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節目應固本求新
民歌承載著民族歷史的記憶,鐫刻著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很多電視臺看到了蘊含在這種藝術形式中的深厚內涵和豐富資源,紛紛投入民歌類綜藝節目的制作。廣西衛視的《大地飛歌》、江西衛視的《中國紅歌會》、四川衛視的《中國藏歌會》、山西衛視的《歌從黃河來》近年來熒屏上涌現了一批節目,讓觀眾從中感知民歌背后的故事,感受民族文化的氣息,為傳統文化傳播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然而,面對親子、旅游、美食等類型綜藝節目的強烈沖擊,許多民歌節目因收視不佳而紛紛停辦,只有《歌從黃河來》等少數節目仍堅持至今。
仔細分析,我們發現,民歌類節目最忠實的觀眾群體是50后、60后,如何在穩定中老年觀眾群體的基礎上,贏得更多70后、80后甚至90后的喜愛,關系到今后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然而,一些節目雖然找到了創新的方向,運用的方法卻過于簡單。比如,為了爭取80后、90后年輕觀眾,就把他們喜愛的各種流行因素不加處理地添加到民歌的演繹里,走時尚化、通俗化、搖滾風的路線,節目被弄成了四不像,結果不但年輕觀眾沒吸引來,中老年觀眾也丟失了。所以,民歌節目不能盲目地趕時髦,求新之前必先固本,如旋律、內容等民歌藝術最根本的東西決不能丟。
民歌中蘊藏著無窮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但由于音樂普及不到位、有些作品年代久遠等原因,很多人尤其是80后、90后的青年群體對此不甚了解。觀眾看民歌節目,不光是為了欣賞歌曲娛樂身心,還希望從中獲得諸如歌曲創作緣起、音樂背后的故事、審美情趣的引領等更深層的信息,這就要求節目制作必須在學術性和娛樂性之間找到平衡點,讓人們在欣賞歌唱者的精彩演繹之外,得到藝術甚至心靈的點撥和提升。當下,很多節目讓明星當導師、評委,試圖發揮明星效應,擴大節目收視。但很多明星并非專業出身,對歌曲的介紹評價顯得外行膚淺,這就降低了節目的專業質量,甚至對觀眾產生誤導。因此,民歌類節目應該吸引更多業內專家學者的加入,利用他們深入淺出的講解,對觀眾進行導賞。
很多人喜歡民歌,不僅因為旋律和歌詞好聽,更緣于對原始生命狀態的懷念和向往。在舞臺上和錄音棚里唱出的歌曲自然就少了一種原生態的感覺。民歌類電視節目要吸引觀眾,不妨在錄制形式上進行大膽創新,把錄制場地搬到室外,讓選手佇立于群山之巔歌唱,面對著遼闊草原歌唱,騎著馬唱,劃著船唱,進行情景還原。這些原生態的情境經過現代電視技術的加工處理,必然能夠產生獨具特色的視聽奇觀,激發觀眾的興趣點。
再深究民歌節目收視低迷的原因,也并非都是節目質量不高的原因。移動互聯網時代洶涌來襲,電視觀眾尤其青年群體被視頻網站的收看形式大量分流。年輕觀眾不愛看電視,卻不等于他們不需要音樂,他們只不過是換了一種媒介接受方式。因此,民歌節目除了要守住電視這一塊陣地之外,還可以考慮創新和擴大傳播渠道,在更廣闊平臺上對民歌藝術進行宣傳推廣?!?/font>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