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聽寫”能否“復興漢字”
近年來,《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等漢字聽寫類節目火熱電視熒屏。這些節目以其文化內核,再加上娛樂包裝,給人們耳目一新的感覺。然而,隨著節目的持續,爭議之聲也四起。
電視節目能否承擔起復興漢字的重任?漢字失寫是否意味著漢字危機的到來?怎樣客觀認識漢字的變化和發展?這些都是我們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媒體并不能根本解決提筆忘字
當下,人們對漢字失寫癥的擔憂越來越多。很多人認為,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人們快速進入鍵盤時代,書寫漢字的機會越來越少。
認為漢字書寫上出現的問題是信息技術運用所導致的,這是不全面的,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技術的發展,不但影響了漢字的書寫,還影 響了印歐語系等表音體系文字的書寫。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張巨齡表示。他解釋,漢字失寫癥并不是信息技術發展的罪過。漢字是表意體系文字,當人們習 慣在鍵盤上使用拼音來拼寫它時,對于它形體的記憶慢慢就淡化了,而這種淡化,是由于漢字的固有特點造成的。它比表音體系的文字失寫現象相對要明顯,這更加 引起國人的關注。事實上,表音體系的文字,也同樣存在失寫問題,只是我們對此知之或感之不那么強烈。
文字的發展,絕對敵不過信息技術科學的發展。張巨齡認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文字書寫功能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必然要出現的。我們能夠做的, 也只是盡量減少信息技術對文字書寫功能的不利影響的程度,而絕對不可能徹底消除這種影響,更不能因此放棄和阻止信息技術的使用。信息技術會不斷發展,正如 文字在發展一樣。然而,人類社會的發展,最終依靠的是科學技術,文字的發展、進化必須適應新技術的發展,如果不適應,文字必然遭到淘汰。
因此張巨齡強調,文字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必須同向而行。漢字和表音體系文字不同,表音體系很快適應了信息技術,所以得到了優先發展的機 會,而漢字及時跟進,也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所以信息技術沒有罪過。但是,如果漢字不發展,計算機里就不會出現漢字,那么漢字就失去了使用信息技術的優 勢,那些沒有適應信息技術發展的漢字,也就會被淘汰。
而正當人們苦于思考如何應對漢字失寫癥之時,漢字聽寫類節目出現了,它把提醒人們提筆忘字作為節目設立的初衷,迅速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
一個電視節目能夠引起人們普遍重視漢字的書寫,已經可以說是功德無量了。張巨齡指出,媒體對于引起人們注重漢字的書寫,確實起到一個喚起的作用,但是媒體不是研究機構,也不是專業的負責部門和機構,它并不能根本解決提筆忘字。
漢字里有文化,但不是文化的全部
我的一位老同學,一個中文系老大學生,曾是一家出版社的副總編輯,一輩子和文字打交道,起初是《漢字聽寫大會》的忠實觀眾,覺得很有意 思,現在卻不怎么看了。因為,他覺得,漢字真的太難了,有些字連他都寫不出來了,因此興致就漸漸淡下來了。對此,張巨齡深有感慨。
這些節目的設立者,言必‘去古籍里復活文字’,說是‘從古籍中找回我們民族的精華’。我想,這樣的說法有些過于攀高,或者說是,把媒體的 作用看得太高了。對于所謂漢字節目就是要復興死字,在其中尋找民族性和文化性的論調,張巨齡有自己的看法。漢字當然有文化,但是漢字 不是我們文化的全部,漢字既有文化內涵的特殊性,又有工具功能的共同性,文化是其特性,工具性、符號性是共性。既然是工具,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那就越省 時、越省力、越簡單越好。
