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攝影:從“凝視”到“分享”
決定性瞬間曾是攝影大師布列松為攝影定的天條。《火從天降》中光著身子逃跑的女孩,曾被認為加速了越戰的結束;《我要讀書》中的大眼睛,也曾成為希望工程的代名詞。這些決定性瞬間讓讀者反復凝視,創造了一代代人的共同記憶。
凝視的發生,除了要仰賴于攝影師對光影的天才式捕捉,同時也得益于影像呈現的傳統方式。膠片、沖印的相片、掛在墻上的相框,這些都是呈現決定性瞬間的最佳搭配。它們尊重細節,放大細節,凝視才可能因此而發生,也才可能獲取非比尋常的意義。
如今,技術革新造就了全民攝影的狂歡。每當重大事件發生,人們總會看到像素不高、畫質不清的照片鋪天蓋地。哪怕是手持昂貴相機的攝影記者,也會在第一時間發回手機拍攝的照片。在圖片匱乏的情況下,讀者并不會在意圖片是誰拍攝的,只希望有看不盡的圖片,不管質量如何。同時,隨著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的興起,很多人為了曬圖而拍照,常常是一組數張圖片,并不需要每張都具有決定性,它們的意義只是讓讀者對一個主題加強印象,并反映出一個主題的不同方面。如今的圖片市場,很難找出一張定乾坤的圖片,更多是這樣的圖片故事。
獲得數碼影像的便利,加之網絡點擊量的需求,擊碎了凝視的永恒。傳統攝影與手機拍攝,并非簡單的優劣之別,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與欣賞范式。對手機拍攝而言,拍攝已經不是一個儀式,分享才是拍攝的最終目的。然而,我們還是懷念舊時攝影的高貴,那令人難忘的驚鴻一瞥。
分享到: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