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與責任:我們時代的文藝評論
以建構、傳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宗旨,切實加強文藝評論,發揮其引擎助力作用,進一步繁榮文藝創作,有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展,是新的歷史條件賦予當代文藝評論的時代課題。圍繞這一課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藝術報與本報文藝部日前聯合在京召開文藝評論:方向與責任座談會。來自文藝界的十余位專家學者,就我國當下文藝評論的現狀和問題、功能和標準、發展方向和文化責任,展開了富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探討。本版特此輯要刊登,以饗讀者。
編 者
評論生態與突破方向
文藝評論功利化、學究化、小眾化、邊緣化的傾向不能不引起重視,它使得客觀公正、說服力強、通俗易懂的文藝評論日益成為稀缺品
修辭立其誠。品格獨立的文藝評論來自評論家精神的真誠,評論家應該既不媚俗,也不媚雅,真誠地表達自己內心的審美感受和審美判斷
提高評論質量、扭轉評論頹勢的關鍵是提高文藝評論的精品意識,用理論深度提升評論高度,以求真向善的思想境界和不流俗的理論個性實現批評的再創造
評論無處不在,人人皆可發言,全媒體時代媒介形態的多樣化對文藝評論的直接性、快捷性、互動性、跨媒介性提出進一步的要求,文藝評論工作格局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創新
姜昆(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作為在第一線從事藝術創作的工作者,我們需要也期盼健康說理的文藝評論。放眼看去,今天文藝評論的生態雖不乏令人信服的客觀之作,但也有吹捧甚至是攻擊之言。文藝創作精品匱乏、泛娛樂化現象突出的背后,是文藝評論的缺位、缺鈣以及一定程度的失語。不少評論用語晦澀、故弄玄虛,一些評論者理論功底不深,學識眼界不寬,遠離文藝現場,對當下文藝作品、文藝隊伍、文藝現象關注不夠,了解不多,把握不準,導致評論隔靴搔癢,缺乏針對性,剖析不透,引導力不強。文藝評論功利化、學究化、小眾化、邊緣化的傾向不能不引起重視,它帶來的結果是客觀公正、說服力強、通俗易懂的文藝評論日益成為稀缺品。而扭轉這一現狀,不是評論家單槍匹馬可以做到的。它需要理論評論界和創作界都接地氣,理論聯系實際,評論結合創作,而不是坐而論道,你評論你的,我創作我的,理論與實際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從媒體宣傳的角度來看,現在既有積極健康的文藝引導,也有一味獵奇甚至過火的花邊炒作。媒體文藝宣傳是引導文藝創作生產的重要手段,在整個文藝工作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當前,中央和地方的各類主流媒體,堅持正確導向,關注文藝事件,傳播優秀作品,推薦優秀人物,褒貶文藝現象,在引導文藝潮流、文藝創作生產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時,也有一些網絡媒體和部分都市類小報、娛樂期刊、電視臺地面頻道、廣播電臺等,片面追求點擊量、發行量、收視率等直接關系經濟效益的指標,熱衷于眼球效應、轟動效應,即時性炒作多,理性反思少,大量報道明星緋聞,刊播一些品位不高的作品,沒有發揮好應有的導向作用。
毛時安(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要么是傳統的平面媒體上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一股腦兒為作品唱贊歌的評論,要么是新興的網絡媒體上似有獨立面孔實卻充滿極端化言辭的酷評,文藝評論的這種時代病令讀者望而生畏。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文藝評論家也不可避免受到種種社會關系的制約。有人情的制約,日常生活中許多作家、藝術家和評論家常常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同事、朋友;有市場的制約,文藝評論的肯定與否,直接影響到作品市場前景的好壞;有利益的制約,當下不少文藝評論充滿了庸俗的市儈氣息和拜金主義味道,本應健康而獨立的批評和被批評關系,變成了不正常的利益輸送和利益共謀;有創作機制體制的制約,各地各級政府以及掌握著文藝評獎的文化主管部門、各種文藝家協會的一些行政干預,也一定程度上干擾了文藝評論的常態化發展;有學術需求的制約,現行學術評價體系使文藝評論也成為職稱評定的敲門磚,以致文藝評論寫得佶屈聱牙,拒人千里之外。
古人說,修辭立其誠。品格獨立的文藝評論,來自評論家精神的真誠。因為只有具備獨立、真誠品格的文藝評論才是有獨特審美發現的評論,是能對創作產生作用的有力量的評論,是對讀者有啟發有感召力的評論,是能體現評論家擔當意識、不人云亦云的評論,是若干年后能作為一個時代文藝發展的有機體留下來供后人研究的評論。文藝創作要以人民為中心,文藝評論同樣要以人民為中心。面對紛繁復雜的文藝創作,文藝評論家應該既不媚俗,也不媚雅,真誠地表達自己內心的審美感受和審美判斷,把文藝評論視為自己獨立而真誠的精神守望。
