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漢字插上翅膀 ——中國文字博物館建館五周年回首
孟冬初至,在甲骨文發現地河南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已經度過第五個春秋。600萬參觀人次,“故宮博物院院藏中國歷代書法展”“中國少數民 族文字文物文化系列展”等60余次大型特別展覽,“中國文字發展論壇”“中國文字·書法論壇”等20余項學術研討活動——這些記錄表明中國文字博物館正在 為漢字插上翅膀,讓中華文明傳播飛揚。
以字為本,確保館藏響當當
“那段時間全國跑,一天之內能跑三四個單位,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要讓中國文字博物館的陳列響當當,不辜負國家級文字博物館的盛名。”博 物館黨委書記、常務副館長馮克堅,至今回想起“討”文物的經歷依然興奮,“最高興的是國家文物局一次性調撥來8件文物,最難忘的一次是從境外迎回的一對西 周晚期青銅器賈伯壺,那可是鎮館之寶!”
此外,新石器時代的龜腹甲刻符、陶缸,商代以來的卜甲、卜骨、青銅器銘文等大量珍貴文物,以及文字學、音韻學、文書、報刊等史科也盡收館中,全面翔實地展現了漢字的起源、發展、演變的脈絡。
五年寒暑,五載辛勞。如今中國文字博物館共收藏藏品23775件,名家字畫2500余幅。
以字為媒,讓中華文明走出去
浪漫之都巴黎,一群法國人站在60多歲的白樂桑面前,津津有味地聽他講述中國文字的歷史。這是2014年6月中國文字博物館在法國舉辦的 “漢字巡展”上發生的一幕。白樂桑是一位愛好中國文化的法國人,說一口流利的漢語普通話,寫一手漂亮的中國字,“是來自中國的展覽讓我有了用武之地”,白 樂桑和文字博物館建立了長期聯系,宣傳中華文明。
“漢字巡展”是一項集中國歷代文字樣本精華的大型展覽,主題是宣傳中國漢字文化文明,分國內、國際兩條主線同時進行。國內線以“大美漢字”之名在上海、寧波等城市舉辦展覽;國際線足跡遍及加拿大、德國、法國、泰國、日本、韓國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以字為體,傳承民族自信
帶著小紅帽,胸前別著印有“中國文字博物館志愿講解員”字樣的徽章,用稚嫩的童聲一板一眼地向游客講解中國文字發展史。解說員李昱辰今年9歲,是安陽市建安小學的一名學生,也是中國文字博物館的一名注冊志愿者。
從2009年開館后,中國文字博物館就開始招募志愿者,目前共發展注冊志愿者116名,年齡跨度從7歲到77歲,為參觀者提供咨詢、義務講解和輔助活動。
經過5年努力,中國文字博物館已建成“國家語委語言文字應用培訓基地”“中國書法家創作培訓基地”“中國文化傳播與推廣基地”,并與北京語言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等高等院校合作建成“中國文字博物館實踐教學基地”。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