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科:傳統深厚 路向開闊

北大中國語言文學系 郭俊玲攝

復旦大學中文系一景 劉 暢攝

中山大學中文系 資料圖片

最新全國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評估排名(部分)
提到“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常簡稱“中文學科”),一般人并不陌生,甚至還多少“插得上嘴”。因為無論“語言”, 還是“文學”,都和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中文學科”是社會影響面很廣的傳統學科,也是對大學人文教育起著“引擎”作用的基礎學科。當今幾乎所有綜合性大 學、師范大學以及部分專科性大學,都設有“中文學科”。如果說數學是自然科學之母,那么“語言文學”在整個文科中也處于類似的“領頭羊”地位。
學科的源流與現狀
“中文學科”淵源悠久,從先秦到晚清,傳統教育基本上就以語言文學為主要內容,除了熟讀經史子集,就是課習詩賦或文章技巧,培養的主要是文 人。傳統的學術并不像現在這樣細分學科,文史哲各自分科,是現代教育的產物。清末始建現代的大學,設立“中國文學門”(后來又稱“國文系”),“中文學 科”獨立成為一門學科。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中文學科”逐漸成型,整體上仍承襲傳統樸學,注重考據、校勘、注疏,稍后又引入科學實證方法,力 求昌明國粹,融化新知,傳統學術與現代學術在矛盾糾結中日趨交融變通,“中文學科”的研究和教學水平大幅提升。教學則強調“博學而知文學源流”,文學史研 究成為重頭戲。這時期的“中文學科”偏于精英教育,培養出許多文科和教育方面的杰出人才。
20世紀50年代之后,受蘇聯影響,強調專業化教育,文史哲分科愈加明顯,中文系內部也逐步形成了“文學”“語言”和“古典文獻”三足鼎立 的局面;雖然強調厚今薄古,但“古”字號的語言文學研究仍為主軸,而又增添了一些新興的學科分支,如文藝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語言學、現代漢語,等 等,研究領域拓寬,與現實的聯系加強了,學科的體制也得以完善。經“文革”劫難之后,1980年代學科復蘇,“中文學科”異常活躍,一時幾成“顯學”;各 學科分支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成績斐然,但研究和教學的基本格局仍不脫原有框架。
比較顯著的變化發生在最近這十多年。面對新形勢和時代要求,“中文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以及科研方面,都有大的調整。本科培養由 專業化往通識方面轉,多數大學的中文系不再分專業,有的就融合成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目標的定位則轉而培養有較高語言、文學素養,有一定寫作能力 的“綜合型人才”。只有少數綜合性大學(如北大、復旦)仍然保持有三個專業的分野,但也力圖打通彼此界限;本科側重通識,加一點專業訓練;到了碩士、博士 階段再細分專業方向,招生甚至要落實到二級學科下屬的某個分支。無論研究生培養還是學術研究,仍然呈現分工越來越細的趨向,其中利弊尚待厘析。
學科的研究范圍、分支與課程設置
“中文學科”是涉及面很寬的一級學科,通常下設7個二級學科。由于各個大學的辦學定位和條件不同,學科設置的情況會有些差別,但課程安排則大同小異,主要“異”在二級學科。這里略作介紹。
“文學”專業方向有3個二級學科,即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主要研習古今文學理論和文學源流,評論重要的作家作品與文學現 象,梳理文學發展的歷史脈絡,跟蹤當代文學現狀;當然,也會涉及文學批評、外國文學、比較文學、民間文學、影視文學、通俗文學及少數民族文學,等等。文學 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因此通過文化現象分析去研究文學,或者從文學的角度觀察社會文化,與當代社會文化“對話”,也越來越受到文學研究的重視。
“語言”專業方向也有3個二級學科,即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和語言學。因為語言學研究對象不限于漢語,涉及面又很廣,現在已經從“中文學科” 中獨立出來,“升格”為一級學科,叫“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有的大學專門成立了語言學系。不過考慮到學科的歷史狀況以及教學的便利,多數大學的中文系仍 然維持文學和語言“不分家”,因此語言專業就改為下設1個二級學科“漢語語言學”(包括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和1個一級學科“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語 言”專業方向致力于探索漢語古今演變過程,梳理語音、語法、語用等現象以及以語言本體作為研究對象,探索語言規律。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這些年對 外漢語也逐漸成為一個學科分支。另外,和數學及計算機科學結合的計算語言學也成為“新寵”。
