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優秀民族文化賡續薪火
文傳百代,紙壽千年。
人類歷史上很多智慧經驗、文明創造,最后都是依賴出版這種形式得以保存??诙鄠饕彩且环N傳承,只是易于流失,比不上竹帛紙墨更見得持久與穩妥。廣泛意義上的出版,實際上承擔了賡續人類文明薪火的重要職能。
今年6月至7月,由文化部主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國家圖書館聯合承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出版成果展在國家圖書館舉行。這場展覽既是以出版物的形態,對我國十余年來非遺保護工作所獲進展的集中展示,也是通過展覽的形式,向社會公眾傳播非遺保護理念的一次具體實踐。
碩果累累的出版展覽
出版是非遺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通過文字、數字化等形式,將非遺保護中有價值的資料與信息,尤其是瀕臨消亡的非遺項目等口頭的、無形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轉化為有形的物質加以保存與傳承。據全國圖書館聯合編目中心初步統計,2001年以來,我國已出版非遺研究專著15800余種,學位論文4600余篇,電子資源7000余種,其他文獻2000余種,學術期刊發表相關論文21500余篇,報紙刊載相關文章9700余篇。這些數據充分反映了隨著我國非遺保護事業的蓬勃發展,非遺保護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廣大學者與非遺保護工作者對非遺資源的收集、整理、研究已經漸成規模,相關成果開始大量涌現。
這次展覽選擇了圖書1800余種、3000余冊,播放非遺保護紀錄片100余部,現場展線超過300米,展覽總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其中亮點頗多,比如分類出版成果展,展出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等非遺十大種類的出版成果。以民間文學為例,展覽以圖片、表格、數據統計、實物展示等多種形式,讓觀眾看到我國在民間文學類別中,已取得的眾多出版成就,如整理出版了《中國民間故事集成》《耿村一千零一夜》《中國牛郎織女傳說》以及苗族英雄史詩《亞魯王》等。在眾多民間文學故事中,史詩《格薩爾》與《瑪納斯》還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各省市非遺保護出版成果擷英則是從33個省市區送展的1600余種出版物中選取最具標志性意義的出版物進行展覽,并按地區分類集中展示。如湖南省展出了《苗醫藥史話》《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以及音像制品《沅陵民歌》等;澳門特別行政區展出了《澳門傳統中式建筑》《木雕澳門神像雕刻》《澳門魚行醉龍節》等圖書。
在國圖佑文廳還設立了一個音像出版物展覽區,展出《全國古琴藝術保護成果雅集品賞會》《巴渝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的聲音》等與非遺保護相關的音像出版物150余種,并設置了觀映區,為觀眾播放《中國記憶》等一大批非遺紀錄片。
捷報頻傳的非遺保護
中國是非遺大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專門概念提出來,雖然是近些年的事,但我們對非遺這筆融入民族血脈的文化遺產的摯愛與責任,卻是從古到今不曾間斷。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是一件標志性的大事,這是我國第一個入選該名錄的非遺項目,由此推動了國內非遺保護工作步入一個新里程。
從2001年至今,十余年間,我國非遺保護工作捷報頻傳。比如,昆曲、古琴藝術、新疆木卡姆、蒙古族長調民歌、傳統蠶桑絲織技藝、中國書法、中國篆刻、中國剪紙、中醫針灸、京劇、皮影戲、珠算等多個項目紛紛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國務院先后批準公布了三批共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四批共1986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我國專門設立了文化遺產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數十萬人參與其中、歷時30年、被譽為中華民族文化長城的《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終于大功告成;中國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羌族農歷新年等多個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歷時近5年的大規模非遺全國普查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據初步統計,參與這次普查的工作人員有50萬人次,走訪民間藝人115萬人次,拍攝圖片477萬張,收集珍貴實物和資料29萬多件,普查非遺資源總量近87萬項,搶救保護了一批珍貴、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普查工作讓人們對全國范圍內非遺家底有了一個全面、準確的了解與認識。普查工作結束后,各地文化部門迅速建立了非遺資源檔案,對普查成果開始整理、研究、出版與利用,將普查成果資源數字化,建立了一系列的非遺數據庫。
在提升全民非遺保護意識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文化部和各地文化部門利用文化遺產日和民族傳統節日,組織舉辦了如中國非遺傳統技藝大展、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珍稀劇種展演、百名工藝美術大師展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等眾多展示活動,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認識、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由文化部主辦的非遺傳承,人人參與2014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活動,也正在面向全社會征稿,旨在促進全民對非遺的關注、珍視與愛護。如今,人民群眾的非遺保護意識普遍增強,為非遺保護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夯實了基礎。
面向未來的經驗探索
盡管成績顯著,但非遺保護也面臨著不小挑戰。比較突出的問題包括:在城鎮化進程中,非遺的建設性破壞不斷蔓延;一些非遺項目后繼乏人,極有可能造成傳承斷裂;一些地方政府片面的政績觀與過度的商業開發加速了非遺的破壞與消亡;過度重視物質層面的保護而忽視了精神文化的傳承等等。這些問題之中,有的是一直就存在于非遺保護的進程中,有些則是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新問題。這些問題的表現形態盡管多種多樣,但是如果究其根源,則都與人們的思想認識有著重要聯系。它們都說明,今天我們對非遺保護的重要意義,認識依然不夠充分。因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總結既往的成功經驗,并積極思考非遺保護的未來走向,這可以說是非遺保護進行到一定階段之后,必須進修的一門功課。
多年的非遺保護工作,積累了不少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保護原則,也帶給人們關于非遺保護工作如何繼承與發展的啟示與思考。比如,整體性保護。一切文化樣式,都孕育與生存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之中,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離開文化土壤,非遺保護只能淪為空談。整體性保護正是在充分認識到文化生態的重要意義的基礎上選擇的一種保護策略,實質就是文化生態保護,如設立國家級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求維護文化生態的多樣性、保護文化生存空間的完整性與文化資源的豐富性。
比如,生產性保護。所謂生產性保護,應該是指在非遺保護工作中,在不改變非遺項目按其內在規律自然演變的前提下,對傳統手工技藝等非遺項目,盡可能幫助其在現實生活中繼續發揮功用,進行生產,依靠自身的價值獲得社會承認,從而達到持久性傳承的目的。這實際上是一種動態的保護思想,避免將其供在博物館里靜止地展覽,而是放在生之養之的自然、民間環境里,讓其吸收地氣,獲得自然生長。
比如,對那些瀕臨消亡的非遺項目,以及已經陷入生存困境的項目,從搶救第一的原則出發,果斷通過文字、數字化等形式加以搶救性保護,迅速使之轉化為有形的形式加以傳承。此次參展的眾多非遺出版物中,不少就屬于這種情況。
非遺是人們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孕育、產生與繁榮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之中。隨著時代變遷,有些非遺項目逐漸失去了曾經賴以生長的文化土壤,有的則依然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面對紛繁多樣的非遺主體,具體問題應具體分析,但是總的原則卻是大致相同的。非遺保護已經摸索出來的經驗無一不在表明,我們需要一面搶救整理,化無形資源為有形資源;一面貼近生活,以最適應的文化土壤滋養非遺項目煥發鮮活的生命力。
非遺保護的路還很長,但是可以相信,只要秉持科學、負責、認真的態度,非遺保護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好,既為中華千年文明傳薪接火,也為當代、后世的文化創新提供豐厚的準備、奠定堅實的基礎。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