然而,僅僅為了省時省力,就隨意簡化,完全改變了漢字的形體,那就碰觸了漢字的文化內涵,就要出問題。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漢字類節目宣 揚‘要挖掘民族精華,重視漢字文化’,是有可取之處的。但是,張巨齡認為,還應該對漢字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如果按照現在的思路繼續下去,說是‘焐熱’ 死去的字,以‘挖掘民族精華’和‘復興’古籍里的‘漢字’,回歸古漢字,進而認為漢字的形體一點都動不得,甚至使人無意中碰撞了與整理和簡化漢字相關的語 文政策、法規,那就需要警惕了。我甚至在想,對于那些評委專家而言,這些字是他們事前‘尋摘古語’或是在《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里找出來的,是為了 ‘憋’他人準備的。如果請‘專家’也到成人組挨‘憋’,怕是也免不了有‘零’成績的。這樣,就失去了作為節目喚起人們重視漢字書寫的作用。
采訪中,張巨齡反問記者:節目發展到使應賽者都面面相覷,發展到使人感到漢字的艱難已超出了他們平常想象的程度了,那人們還有興趣,甚至 有信心去學嗎?在他看來,這樣的狀態,實際上已經走向喚起人民注重漢字書寫這一初衷的反面。如此發展下去,怕是不但外國人不敢學習漢字,恐怕中國人自 己也會對祖國文字的學習產生畏難心理。
漢字沒有死亡,不存在起死回生的問題
時下,一些漢字聽寫類節目為了推廣節目中出現的冷僻字,甚至發起了所謂的全民焐熱冰封漢字行動,每周精選推出一個冰封詞匯,通過電 視、報紙和網絡廣泛傳播。有網友批評,這樣的宣傳只會讓節目走進死胡同。然而,節目的主辦方卻似乎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淘汰了我們優美詞語的也許是一個錯 誤的時代。一輩子也見不到的字詞也許是一輩子的遺憾。多次表示他們的理想就是要復興漢字,要從古籍古字里找尋民族文化精華。
我覺得這些解釋有些牽強,‘從古籍里復活文字’的作用,是媒體擔當不起的。因為,它太宏偉和龐大了。如果一個文字真的死了,就沒有辦法復 活,即使媒體強行復活了它,人們也不可能使用它。張巨齡表示。同時,這種所謂復興漢字的提法,是不準確的和不科學的,因為作為一個整體,漢字沒有死 亡,不存在起死回生的問題,我們每天還在使用,漢字的書寫,只是出現了一些發展中的問題,遠遠沒有到形成危機的程度。
相反的,他強調,對于漢字而言,目前的任務不是所謂的復興,而是仍然要強調規范,強調不濫造胡寫,強調使之不斷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宣傳重視漢字的書寫,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進行,才能健康、有效,才能獲得人們心悅誠服、發自肺腑的歡迎。
漢字之多,浩如煙海,有6萬,甚至8萬多個。這當中,除了音、義確切的,也還有不少讀不出音,甚至是音、義均未詳的。你說它是死了還是冬 眠了呢?想要強行把它‘復興’‘焐熱’,是‘興’也不會‘復’,‘焐’也不會‘熱’的。那這所謂‘從漢字里找出民族文化精髓’,又怎么做得到呢?
為此,張巨齡建議,漢字聽寫節目應該圍繞著不久前公布的8105個《通用規范漢字》,或在其基礎上稍擴大一些的范圍來進行,以便賽有所用、賽而可用,讓人們喜聞樂見。
珍重漢字,需要官方、媒體、民間組織和學界等的合力
針對當前應該怎樣解決漢字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張巨齡認為,漢字最終引起人們的重視,不是媒體倡導就能奏效的事情,媒體只能起到意識喚起的作用,喚起的對象不只是普通大眾,還應該包括相關專家、學者和全體語文實際工作者,也包括有關負責機構及其責任者。
就我國的特點來講,漢字書寫和運用,要真正引起重視,需要有一個自上而下的架構和動作。比如,建國初期,曾掀起過全民學習語文的熱潮,媒 體確實起到了喚起與推動的作用。他介紹說,1951年6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為祖國語言文字的純潔健康而斗爭》的社論,同時,該報開始連載呂 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的《語法修辭講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全民學語文的運動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
只有一個系統的、自上而下的架構和動作,才能真正使得對漢語、漢字珍重的意識,在人們心中挺直地樹立起來,使之成為個人學習和工作中的一 種自覺意識和行動。在他看來,媒體在喚起人們相關意識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小覷,應該予以充分肯定。此外,還需要與語言文字有關的官方機構、民間組織和學界 真正重視并行動起來。(原文載于光明網,有刪節)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