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出創意,這樣的文化才最強大
首屆中國藝術發展與前瞻網談會暨《2013中國藝術發展報告》首發式印象
>>我們國家現在最大的一個問題是觀影人群體單一,基本上是80后和90后群體,他們的某些觀影趣味就決定了投放市場作品的一些定位。我們期待著這個市場能夠成熟起來,我們期待著這個浮躁期能夠盡快過去。
>>當下藝術一定意義上處在藝術的雜交、時代的雜交、國內與國外的雜交的環境中,藝術創作閉門造車不可以,完全忘掉自己,一味模仿別人也是不可以的。創作仍然是藝術的第一生產力。
為什么好電影不賣座、狗血片受熱捧?從《中國好歌曲》到《中國最強音》,音樂選秀節目如何避免同質化?今天的孩子們唱的還是昨天的兒歌,兒童的音樂創作為何如此匱乏?如何挖掘和擴大中國的戲劇市場,怎樣才能把戲劇打造成人人愛看、人人可看的藝術形式?為何《來自星星的你》如此熱播?pilobolus商業舞蹈團的影子舞成功背后的深意何在?日前,由中國文聯主辦,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人民網文化頻道聯合承辦的首屆中國藝術發展與前瞻網談會暨《2013中國藝術發展報告》首發式上,圍繞社會熱點,網友熱烈提問,專家積極回應并透視了當下文藝發展中的諸多問題。
我不贊成說這是一個爛片的年代
2013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突破了200億,達到217億,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同時,國產電影從2012年占比例48%,到2013年占到了58%。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康健民剛剛總結了2013年中國電影的驕人成績,不久便有網友問及,為何當下電影市場會出現好電影不賣座這種怪象?
面對這個實為很多業內專家和觀眾都在追究的尖銳問題,康健民指出,應該看到一個事實,就是從2002年中國的電影產業真正地開始起步,到2013年,剛剛十年時間,電影體量從2002年的不足8億票房,到2013年達到了217億。這是一個放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正如大家感覺到的,是一個浮躁期,可能真是逾越不過的。
其實我們國家現在最大的一個問題是觀影人群體單一,基本上是‘80后’和‘90后’群體,他們的某些觀影趣味就決定了投放市場作品的一些定位。我們期待著這個市場能夠成熟起來,我們期待著這個浮躁期能夠盡快過去。我們希望更多具有類型元素的好影片能進入市場。我不贊成說這是一個爛片的年代,其實有很多影片是無法進入市場的??到∶裾f。
康健民介紹,通過中國電影金雞獎的評選,可以看到有很多中小成本的影片,他們無法進入市場,或者是進入市場以后受到冷遇,而這些恰恰很多是藝術品質很高的影片。只有從觀眾到影院到院線再到制作方等這一切能夠成為一個良性循環的循環體以后,中國的電影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我想,大家給點時間,給中國電影,給中國的電影人。我們不是剛剛過去十年嘛,我們十年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好成績,再過五年或者十年看看??到∶裾f。
一千多年前我們的皮影藝術就已經很成熟了,為什么卻沒想到創作影子舞蹈
其實大家想想,影子舞蹈,是不是和我們的皮影戲很像?我曾做過研究,在宋代的勾欄瓦舍里就已經有非常有名的皮影戲藝人了,那就是說在宋代的時候我國的皮影藝術已經非常成熟?,F在考證它的歷史可能要再往前推很久。一千多年前我們中國的皮影藝術就已經很成熟了。我小時候就常常看著媽媽在炕上借爐火在墻上做老狼手影,嚇唬我說,再不聽話狼就來了。我們小的時候,誰沒見過皮影?但是又有哪個舞蹈家會想到用這樣一種方式做成在全世界都可能流行的舞蹈藝術?這里涉及的問題就是文化創新。我認為這一點實在令我們汗顏。我們的文化創新能力實在是弱。針對網友對pilobolus舞蹈團影子舞成功原因的疑問,中國舞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馮雙白如是回答。
