平時我們跳舞經常會叫苦,覺得自己付出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但跟這些前輩們相比,他們所承受的、付出 的、犧牲的比我們要多得多。既然他們能在那些艱難的歲月里堅持文學藝術的道路,我也從中獲得啟示,展開思考,爭取把些微的閃光點轉化為真正有擔當的事 業。”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