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自辦短詩大賽 詩歌并未遠離
全球828所高校的學生參與,微博曬詩吸引3000萬人共賞
大風吹著我和山崗/我面前有一萬座村莊/我身后有一萬座村莊/千燈萬盞/我只有一輪月亮,在一首名叫《流浪》的短詩里,上海交通大學柒叁(筆名)的俠士豪情、游子逸氣與溫情展現無遺。在喧囂的生活里,一首浸染著青春的詩歌,是否會給人絲絲的觸動和浸潤?
近日,由上海交大學子策劃組織,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指導,以上海交大團委和研究生會微博為平臺的2014全球華語大學生短詩大賽落下帷幕。全球828所高校的青年學子詠詩、賽詩,玩轉了一場詩歌嘉年華。
現在還有人寫詩嗎?萬一沒人投稿怎么辦?
在很多人看來,詩歌在上世紀80年代繁榮了一陣之后,逐漸成為邊緣化的藝術。
這次短詩大賽,最初只是幾位有詩歌情結的研究生的小策劃,由上海交大研究生會微博團隊發起組織,籌備的時候很忐忑,不斷有人問,現在還有人寫詩嗎?萬一沒人投稿怎么辦?一位籌備者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擔心。
出人意料的是,活動在微博上一亮相,就得到了廣泛響應。上線第一天,組織者就收到了160多份投稿。短詩大賽的征集持續2個月,全球共有828所高校的學生投來6528篇參賽作品。
與其說短詩大賽在全球大學生中掀起了一股詩歌熱潮,不如說,一個小契機,引燃了年輕人心中的詩情詩意。
誰沒有背誦過《雨巷》《致橡樹》《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誰不知道戴望舒、舒婷、海子?其實,幾乎每個中國大學生都有著各種各樣的詩歌體驗。總策劃 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馬仁義說。他介紹,舉辦這次大賽就是為了鼓勵高校大學生用原創詩歌來表達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
大賽初評由140名來自國內79所高校的研究生擔任,他們評選出來的118篇晉級作品,交給17位媒體文化記者、編輯共同打分,復評出72篇作品,再由10位專業評委執行終評。由于佳作太多,原定的32個獲獎名額最終被擴大到52個。
拿下特等獎的《過故人莊》被稱為現代版鄉愁,得到了網友和專業評委的一致好評。美國南加州大學康蘇埃拉的《你無法兩次在鏡中》與天水師范學院文刀的《以倒敘的方式還他一條生命》獲得一等獎。值得關注的是,獲獎作品中,約1/3出自非文學類專業學生之手。
與新媒體捆綁在一起,詩歌重煥光彩
輻射面如此廣,參與人數如此多,在馬仁義看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們以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為載體。
短詩大賽成立了一個預選團隊,從每天收到的上百首作品中挑選出18篇,并在微博上發布,這吸引了眾多詩歌愛好者的圍觀、點評和交流。在60天征集期,有 上千首原創短詩集中曬到網上,成了直播的賽詩會。截至評獎發布前的10月9日,微博的閱讀量超過6000萬,這意味著在短短的5個月中,大約有將近 3000萬獨立微博用戶閱讀了短詩和大賽相關的微博。
很多參與短詩大賽的學生都表達了對大賽的感謝。有些莫名的感動。謝謝上海交大舉 辦的這次活動,能讓這么多處在邊緣的孤單靈魂相聚在一起。以短詩《不急》獲得二等獎的香港浸會大學學生夏南說。《因為愛情》的作者、廣東警官學院學生鄭 斯超則說,詩歌的發展需要土壤,如果我們是一個個南瓜,這次短詩大賽就是默默支持的土地。我們像一群大象,發出的低音經過了這個活動促成了頻率的調換, 讓大家聽到了心中的聲音
有不少學生原本純粹前來圍觀,也在讀詩互動中有了創作沖動。許多大學生跟帖留言說,看著看著,自己也寫了一首。預選、初評、復評至終評的評選過程也成了專業評委與詩歌愛好者之間的心靈對話。
詩歌與新媒體捆綁在一起,竟然有了重煥光彩的力量。終選評委、詩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臧棣說:詩和互聯網之間的結合,為這次的短詩大賽增添 了很多新意。這種結合,也為我們體會當代詩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參照。最大的新意,應該是一種開放性。大學生通過互聯網參與詩歌大賽,比其他的方式,更能顯示 出一種詩的民主。
一個人的黃金時代,也許就是心里還有詩歌的時代
當代大學生對于詩歌的熱情、領悟和追求,深深地打動了我。自始至終關注這一活動的上海交大黨委副書記、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基地主任朱健說,他從青年學子的短詩佳作中,讀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沿襲,讀到了情感和思維的力量。
人生總要寫首像樣的詩,是短詩大賽的宣傳語。作家、《新周刊》副主編蔣方舟這樣寄語大學生:什么是一個人的黃金時代?就是心里還有詩歌的時代。年輕人都是天生的詩人,留下最好的一首詩,就和留下最美的一張照片一樣,值得長久回味。
但今天的校園里,究竟還有多少詩歌寫作與流傳的土壤?大學生詩人之所以對大賽一謝再謝,正是因為忘了從什么時候起,寫詩成了一件偷偷摸摸的事,因為旁人會覺得另類,覺得詩歌是那些無病呻吟的人的呼吸。
這次大賽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讓專家憂心。大賽征稿之初,一大波古詩詞涌來,但絕大多數不遵守句式和平仄,還有不少陳詞濫調。在大賽評委、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中文系教授胡曉明看來,實際上大學生對古詩詞的關注度并不高,訓練、學養、品位等都很欠缺。
有些詩歌相當出色,但也存在因襲套路的問題。出現這些問題,責任主要不在學生,因為我們的詩歌教育,普遍存在著僵化和落伍的問題,并沒有鼓勵年輕人激 活對語言的敏感和想象。在臧棣看來,詩歌觸及的生命秘密和生存洞察,是別的教育方式無法替代的。但針對大中學生的詩歌選本,往往把詩歌低幼化,讓年輕人 只能在一個很狹隘的類型范圍里辨認什么是詩歌。我們的詩歌教育還遠沒有展開。
詩是魂之體操,夢之底片。在專家們看來,浮躁的世界和快餐化的生活中,現代人更應讓心靈與詩歌對話,放慢生活腳步,讓心靈在詩意的自由中棲息。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