郭運德(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對當下文藝評論不滿的呼聲由來已久。而提高評論質量、扭轉評論頹勢的關鍵,應是提高文藝評論的精品意識。這一方面需要增強理論自覺,努力提升文藝評論的理論含量。目前許多文藝評論陶醉于評論者自作聰明的小感受,在巧舌如簧的表層下散落的是一堆雜亂無章的言語碎片,理論的匱乏與缺失是導致評論形同無根浮萍的重要誘因。事實上,對文藝作品優劣、創作得失的判斷,離不開專業的儲備,對文藝思潮的剖析、藝術規律的把握更離不開基礎理論的支撐,而深厚的專業儲備和高超的見解能力均源自雄厚的理論積淀。理論深度決定評論高度,文藝評論從業者只有把理論的熱情當做終生的理性自覺,不斷地充實自己,打造堅實而全面的理論功底,才能培育出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及時捕捉文藝發展的新動向,才能不斷適應社會進步的要求,靈活調整研究視域,發現新情況,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才能以專門家的遠見卓識,高屋建瓴地搭建起藝術家與受眾的溝通平臺,推動創作的進步與鑒賞力的提升,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現象中把握文藝發展的本質,還文藝評論以深刻發現和大膽建構的職能,履行好文藝評論的職責。
另一方面,提高精品意識需要求真向善的思想境界和不流俗的理論個性。批評源自創作,但絕不是創作的附庸,批評是藝術的再創造,是創作的延伸和接續,是作品價值意境的深入發現與科學闡釋。深厚的學識理論和專業積累可以讓評論家具有思想者的睿智和鑒賞家高人一等的洞察力,于平淡中發現奇崛。但學養的眼光不能代替堅持真理的勇氣和與人為善的情懷,是非優劣的判斷是眼光,一針見血的表達需要勇氣。事實上,文壇需要旗幟鮮明、毫不掩飾的批評,這對于創作和文藝發展來說是有益的,可以起到大喝一聲使之幡然醒悟的作用。四平八穩和稀泥式的評論雖然沒有任何風險,但也沒有學術價值。當然,敢于直言也不是一味地酷評。只要出于公心和善意,只要摒棄個人恩怨和門戶之見,任何尖銳的批評都應該視為充滿同情的理解和充滿敬意的建言,都應該得到尊重。
夏潮(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網絡和數字技術的裂變式發展,帶來媒體格局的深刻調整和輿論生態的重大變化,也帶來評論無處不在、人人皆可發言的文藝評論新生態。網絡評論門檻寬松,反饋及時,短小精悍,傳播即時,常常體現出自由、率性、風趣、活潑、尖銳的風格,但由于缺乏傳統媒體的守門人,隨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客觀理性的意見容易受到忽視甚至蔑視,導致罵聲一片、泥沙俱下,虛假信息泛濫,情緒化、扣帽子現象嚴重,只有爭鳴、不見共鳴。而且,網絡評論雖有彌漫式、病毒式的傳播能力,卻往往是傳播手段大于評論本體、外部形式重于評論內容、強化論點而缺少論證,缺乏連續性思維,呈現碎片化、零散化的特點。
全媒體時代媒介形態的多樣化,對文藝評論的直接性、快捷性、互動性、跨媒介性提出進一步的要求,評論隊伍需要進一步組織和集結,文藝評論工作格局也要進一步改進和創新。面對挑戰,既要把握正確導向,營造以理服人、實事求是的文藝評論生態,也要遵循傳播規律,塑造質樸清新、快人快語的文藝評論新風。當然,改進文風不是一味迎合網民的口味,更不是為了簡單地博得粉絲點贊而降低品格,而是要做好話語轉化的工作,揚長避短,既不固守已有的陳舊話語,又不局限于灌水式和板磚式的平面化、娛樂化批評,不在快速更新的網絡語言面前失去自我,深入淺出、言之有物,不失理性和深度,構建作品、閱讀、欣賞與批評的良性互動。此外,應對全媒體時代的挑戰,還需要全面整合媒體資源,建設權威公信、廣泛聯動的文藝評論陣地。打破傳統文藝批評和網絡文藝批評之間的壁壘,鼓勵評論隊伍在兩者之間靈活地轉換,并且支持一批具有專業權威性又符合大眾閱讀習慣、叫好又叫座的文藝評論平臺,構建評論的全媒體格局。
中國標準與文化自信
現代西方哲學理論和文化理論有許多都是我們應該借鑒的,但借鑒不是照搬,而是要立足于我國的文藝實踐,高揚主體意識去消化、吸收有用的東西,充實我們自己的評論體系
一部優秀的作品往往對一個人的道德信仰、人文情懷產生長久的影響,對一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文藝評論的中國標準就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
從事文藝評論工作,要注意中國傳統學術和文藝的特點,盡可能打通各門藝術之間的隔閡,并引導藝術家更清晰地認識本門藝術與其它傳統藝術門類的相互關系,從而更自覺、有效地繼承傳統
李準(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伴隨經濟全球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無障礙深入,西方各種現代理論紛紛在中國登臺表演。一個前所未有的尖銳挑戰擺在面前:我們的文藝評論還要不要堅守中國標準和中國尺度?
