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研討中國新詩現代性
11月1日至3日,中國詩歌現代性問題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此次研討會由首都師范大學詩歌研究中心、文學院和北京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共同舉辦。與會的80多位詩人、詩歌批評家圍繞“如何現代,怎樣新詩”的主題展開研討。
中國新詩的誕生與發展始終伴隨著人們對現代性追尋的腳步,因此有人提出,應該以“現代性”作為新詩評價的一個標準。但“現代性”的含義卻是模糊的。詩評家謝冕認為,“現代”是相對于“古代”、“傳統”而言的,因此現代性首先是一種時間意識。就新詩的誕生而言,我們就要像朱自清說的那樣,在詩歌創作中“尋找新世界”、“學習新語言”。
在對現代性的探索過程中,中國詩人始終在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如何面對西方詩歌與古典詩歌這兩種傳統。詩評家羅小鳳認為,追尋現代性,并不意味著與傳統決裂、對立、斷裂。比如,廢名、卞之琳、林庚等現代詩人,試圖通過對古典傳統的再發現,探尋新詩現代化的獨特路徑。詩評家孫紹振談到,當下詩人應該加強對古典詩歌的研究,挖掘漢語詩歌的豐富可能性。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決定五七言詩行韻律性質的,并不是誦讀時停頓(“頓”)的數量,而是其結尾的“關鍵結構”。中國古人將漢語了解得這么透,我們現在卻“食洋不化”,不深入漢語的內部進行研究,值得反思。
談到新詩的特點,詩評家吳思敬認為,“自由”二字是對新詩品質的準確概括。詩人的心靈自由與否,直接關系到詩人的人格能否健全地發展,詩人的想象能否自由地展開,以及最終能否寫出富有超越性品格的詩篇。詩評家楊匡漢也談到,現代詩人須有心靈的自由與獨立,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生命體驗,在作品中提供與現代人生存有關的新鮮感覺。這種自由不僅體現在創作主體的心態上,還體現在新詩的形式本身。詩歌翻譯家汪劍釗認為,從中國詩歌漫長的發展歷程來看,詩歌寫作是一個為自由而來、逐漸向自由趨近的語言行為。新詩擺脫了平仄、押韻的束縛之后,以自由的形態呈現出一個嶄新的精神空間。評論家陳太勝提出“散文化”、“以思考代替抒情”是新詩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這一觀點也得到多位與會者的認同。
對于新詩如何抒寫現代性困境、城市經驗的問題,與會者也給予了關注。詩人駱英說,當下社會非常具有活力,同時也伴隨著很多問題。面對這些現代性困境,詩人不應該抱著一種虛無主義的態度,而應該用直抵人心的語言向生命終極發問。詩評家蘇君禮說,對于中國的城鎮化進程,詩人應該有所回應。抒寫城鎮化進程的詩要表現出人們的興奮、焦慮、緊張、魅惑、茫然等復雜心態,它必須以捍衛身處現代生活節律中的人的個體生命意識和獨立人格為前提。它是一次面對靈魂的纏繞和詰難、困頓和警覺,是將現實世界、經驗世界和超驗世界進行打通。
“如何現代,怎樣新詩?”這樣的命題只有通過一個個詩人的探索與實踐才能加以回答。好在詩人群體從來不缺乏探索精神。詩歌批評家王士強說,新世紀以來,集體性、大規模的先鋒詩歌運動已經不復存在,但是詩歌的先鋒性仍在,而且更為內在、多元。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