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誕辰110周年:當談論巴金時我們在談論什么?
今年11月25日是文學巨匠巴金誕辰110周年。上海文化界推出多項紀念活動:“巴金的笑——祁鳴鏡頭中的巴金攝影展”、“收獲之美”——首屆收獲論壇及青年作家朗誦會、巴金誕辰紀念展、巴金學術研討會、“樂讀巴金”——宋思衡多媒體音樂會等十多項紀念活動正陸續展開,其他如根據巴金作品改編的曲劇《駱駝祥子》《四世同堂》 演出等藝術表演也登臺亮相,帶領大眾再度走進巴金的世界。
生前,巴金不僅以《收獲》雜志的多期青年作家專輯作為鼓勵青年作家創作的園地,更曾以《致青年作家》《尋找理想》 等多篇文章為年輕一代作家和讀者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堅定信念。在種種紀念形式中,閱讀巴金也許是親近這位作家最基本和最根本的方式,而如今,面對文學表達的嬗變和內容的無限膨脹,年輕一代又該如何重溫巴金精神?
對青年作家王威廉來說,時代變化為寫作者帶來的最大改變是“你不再自信,而是小心翼翼地懷疑”。對他而言,如今青年作家、讀者與巴金那一輩的區別在于人們的生活方式被共同的文化想象所規約,與時代的關系逐漸失去了樹根與大地的關系?!斑@對我們而言是巨大的考驗,但也許就像巴老他們那樣,將寫作根據地建立在自己的內心,堅守自我的寫作才是我們所要做的?!倍趶偷┐髮W求學7年、曾受教于多位巴老后輩學生的青年作家張怡微則認為,這條與前輩作家之間的精神紐帶從未斷裂:“我一直記得老師曾在課上說,‘五四’的文學都是青春文學,那個時候的年輕人都看巴金的小說,就像我們現在的青春文學一樣。而巴金早期小說中的叛逆、熱情,是青年的社會責任和時代精神。學養上,我們是這條紐帶上的年輕人。”
另一種情況則是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所面對的困惑:如今的年輕讀者,有多少仍會從巴老等作家的原作中汲取養料?“現在的年輕人對于他們的作品多是知識學習,而不是文學學習。雖然大家都提倡讀巴老的作品,但那種概念化、知識化的閱讀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讀原著文本的直觀感受,也可能還沒讀就拒絕它了。”周立民說,他也曾多次遇到年輕讀者向他感慨“巴金還寫過這樣的文章?沒想到啊”,這從另一側面說明了許多年輕讀者在閱讀上的預先設置與思維局限?!叭缃裎覀冋剬τ谇拜呑骷业睦^承,多不是直接的師承關系,而是從他們的作品中體會他們對人生意義的探索,對社會的反思和所帶來的思考,離開對于原著的閱讀的話,這一切都無從談起?!?/p>
面對閱讀的問題,青年作家甫躍輝的回憶可以追溯到中學時代:“我是在中學時代讀到《家》《春》《秋》的,它們都曾震動過我,讓我領略文學的美好,窺見生活的艱辛?!胺接袩艄?,路上有泥水’?!?/p>
而如今,巴金精神對于持續寫作的他更意味著“說真話”?!皩Α?0后’一代來說,這仍然是有效的。‘講真話’,不僅要講出關于他者的真話,還要講出關于自己的真話。在我看來,后者更難。我們這代人大多很實際,太知道什么對自己是有利的,這讓我們變得太‘聰明’,即便在小說里,仍然禁不住會粉飾自己?!v真話’,談何容易?”
“其實我們都知道文學界對‘80后’作家有許多批評,總結下來不外乎沒有提供新的思想經驗和美學經驗,太過于平穩,工整,缺少應該有的激情和青春氣質。這也是巴金一代作家所可以給予我們的精神財富。”面對當下“80后”的閱讀與寫作實際,青年評論家項靜表示:“盡管時下許多敘事對民國的黃金時代有許多美化,但我相信他們的困厄不會比我們少,為什么我們給出的是不愿意長大的漫長青春,而他們則是激流勇進?回顧巴金的思想歷程,我們會看到他對世界和生活的獨立思考,也就是說他的文學之根是扎實的,而我們好像一直在眾人的期待中出場,尚未找到一個不那么漂浮的根基。”
在青年作家的創作中,更普遍的困惑則是如何在探索人性幽暗之時,像巴老等前輩作家那樣始終在作品中給人以希望和鼓舞?“我們似乎對壞的一面有敏銳發現,對好卻常常忽略。但在人性探索上走得很遠的那些作家,始終是兩面進行的。人性光譜一直是折疊的,陽面與陰面交錯進行,如果想要走得遠,我們需要一張很大的光譜和各種知識儲備。”青年評論家黃德海比喻說,“看清這個問題的話,無論是在哪個時代寫作,都擁有公心,這才是文學和人生的意義?!?/p>
“對前輩文學傳統的了解為什么重要?因為我們使用著相同的語言,擁有相同的遺傳基因和密碼;我們也身處同一片土地,擁有同樣的文化構成。”周立民說,“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談巴金,首先不是想要大家來學習巴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趣味和選擇,但重要的是,我們要給大家提供不同的文學參照系,在流行小說、暢銷書籍、翻譯作品之外不同的參照系。也許有的符合你的精神圖景,有的不符合,但只有在眼界開闊,在不同參照系的比較下,才能確認和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處的世界。這也許是他們那一代作家在當下更大的意義?!?/p>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