“古典文獻”專業方向只有1個二級學科,就是古典文獻,主要研習古籍整理方法,通常要涉及版本、目錄、音韻、訓詁等學科分支。古代典籍校 勘、古代經典闡釋、古文字、中國文化史、國外漢學等方面的研究,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古典文獻”學科的人才緊缺,一些大學中文系開不出這方面的課,或者只 開“中文工具書”等普及性的課。如今“國學”很熱,一些大學專門成立國學研究院,或開設國學班,好處是打通,但研習的范圍過于廣泛,也可能專深不足。
如今多數大學的“中文學科”都依照二級學科開設7門基礎課,要求一二年級本科生必修。到了二三年級,逐步增加專業選修課。還有些學校(通常 是沒有新聞傳播專業的學校)會開設某些跨學科或者應用性的課程,諸如新聞出版、影視、文秘、寫作等。學生也就在修課、讀書和研究中發現各自的興趣或所長, 在高年級選讀文學、語言或文獻的專業課程,為畢業論文或者讀研究生做準備。到碩士、博士培養階段,多數大學的“中文學科”都依照幾個二級學科來招生和分科 教學。教師和研究人員的研究方向,也大都歸屬某個二級學科。
從三個“需要”看中文學科的功能與前景
最近十多年,“中文學科”的課程設置、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都在變革,總的趨向是要適應和滿足新的時代需要,提升學科發展的活力。我們可以從滿足三個“需要”的角度,去理解“中文學科”所追求的功能、價值和意義。
一是繼承傳統的需要。母語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和研究母語,是繼承優秀文化傳統的前提。而一般常說的“國學”,即傳統 之學,其一部分核心內容,就是現在“中文學科”研習的對象。比如古代漢語、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都是了解和承續優秀傳統文化所必需的學問。現在強調重視 繼承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把傳統文化有哪些“寶藏”弄清楚。但現在有能力做這方面工作的人才非常短缺。開展《儒藏》等大型古籍整理,要招收博士生,生源都 很困難。“中文學科”是培養“讀書種子”的,在承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建設社會精神文化方面負有重要使命。
二是“語言生活”和“文學生活”發展的需要。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促進 了社會“語言生活”和“文學生活”的巨大變化,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文學選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漢語研究為中心的語言規范、語言戰 略、語言經濟、對外漢語以及計算機語言學,等等,許多前沿課題也都陸續進入“中文學科”的視野。
三是語文教育的需要。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于生活的各個領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以及 文學審美的能力,都是現代公民基本的能力。所以從小學到大學,都有“語文”學習持續的要求,一些大學仍然開設“大學語文”,在中小學,“語文”則始終是一 門主課。當前中小學語文教育飽受詬病,也的確存在許多問題,往往都歸咎于應試教育,其實教師的素質與普遍的業務水平也堪憂。大學(尤其是師范院校)必須有 一部分人專門從事語文教育研究,社會也期待有更多優秀的人才投身語文教育。
從三個“滿足需要”來看,“中文學科”的確是學術資源豐厚、潛力巨大,前景可觀的學科。
現狀:正走出“低谷”,回復常態
“中文學科”有過“輝煌”的時期,尤其是19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思想解放閘門開啟,人文學科迎來生機勃勃的春天,那時胸懷理想的“文 青”特別多,考大學讀中文系成為不少人的首選。但時過境遷,社會轉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更多學生希望學習經世致用的學問,或者追求可能更有“實利”的專 業。特別是隨著市場化浪潮到來,人文學科包括“中文學科”一度風光不再,甚至陷入窘迫,門庭冷落。學科的命運難免受時代潮流的左右,而學科的生命力也往往 取決于其滿足社會需求的程度。從近幾年的情況看,“中文學科”已明顯從“低谷”中走出,正峰回路轉,回復常態。
