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何看待傳統文化
因為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等知名學者、作家曾先后設壇開講,第24屆書博會孔學堂分會場自然吸引了眾多讀者的關注。2日,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學典走進孔學堂,暢談本屆書博會年度主題讀書人物、哲學家龐樸對傳統文化復興的貢獻。
中國傳統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嗎?中國傳統文化只屬于農耕文明,無法適應工業文明嗎?傳統文化是不是中國現代化的絆腳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國人。王學典認為,龐樸的學術成就雖然體現在文獻學、簡帛學、哲學史等多個領域,但他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評價,特別值得予以重視。
龐樸1978年就在《歷史研究》雜志上發表了重新認識‘傳統’和‘孔子’的《孔子思想再評價》一文,這篇文章在‘文革’后對孔子思想首次作了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肯定,是三十年來中國大陸正面評價和肯定孔子價值的第一聲。王學典說,此后不久,龐樸又在新創刊的《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中庸平議》,對在評法批儒期間備受責難的中庸之道,給予全面的平反昭雪。在王學典看來,龐樸高度肯定中庸之道,實際上就是高度肯定儒家和儒家學說,這是對‘評法批儒’的顛倒,也是對‘儒學’態度上的一次思想解放。
在20世紀80年代,龐樸曾大聲疾呼,‘文化’不但有‘時代屬性’,更有‘民族屬性’;‘民族屬性’意味著,超時間、超空間的‘文化’是不存在的;‘文化’不是只有一種‘模式’,而是有許許多多的‘模式’,而且,每一種‘模式’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每一種‘文化’都首先是某一地域的‘文化’,因此,‘文化’的首要屬性是‘民族性’;中國的現代化絕不是西方化,也絕不能西方化。王學典認為,龐樸對文化的民族屬性的發現,為傳統和傳統文化的存在與持續開辟了最廣闊的前景,是中國思想文化發展歷程上一個重要的貢獻。
雖然在曾經的眾聲喧嘩之中,龐樸的呼聲一度被湮沒,但龐樸與其文化選擇在今天凸顯出特別的意義。前來聆聽講座的陜西省佳縣燕翼書院院長韓海燕對此感觸頗深,他也是本屆書博會評選出的十大讀書人物之一。2001年,當時已年過花甲的韓海燕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感到十分憂慮,毅然開辦了燕翼書院,利用節假日為兒童義務導讀國學經典。他認為,在當今社會應該從自己做起、從身邊人做起,營造一個人人尊重經典、弘揚傳統的讀書風尚。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被重估的今天,龐樸當年的呼吁正在成為社會的共識。王學典說,這是龐樸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