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要學會“舍得”
在第21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與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簽署了理解中國叢書英文版權輸出協議。讓很多人沒想到的是,這套理解中國叢書并非介紹中國文化的普及讀本,而是旨在闡釋中國道路、中國理論和中國制度的基本內涵,匯集了社會學家李培林的《中國社會巨變和治理》、經濟學家蔡昉的《破解中國經濟發展之謎》等一批國內知名學者的學術專著。
曾有西方學者講,太極拳、京劇、書法雖然迷人,但并不能吸引大多數西方人,特別是年輕人,他們更感興趣的是今天的中國,中國的電影、音樂、經濟發展,簡言之,是當代中國文化。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工作組資深專家靜瑞彬認為,國際社會更趨向于了解當代中國,因此研究當代中國的學術成果應成為對外傳播的重點。
靜瑞彬說,中國發展對世界的意義等問題,受到當今世界的關注。近些年來,為了傳播中國的發展經驗,中國的出版機構在搭建對外傳播渠道方面雖然做了很多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今后應加強與境外出版機構、傳播渠道的合作,拓展學術出版走出去的渠道,把中國優秀的學術成果有效推廣出去。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孫有中看來,推動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除了傳播渠道的拓展,還需要中國的學者對西方學術話語體系的熟悉。如果對西方學術話語體系、學術背景、學術傳統沒有深切的理解,學術對話是很難展開的。即便把我們的學術話語翻譯過去,對方也不一定能聽懂,還可能加深誤解。孫有中認為,中國學者只有主動了解西方的學術話語體系,在創建自己的學術理論時才能容易為對方所接受,才能真正產生世界級的學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房寧對此感觸頗深:人們往往是通過已知的東西來理解一個新的、未知的東西。國外有國外的概念、思維方式、話語體系。我們在對外傳播的時候,應該有一個胸懷就是放棄掉一些東西,要‘舍得’,有‘舍’才有‘得’。我們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讓外國的朋友們全面了解我們,有部分的,或者說是一些核心的概念、理論讓外國人了解就夠了。這就是一個次優的方案,次優的方案也是可取的。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