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題材影視創作再掀“新浪潮”

■ 電影《觸不可及》劇照
連續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以高收視率完成中央電視臺和地方衛視兩輪首播;以諜海絕戀為主題的電影《觸不可及》在國慶前夕熱映;《領袖》等一 批優秀紅色題材電視劇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之際展播近年來,一批紅色作品在影視界涌現,與5年前向國慶60周年獻禮的作品相比,又有哪些新突 破?
新風格 再探索
銀幕上,孫紅雷扮演的共產黨情報員與桂綸鎂扮演的舞蹈教師跳起了唯美而有力的探戈這部名叫《觸不可及》的新片,不由得讓觀眾聯想起5年前,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時,電影《建國大業》和電視劇《潛伏》《人間正道是滄桑》等率先開啟的紅色新風格探索。
演員孫紅雷說,從《潛伏》到《觸不可及》,同樣是演一個幾乎無法考慮愛情的諜報工作人員,但自己在電視和電影的表演創作上有了新的進步。比如影片中大段運用舞蹈和肢體語言,這在以往同類影片中從來沒有過。
同樣,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與幾年前富有創新意識的《開天辟地》《恰同學少年》等劇進行比較的觀眾也不少。一些觀眾覺得,這些年銀幕和熒屏上的偉人們正在走下神壇,影視作品講故事更加生活化了,越來越耐看。
小人物 大情懷
無論是對偉人的藝術再現,還是對偉人身邊的小人物進行刻畫,近期的影視作品都可圈可點。
《觸不可及》導演趙寶剛對記者說:不用噱頭,不灑狗血,小人物其實也可以演出大情懷。現在的創作開始慢慢融入了個人情懷,我這次拍《觸不可及》就是希望探索更加個性化的一種表達,讓黨的地下工作者變得更加有血有肉。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總編劇龍平平在上海東方衛視舉辦的座談會上說,該劇觀眾除了關心小平同志的改革大計,也關心田源夏建國等劇中虛 構人物的命運。龍平平認為,改革年代每個個體的命運更能打動人心,這比電視劇旁白說再多高大上的話更生動鮮活。據《開天辟地》《觸不可及》的出品人、 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觀察:《觸不可及》在北京、成都、上海等地試映時,影院里有人熱淚盈眶,也有人會心一笑,這種更加聚焦小人物命運的影片拍攝手法,看 似是不經意的表達,但卻可以給人以精神力量。
好作品 還不多
但也有一些業內人士指出,紅色題材創作目前并沒有飽和,而是好作品太少了好演員也不多。如果每一兩年就能讓觀眾欣賞到一部接地氣的大作品,無疑對全國觀眾而言是一個福音。許曉青 (新華社上海10月3日專電)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