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及專家學者表示文藝創作要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這一點我們永遠不能忘記,胡錦濤同志七一重要講話中的這一論述引發文藝界關于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積極響應與熱議。藝術家及專家學者們表示,文藝創作要
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
2011年1月26日,四川綿竹體育中心,中國文聯今年兩節期間規模最大的送歡樂、下基層慰問演出正在進行。時斷時續的小雨、撲面而來的寒意沒有擋住2萬多名觀眾的熱情,他們集體舞動小國旗,仿佛又回到那人人喊四川,雄起的時刻。對于觀眾們而言,這是一次難得的藝術享受和精神陶冶,而對于藝術家們而言,這更是一次回饋人民、走近人民、向災區人民致敬與學習的朝圣演出。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這一點我們永遠不能忘記,胡錦濤同志七一重要講話中的這一論述,恰好是對所有藝術家心靈的燭照和創作的指引。
從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我們的文藝是為人民大眾的,到1949年他在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上強調你們都是人民所需要的人,你們是人民的文學家、人民的藝術家、或者是人民的文學藝術工作的組織者,到1979年鄧小平同志在第四次全國文代會上強調文藝創作必須充分表現我們人民的優秀品質,贊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中,在同各種敵人和各種困難的斗爭中,所取得的偉大勝利,到1996年江澤民同志在第六次全國文代會上強調中國社會主義文藝發展和繁榮的最深刻根源,在中國人民的歷史創造活動之中,再到2006年胡錦濤同志在第八次全國文代會上強調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文藝工作者,都要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積極反映人民心聲,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始終是黨對文藝工作的重要方針和對文藝工作者的殷切期望。90年來黨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胡錦濤同志七一重要講話中的深刻總結,也在文藝界引起熱議。大家表示,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正是文藝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所在。
■來自人民:民間有大美生活有真情
早在上世紀40年代,從西方學習芭蕾舞和現代舞歸來的新中國舞蹈事業奠基人之一戴愛蓮,面對西方中國沒有舞蹈的言論,毅然深入到彝族、瑤族、藏族等邊疆民族地區,跋涉于深山峻嶺,尋找中國舞蹈之根。隨后舉辦邊疆音樂舞蹈大會,連演19場,轟動全國,成為民族自尊與自信在文化上的重要體現。
一直以來,世界音樂界認為中國沒有多部和聲藝術,復調音樂僅存于西方。上世紀50年代,侗族大歌被我國著名音樂家鄭律成偶然發現。后來貴州侗歌合唱團赴法國演出時引起轟動,音樂界驚嘆這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
民間有大美,生活有真情。以創造美、表現真為最終目標的藝術創作,顯然離不開民間。兩位著名藝術家的實踐,正是藝術來自人民的生動而極致的體現。
藝術本來就來自人民,是人民創造的,所以藝術也應該為人民所欣賞和利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所長張炯說。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心峰進一步闡述道:藝術來自人民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生動體現。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是決定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廣大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生產力諸要素中最為重要、最為根本的因素,只有廣大人民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根本動力。因此,堅持唯物史觀的藝術觀,必然要求藝術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列寧在十月革命后,就系統地闡明了藝術屬于人民的思想,明確主張藝術要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李心峰認為,胡錦濤同志七一重要講話中,更為全面、深入地闡述了文化藝術與人民群眾的關系,繼承和發展了我黨一貫堅持的藝術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思想,具有十分深刻、豐富的思想內涵。
專家們表示,堅持藝術來自人民的觀點是文藝工作者堅持群眾路線的基礎,只有認同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認同人民是文學藝術的創造源泉、是文藝工作者的衣食父母,才能做到在情感上和創作中更加貼近人民。
■植根人民:情深系群眾創作走民間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偉大詩人屈原詩句中流露的悲憫情懷,至今令人動容。中國文人愛民憂民的傳統綿延流長,至今更升華表現為視人民為親人、視人民為師長的情感傾向與深入人民、表現人民的創作道路。
在中國現當代文藝史上,人民與現實得到了文藝家們前所未有的重視,貼近人民、貼近現實的創作手法也得到了文藝家們前所未有的推崇。僅以文學方面的部分經典為例,就有十七年時期柳青扎根農村14年創作出表現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轉變的《創業史》,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路遙深入礦區體驗生活寫出全景式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平凡的世界》,再到當前更多反映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的力作。
對此,張炯等專家認為,感情上貼近群眾,創作中走進群眾,是我們革命文藝與新中國文藝發展的一個優良傳統。許多經典篇章劇目,正是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中,從思想、內容到語言、形式得到了人民的認同與業界的認可,成為了久傳不衰的經典。
怎么寫只是個技術問題;而寫什么,為誰而寫,則是一個態度問題。它不單單是藝術上的創作,更代表了藝術家的責任良知與社會擔當。剛剛獲得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的著名作曲家戚建波對記者說道。在戚建波作曲的《常回家看看》《中國娃》《母親》《父親》《兒行千里》《咱老百姓》等歌曲中,離老百姓近一點始終是一條主線。因為在他看來,有意識地貼近老百姓,飽含真情,不炫技、不做作,能唱出百姓的心聲,老百姓才會喜歡、才會傳唱。只有這樣,你才會自覺增強社會責任感,更加明確藝術創作的方向,才能不斷督促自己以老百姓的口碑為標桿,不斷登攀新的藝術高峰。他說。
■服務人民:為人民放歌為人民呼吁
為人民而唱,則是同樣剛剛獲得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的著名晉劇演員史佳華永遠不變的信念。她說,戲劇藝術源于民間,也發展于民間。讓藝術之花永遠扎根人民之中常開不敗,既是人民的需求,也是藝術家藝術生命長盛不衰的立身之本。山西是戲劇大省,老百姓愛聽戲,廣大農村是地方戲曲最大的市場,廣大老百姓就是地方戲曲工作者的衣食父母。送戲下鄉、還戲于民一直是我們晉劇界的優良傳統。由名角兒帶團,常年堅守基層舞臺,只要羊能上去的地方,我們的戲就能上去,我們平均每年下鄉演出1500多場,送文化到民間,種文化在民間,讓‘梅花’綻放民間。其實,史佳華的做法,更像是中國文聯送歡樂、下基層活動的微縮版。在新形勢下,這被看做是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更好地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重大舉措。
近年來,眾多美術工作者積極關注民生,不回避社會問題,有描寫農民工艱苦生活情況的,也有表現貧困地區孩子渴求上學愿望的等等,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在著名美術評論家劉曦林印象中,2009年,由中國美協、中央美院、中國美術館共同主辦的以民生·生民為主題的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邀請展,參展作品大多是表達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在業界引起廣泛關注。比如說中央美院教授畢建勛創作的《永遠和你在一起》描述了兩位相濡以沫走過一生坎坷的老人,彌留之際仍在病榻旁守候愛情,那種愛與死亡交織在一起的氣息令人震撼。而這種畫過去是少見的。一大批優秀青年畫家,他們始終帶著一種關懷的視角,以平民、平視、平和的身份、角度、心態和在場的切入方式表現了生活中的普通人和弱勢人群。非常值得肯定。劉曦林說,胡錦濤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要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這也是文藝工作者服務人民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提出了惟歌生民病的創作主張,北宋大儒張橫渠更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語成為歷代文人的遵循。這些名言,蘊含著樸素的民本思想,對后世不無借鑒意義。而在藝術家和專家學者們看來,當前,文藝工作者要做到服務人民,要堅持群眾路線,最根本的還是要回答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相信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藝術家的答案都會是:我是人民的藝術家,我的藝術創作為了人民、依靠人民。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