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談“文字里的中國人”:首先想到的還是孔乙己

著名作家莫言
新當選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的著名作家莫言,27日在一次文學論壇中表示,提到中國文學里的中國人,大家首先想到的還是魯迅作品里的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等形象。
27日下午,著名作家莫言、李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陸建德和翻譯家李莎,共同出席在清華大學舉行的中國影響2011論壇文學專場。這場論壇的主持人是邱曉雨,她編著的《用文字吶喊》一書最近由時代華語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推出。該書采用人物訪談的形式,記錄了阿來、莫言、張賢亮、賈平凹、韓少功、遲子建、張抗抗、陳忠實、二月河、李洱、白先勇等一批中國作家的人生故事和所思所想。
莫言:除魯迅外,中國文學還有哪些典型人物形象
莫言的開場白,延續(xù)了他一貫的幽默。他笑稱自己剛從孔乙己吃過飯,第一道菜上的就是茴香豆。由此他想到文學形象已經演變成商業(yè)品牌,他同時也希望同代作家的作品里面,將來有類似孔乙己這樣的典型人物形象,有類似茴香豆這樣的細節(jié),能夠被后代們在口里面?zhèn)鱽韨魅ァ?br>
作家李洱則表示,茴香豆應該是魯迅創(chuàng)造的,在他之前好像沒有出現(xiàn)過這樣一種小吃。
在隨后的發(fā)言中,莫言表示,文字里的中國人,這個題目非常寬泛。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里到底出現(xiàn)了多少中國人的形象?真是一個難以統(tǒng)計的數(shù)字。但盡管已經有無數(shù)的人物形象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里面,但是大家記住的還是那些特別典型的人物形象。
講到中國文學里的中國人,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魯迅作品里的孔乙己、祥林嫂、阿Q。當然魯迅在中國有特殊的地位。他的作品幾十年來一直被編入我們小學、中學、大學的語文教材。即便是一個不熱愛文學的人,也要上課,上課的話必須學魯迅的文章,自然就記住了他作品里的形象。當然這幾個人物形象塑造得也非常成功。莫言說。
莫言表示,由此可見一個作家寫小說,確實應該把塑造典型人物當做自己最重要的任務。或者反過來說,一部小說寫的是否成功,應該看他在這部作品里是否寫出讓人過目難忘的、在過去作品沒有出過的人物形象。
怎么樣塑造中國人的形象?中國文學里面除了魯迅作品以外,還出現(xiàn)了哪些可以稱為典型的人物形象?莫言認為,現(xiàn)當代文學確實也出了一些人物。像趙樹理那批作家都有非常深厚的生活積累,也有很高的文化素養(yǎng),也掌握了非常嫻熟的文學技巧。但是他們的寫作由于受到了時代的限制,應該是沒有完全發(fā)揮出來他們應該發(fā)揮的水平。
在莫言看來,即便有時代的限制,趙樹理那批作家還是給自己同齡的讀者們留下了一些人物形象,但是這些人物能否進入世界文學典型人物之林,這確實要畫一個大大的問號。
莫言以《紅巖》里的甫志高和《紅日》里的張靈甫等人物形象舉例說,過去中國文學作品里出現(xiàn)的讓大家記住的人物形象往往不是正面人物形象。正面的人物形象往往都帶有高大全的色彩。恰好很多反面人物形象寫得很成功,很多中間人物寫得反而是有血有肉、活靈活現(xiàn)的。
我想這也是中國當代文學在改革開放之前所受到的一個最大的禁錮就是不能把人當人來寫,尤其是正面人物,只能寫他的好的一面。反過來,反面人物也不能當人來寫,只能寫他極壞的一面。所以留下比較好的反而是中間人物。
翻譯家李莎:國家文化品牌,往往取決于他人的文化定型
李莎曾將莫言的《檀香刑》、《生死疲勞》等中國當代作品翻譯給西方讀者。她在發(fā)言中就塑造國家文化品牌和文化定型的利用進行了闡釋。
李莎認為,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文化品牌的塑造,主要取決于他們在國外的形象和在別人腦海里的一些文化定型。雖然這個定型也許并不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的客觀現(xiàn)實面貌。比如說看到意大利人就認為他愛吃披薩、愛足球這種。所以文化定型在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文化品牌塑造的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在李莎看來,一個人對其他文化的定型是一種比較愚昧的、比較籠統(tǒng)的扣帽子的方法。但是事實上人們可以學會怎么利用文化定型。比如影星劉玉玲就是典型的、有利的創(chuàng)造中華女性形象的制作者。
李莎還透露,自己正在翻譯莫言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蛙》。她認為,莫言的作品對人們關于中國的文化定型提出很多的挑戰(zhàn),可以讓人們重新思考,重新塑造一種腦海里中國的形象。
陸建德:關鍵看我們如何創(chuàng)作中國人
陸建德曾長期研究英美文學,他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作家,或者是中國新文學運動以來的作家,其實跟外國的文學關聯(lián)特別緊密。外國文學給中國新文學很多的推進。從新文學運動以來,中國最優(yōu)秀的一些人物開始進入了文學的創(chuàng)作,尤其是小說的創(chuàng)作,而傳統(tǒng)中國一般文人是寫詩或者寫文章的。
陸建德還說,現(xiàn)在的小說所呈現(xiàn)的人性多樣性的途徑要比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豐富,當代文學的聲音開始變得不確定了,開始有自我懷疑了,有自我審視了。我們開始引進不同視角,從不同的方面來講同一個故事,然后留下了巨大的空間。這個巨大的空間要我們自己,要讀者去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去參與,而且這個參與是一個價值的建構。
在陸建德看來,外國人怎么看中國人并不是很重要,關鍵要看我們現(xiàn)在自己怎么創(chuàng)作自己。中國人的形象是在不斷變化的,千萬不要覺得文字寫下來的就是固定的。文字寫下來的東西還需要不斷去進行重新的闡釋,重新的發(fā)現(xiàn)。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