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藝術表演人才又面臨斷層
有關專家在近日舉行的第七屆中國國際青年藝術周高峰論壇上指出
民族藝術表演人才又面臨斷層
我們曾經經歷過一個表演藝術的斷層,那是因為文革造成了人才斷層,于是改革開放以后,國家下大力氣重新培養一大批新的表演藝術人才,這批人現在就活躍在舞臺上,他們基本都是上世紀80年代培養出來的。可是今天我們又面臨一個斷層,這個斷層的原因比原來更復雜,解決起來更困難。在7月29日舉行的以傳承與飛躍青年文化藝術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國際青年藝術周高峰論壇上,中國戲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傅謹直言當前民族藝術表演人才培養的困境,引起與會者共鳴。在他看來,除了院團的體制、市場的萎縮等顯性原因外,整個社會的價值錯位和來自業界的理論誤導等方面的因素,對造成目前這一困境有著重要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價值錯位:整個社會對民族藝術的認知有嚴重的錯誤
每年招生的時候,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國傳媒大學都有無數的考生報考。要說,我是羨慕的。傅謹說,羨慕的原因是相比之下,現在各個民族藝術表演機構都面臨生源短缺的問題,這個短缺不是一般的嚴重,是非常的嚴重。一個嚴峻的事實是,愿意來學習民族藝術的人,跟上世紀八十年代比不多,跟六十、五十,以及四十、三十年代比,真的不多。傅謹認為,一個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的孩子覺得學民族藝術沒有前途,但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對民族藝術的認知有嚴重的錯誤。
傅謹解釋說,一個世紀以來,人們經常會有這樣的觀念,就是覺得自己的民族藝術在世界上是落后的,是陳舊的、腐朽的、不適應這個時代的,在美學上是將要被淘汰的;相反,許多人覺得西方的東西比較新,比較有前途。盡管歌劇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但不覺得它土。而同樣有幾百年歷史的京劇,卻覺得它土。這種價值觀念的錯位非常深刻地影響到了整個社會。在這種觀念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我們的孩子會覺得選擇學習民族藝術,比起選擇交響樂,比起選擇歌劇、芭蕾等,看起來顯得不那么有前途。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社會上辦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但大部分是小提琴、鋼琴、油畫、西方舞蹈等,民族藝術方面的很少。傅謹認為,重西方的藝術,輕本國的藝術,這種傾向是現在的民族藝術欠缺青年人才的一個根本原因。這個大環境對我們這些從事民族藝術的人來說,壓力非常非常大。
近十年來,這一情況有所改觀。傅謹表示,現在整個社會對民族藝術越來越重視,民族藝術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慢慢轉向正面,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是這個好的趨勢要轉化為我們人才培養的趨勢,還需要一個階段。我堅信這個現象會慢慢改變。
理論誤導:沒有傳統和技術,永遠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
我們對民族藝術人才的培養,當然有很多很多的問題,但概括起來,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傳統的忽視,另一個是對技術的忽視。傅謹說。
傅謹認為,我們的藝術理論,深受西方浪漫思潮的影響,比較多去強調人的創造性、想象力、靈感,等等,可是不夠重視對傳統的繼承,也不夠重視技術的訓練。我們甚至對技術訓練有很多奇怪的說法,說你技術練得再好,也只不過是匠人。那么請問,你連匠人都做不到,怎么當藝術家?所有藝術家都是在匠人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然而,我們這個時代就是鼓勵大家去耍小聰明的時代,我們覺得點子決定一切。你可以有很多很多點子,但是真正困難的是你把點子變成實際的東西,而你把點子變成實際的東西是要具有實際的能力的,這時候一定需要專業的技巧。
一些青年表演藝術人才,正是在錯誤的理論導向下,忽視了艱苦的技術訓練,忽視了對傳統的營養的吸取,變成了沒有后發力的人,他的路就注定走不長。傅謹表示,這些人只能靠偶然的小聰明,像禮花一樣,嘣地一下,短暫絢爛后就消失。我們的藝術理論能給他們提供什么指導和支撐,能不能告訴他們去重視傳統,能不能告訴他們去艱苦訓練?因為沒有傳統、沒有技術,他永遠不可能成為這一行里真正的藝術家。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