“中文學科”回復常態,是可喜的變化。社會開始質疑和告別單純的“GDP崇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越來越強烈意識到精神文明重建的迫切與 緊要,對以文化傳承為己任的“中文學科”,自然也就有更多的期待與投入。如今有很多行業都期盼接納中文人才。比如文學、影視、文化、新聞、出版、教育、管 理,等等,凡是需要“筆桿子”的行業,都很歡迎學中文的畢業生。即使從找工作的角度考慮,中文系畢業生就業機會也越來越多。在不少師范大學,“中文學科” 又成為生源最穩定的“吃香”的學科。
“中文學科”回復常態的背后,還隱藏著某種悄悄的變化。很多家庭“溫飽”問題解決之后,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需求,選擇專業也更加看重個性、 愛好,希望所選的專業最好能成為自己將來的“志業”,而不只是為稻粱謀的“職業”。一般來說,對語言(特別是書面)表達比較敏感,比較有才情、有個性的 人,不特別在乎物質享受的人,可能更愿意選擇“中文學科”。我們欣喜地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真正從“志趣”出發,選擇了這個學科。
澄清幾種對中文學科的“誤讀”
盡管這樣,社會上對“中文學科”仍然存在某些“誤讀”,每年高考后選擇志愿時,對報考中文系也可能有模糊認識,需要澄清。
有人可能認為學中文“不實用”,不像某些專業有很實在的技藝。的確,因為是基礎性的人文學科,知識覆蓋面廣,又特別講究熏陶感受,所研習的 東西不見得全都那么“實用”。比如研究李白杜甫,感受唐詩獨有的魅力,并沒有什么“實用價值”。研究語言變化的規律,考證古文字,也很難轉化為“銀子”。 “中文學科”的許多學問表面上看“不實用”,不一定能直接創造價值,但從國家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發展來看,從精神涵養所得來看,就不能不承認“中文學科”又 有“無用之用,乃大用也”。
還有些人想當然認為,學中文的就是舞文弄墨、搖頭晃腦吟哦四書五經及古詩文,有點兒寒酸味,與現實隔離。這也是對這個學科的不了解。“中文 學科”很重視傳統,固然要讀古書,學古代文學、古代漢語,但這是學問,在研習過程中使用現代的眼光與方法,能獲得許多知識理趣,還可以豐富內心生活。這是 很充實的事情,哪來“寒酸味”?“中文學科”本身就是“化育人”的學科,能邊研習邊涵養自己,一舉兩得,在當今浮躁的環境中,難得有這種精神“修煉”。何 況除了古典,“中文學科”所研習的還有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以及當代文化,等等,是中西古今匯通,與社會并不隔膜。“中文學科”并非一個脫離現實、暮氣沉 沉的地方,相反,中文系(文學院)往往是許多大學校園里思想最活躍的院系。中文系的通選課,也大都在大學里產生輻射性影響。
“中文學科”最引人矚目的常常是“文學”,那種認為中文系的課程“不實用”、比較“虛”的誤解,也多指“文學”。其實“中文學科”可謂有虛 有實,虛實兼濟,不只有“文學”(且不說研究文學也并不能說就是“虛”的),還有很實在的“語言”和“古典文獻”。“文獻學”訓練古籍閱讀整理的能力,是 要下“死功夫”的。能說這學問不“實”?語言學研究雖然歸入人文學科,但它有一部分是講求實證調查和科學分析的,比較接近理科。和傳統的中文系不同,現今 “中文學科”的研究領域拓展了,有一部分是跨學科或者文理結合的,往往處于科學研究的前沿,也能直接創造實用價值。目前有些大學的中文系部分學科招生,已 經文理兼收了。喜歡理科的學生,在中文系也能發揮自己的潛能。
還有些報考“中文學科”的學生,想象中文系就是作家的搖籃,往往帶著“作家夢”來選擇這一學科。這也有失偏頗。的確,中文系出過不少作家, 但“中文學科”一般不把培養作家設定為教學目標。作家要有天賦,有生活,可遇不可求,不是學校能夠刻意培養出來的。“中文學科”的定位是把語言文學作為研 究對象,培養這方面有較高素養與能力的人才。社會需要作家畢竟極少數,但卻需要大量“筆桿子”。進中文系即使當不成作家,起碼應當也可以成為“筆桿子”。 學中文的學生受過語言文學的基本訓練,文字能力較強,從事各行各業以及學術研究的適應性也較強,“后勁”較大。中文系培養的人才眾多,發展的路向寬廣,不 只是學術圈子,做各行業的都有,而且都可以做得不錯。
當然,在當前比較實利化、浮泛的風氣中,“中文學科”也還有困境,有弊病。比如學科分工過細,各自為營,產生許多學術泡沫;學生讀書不多,寫作不過關,缺少“文氣”,沒有文化傳承的自覺,等等,都是需要改進的。
記得多年前我寫過一段話:“中文系魅力何在?在傳統深厚,在思想活躍,在學風純正,更在于其辦學理念:不搞急功近利的職業培訓,而是力圖讓 學生學會尋找最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打下厚實的基礎,使整體素質包括人格精神都有健全的發展。”這也許就是我們理想中的“中文學科”吧。
(作者系北大中文系教授,山東大學特聘文科一級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國家級教學名師,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