現代西方哲學理論和文化理論包含著人類文明的新成果,值得我們借鑒,但借鑒不是照搬,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立足于我國的文藝實踐,高揚主體意識,消化、吸收有用的東西以充實我們自己的評論體系。中國作品在國際上獲獎,能夠擴大中國文藝的世界影響,但這并不意味著凡在西方獲獎的作品就一定代表了我國文藝創作的最高水平,更不意味著西方的評獎標準應該成為我國文藝評論和評獎的最高標準。對此還要具體作品具體分析。
尤其是針對一些西方理論家標榜的普世價值,我認為,其一,既然是普世價值,它的內容就應該是從世界上所有國家和民族優秀文化中提煉和概括出來的,而不是某個或某幾個國家的專利,不應當由某個或某幾個國家的理論家壟斷其闡釋權,更不應該只把某個或某幾個國家占統治地位的價值觀當作普世價值強制推行;其二,普世價值只能通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利益集團、不同信仰人群的不同理解和選擇表達出來,它在人們行動中的實際表現是歷史的、具體的、多種多樣的,歷史上從來就沒有一個關于普世價值的絕對的永恒的現成尺度放在那里,供人們使用。
因此,我們最需要做的是在科學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新的實踐中發現新的命題,做出新的論斷,建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文藝評論的中國標準,依靠其自身的理論魅力發揮應有的作用。
仲呈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靈魂,也是文藝評論的靈魂,文藝評論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中國標準。文藝,尤其是影視文藝、網絡文藝等覆蓋面廣、影響力大、滲透性強的大眾文藝,在化人養心、凝聚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有獨特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主張文藝評論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美學觀,自覺地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既繼承優秀文化傳統,又學習借鑒世界文明中適合中國國情的優秀成果,并且交融、整合、創新,立足本國、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優秀文化藝術傳揚開去,形成有利于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語境與藝術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主張遵循傳統經典所蘊含的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以及代代相傳、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倫理道德、人文情懷、價值取向,加以豐富、深化、發展,使之既富民族精神,又富時代精神;反對鸚鵡學舌、盲目西化,反對生搬硬套一些不合國情不合實際的理念來對傳統經典中有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和價值取向進行解構、顛覆。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靈。對生活的審美判斷,其終極往往是道德評判。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引領人們在日常社會生活中感知、領悟、實踐它。托爾斯泰有句名言,歸根到底文藝是傳達情感的。情感離不開道德評判,一部優秀的作品往往對一個人的道德信仰、人文情懷產生長久的影響,對一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
邵大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當代文藝評論如何立足于中華文化根基,這是個大課題。我國古典文藝理論對藝術創作與批評中的諸多規律性和原理性的問題,都有十分深入的研究,如文藝與社會的關系,文藝創作中情和理、形和神、虛和實、言和意、體和性的辯證關系等。這些理論,應該說是我們當今文藝理論的基礎。
中國傳統學術與西方相比有明顯的不同,那就是中國注重各門學科的融合和綜合研究,西方著力于分途、分類、分科研究。前者的特點是把握整體,各學科相通、相融,后者各學科之間界限清晰、分明。我國現代各門類的文藝理論和批評,從五四以來,強調學科建設的科學性,在許多方面接受了西方的傳統,包括批評的標準、評論的術語等,與傳統文化這一根基的隔閡與距離是顯而易見的。如何接續傳統,使我們的文藝評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一個亟須破解的課題。我們從事文藝評論工作的人,要注意中國傳統學術和文藝的特點,多學習、多研究,盡可能打通各門藝術之間的隔閡,努力全面提高自身修養,并引導藝術實踐家更清晰地認識本門藝術與其他傳統藝術門類的相互關系,從而更自覺、有效地繼承與創新。
