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馬爾克斯,讓中國文學再出發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百年孤獨》作者馬爾克斯日前于墨西哥逝世。哥倫比亞總統曼努埃爾·桑托斯、墨西哥總統培尼亞·涅托、美國總統奧巴馬都在第一時間表達了哀悼和惋惜之情。
馬爾克斯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西班牙語作家之一,因其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百年孤獨》而享譽世界文壇。雖然它寫的是拉美,但每個中國人似乎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生活。作家李洱甚至發出直截了當的感嘆:《百年孤獨》是為中國人寫的,每一位中國作家心中,都有一個寫一部《百年孤獨》的夢想。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也與這位老人家有關:評審委員會表示,莫言將現實和幻想、歷史和社會角度結合在一起,他創作中的世界令人聯想起福克納和馬爾克斯作品的融合。其實,豈止是聯想起,分明是強烈感受到馬爾克斯的影響。
在馬爾克斯的小說里,姑娘可以被毛毯裹著飛上天,人與幽靈可以對話,甚至可以聽到螞蟻在月光下的哄鬧聲和蛀蟲啃食東西的巨響,野草生長時會發出持續而清晰的尖叫這些當然是作者借助魔幻來表現現實,但在這種魔幻式的描寫里,馬爾克斯始終遵循著變現實為幻想而不失其真的原則,何況這些奇思妙想都可以在拉美大陸的宗教文化傳統中找到可說服的依據。馬爾克斯明確說,文學的最佳模式是真實。我的所有小說沒有一行文字不是以真實為基礎的。他之所以反復強調這一點,是想告訴人們不要只看到魔幻而忽略其描寫的現實。他正是通過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才創造了一部風云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史詩般巨著。
在當下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的文學如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這無疑是面對馬爾克斯,我們愿意思考的問題。我想至少,現實和返身,這是兩個可以繼續關注的命題。曾經,中國文學在這兩個命題下,有過非常不俗的表現,作家們紛紛營造獨屬自己的情感地理。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里以他的阿拉卡塔卡小鎮為原型再造了馬貢多鎮,而中國作家莫言、賈平凹、蘇童等,也紛紛濃墨重彩地經營著他們的情感地理高密東北鄉、商洛、楓楊樹村創作出了新文學的扛鼎之作。一代作家受過世界現代文學思潮的浸淫,這種學習和借鑒將不斷持續,但歸根結底,文學的累累果實只能結在自己的民族土壤上,最后才會花開四處香飄萬里。
莫言在瑞典的諾獎頒獎大廳爆炸了一次,他讓世界關注中國文學。什么時候,中國作家的群體也能累積能量,像拉美文學爆炸那樣,形成中國文學爆炸,這才是我們期待的。目前看來這個距離還有點遙遠,但愿通過重新走近馬爾克斯,讓中國文學再出發。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