引導功能與歷史責任
文藝評論家需不斷培育憂患意識,敢于針砭時弊,通過發揮批判功能和戰斗精神,強化和優化文藝評論的正能量和影響力
文藝批評家應該是一個時代重要的知識分子、思想者、學問家,支撐文藝批評家斷文識藝的是他獨具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
近年來社會風尚人心思正、人氣扶正,正是文藝評論要大力培育的社會正能量,也說明包括文藝評論在內的文化引導作用得到了發揮
陸貴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恩格斯把美學的歷史的觀點作為文藝批評的最高的標準。文藝批評實際上是運動著的美學,是通過文藝批評實踐活動體現文藝觀念。這種文藝觀念昭示了文藝的社會歷史本質和審美本質。但社會歷史不是空的,社會歷史是人的社會歷史,因此,可以從史學觀點中理所當然地引申出人學觀點。文藝的本質應當理解為社會歷史本質、人學本質和審美本質的有機統一。運用史學觀點、人學觀點和美學觀點,弘揚文藝的歷史精神、人文精神和美學精神,追求文藝的時代精神、人文關懷和審美品位的高度融合是文藝評論應當遵循的重要原則。
朝著實現高度現代化的理想目標,文藝評論應當肩負起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文藝界在擺脫了政治掛帥后,經濟掛帥或金錢掛帥的傾向開始抬頭,正在滋生、蔓延并愈演愈烈的拜金主義,造成信仰缺失、價值迷亂、道德滑坡,不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藝評論家應當培育自己的憂患意識,加強批判功能,力主公平和正義,敢于針砭時弊,揭露和抨擊歷史發展進程中出現的負面現象,滌蕩籠罩在人們頭上的精神霧霾,營造純凈清澄的公共空間,通過發揮文藝的批判功能和戰斗精神,強化和優化文藝評論的正能量和影響力,提高廣大群眾對文藝評論的關注、期待和信任。唯其如此,才能推動社會文化的健康發展,構建社會文明的良性生態。
向云駒(中國藝術報社社長):只有洞察社會也深諳文藝,文藝評論家才能入乎文藝作品之內又出乎文藝作品之外,對文藝作品、文藝現象、文藝規律、文藝趨勢作出符合歷史要求和時代進步的判斷,發出影響文藝創作、促進社會發展的呼聲,真正成為推動文藝進步和時代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文藝評論家應該是一個時代重要的知識分子、思想者、學問家。支撐文藝評論家斷文識藝的是他獨具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是當代文藝評論家所肩負并且應該履行的最重要的社會責任。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北宋哲學家程顥所言,是中國知識分子為人為文的精神傳統。對于當代文藝評論家來說,也應努力踐行這一知識品格,對歷史與時代的命題進行積極的思考。有大胸懷方有大境界,有大定力乃有大判斷。文藝評論家要表達社會良心、堅守社會良知,就要心通天地、思入風云。身處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深刻準確地把握時代脈搏,評論家責無旁貸。
于平(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長):習近平同志指出:堅守我們的價值體系,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必須發揮文化的作用。文化作用的發揮,又離不開文藝評論作用的發揮。
文藝評論應鼓勵和引導文藝創作去表現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表現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滿足群眾需求同提升國民素質結合起來。發揮文藝評論的引導作用,要著眼于提高國家軟實力,以評論來增強文化的凝聚力、創造力、公信力和感召力。這就要求我們的文藝評論關注社會風氣建設,傳揚當代中國主流價值觀念,特別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價值體認和價值追求,展示我們的傳統底蘊和當代活力。近年來,社會風尚人心思正、人氣扶正,正是文藝評論要高度首肯、大力培育的社會正能量,也說明包括文藝評論在內的文化引導作用得到了較好的發揮。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說是重中之重。文藝評論一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精神財富來化人育人;二要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三要推動各類文化形式去生動、具體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內化為大眾的精神操守,外化為大眾的行為遵循;四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日常生活,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