以舞蹈為例,馮雙白指出,教育上對創造力培養的缺失是造成創造力匱乏的重要原因。我們的舞者有非常好的身體,拿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舞團都頂呱呱,他們的跳、轉、翻技巧皆無問題,但創造力、文化創新力大大不夠,這里有諸多原因,其中教育在這個領域的缺失,我認為是值得反思的。我們舞蹈藝術要想真正走得更好,應該更放長遠,加強頂層設計。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文藝理論家王一川則指出,當下藝術創作中,本土的東西要加緊它的現代化,外來的東西要加緊本土化、民族化,要形成中國古代和中國現當代、中國藝術和外國藝術之間的交融。比如網友提到的《來自星星的你》,它的成功,在于很聰明地利用了東方文化或者說跟中國文化貼近的韓國文化傳統的優勢,把它同現代的科幻手段、神奇的想象結合起來,不僅征服了韓國觀眾,也征服了中國觀眾,它在這方面走的路其實就是巧妙地把傳統的東西當代化、現代化。這樣踩出了它的一條路。
與之相關的便是被網友提問最多的當下選秀類節目同質化問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沛東指出,當下藝術一定意義上處在藝術的雜交、時代的雜交、國內與國外的雜交的環境中,藝術創作閉門造車不可以,完全忘掉自己,一味模仿別人也是不可以的。但是不能忘了,創作仍然是藝術的第一生產力?,F在所謂的這些選秀節目,其實很多在炒概念,甚至還有一些壓箱底很多年前的作品拿出來,還有網友反映抄襲的現象等,這都是一些利益的驅使,如何利用好這些新媒體,煥發我們自身的創造力、創新力,我們能不能有自己的好聲音、好歌曲、好歌手這樣的創新欄目,而不是買國外的模板,哪一天中國這個泱泱大國輸出一些自己的創意,我想這種文化發展才是最強大的,這才是我們立身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根本。
現在的兒童音樂創作群體是沒有力量的
今天的孩子依然唱著昨天的歌,面對網友指出的這種尷尬,徐沛東表示兒童音樂創作匱乏是多年來非常困擾我們的問題。兒童歌曲的創作群體在逐漸衰落,年齡逐漸偏大,兒童歌曲傳播的渠道也在不斷地轉變。隨著傳媒多元化、信息碎片化、受眾全球化等變化,兒童受眾也產生了變化。因此我們的兒童歌曲變得非常無力。這種現象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也是同樣如此。
現在的音樂創作和利益有直接關系。我們當下的兒童音樂創作,創作群體是沒有力量的,甚至倒貼力量。兒童歌曲的演唱窗口也非常小,我們曾經試圖做一些嘗試,和央視組織了幾次兒童歌曲創作大賽,兒童歌曲表演大賽,賽過之后發現,很多孩子是為了要擠進這個窗口,是為了成名,是為自身的一些利益進行傳播。歌曲唱過之后,很難有留下來讓孩子們在童年有美好記憶。徐沛東表示,如何使兒童在成長中有很好的音樂作品撫慰他們,需要深入地思考。
徐沛東指出,在創作思想上,現在強調社會價值觀的塑造,而在兒童歌曲創作上,很多年前形成了一些概念,比如對孩子的教育過于說教式、理念化,現在的孩子和前幾代人接受的東西完全不一樣,如何根據他們的需求來創作,這方面缺乏研究。而且,很多不錯的兒童歌曲的創作者因為利益等原因逐漸也在遠離這個行當,這些都困擾著兒童歌曲的創作。
而且,兒童歌曲除了創作,更重要的是立體地全面推廣,讓孩子們會唱,大家能喜歡。我們有一本兒童音樂雜志,每年訂數在逐漸下降,這就是現狀。我就想通過這個平臺呼吁音樂創作者,多關心一下兒童,不僅僅關心你自己的孩子,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徐沛東說。
當代戲劇繁榮發展需要戲曲的現代化和話劇的民族化
我們希望年輕人喜歡看話劇,當然我也更希望他們去看戲曲,什么原因呢?上海戲劇學院一位曾在美國加州教了十年戲劇、學貫中西的戲劇家,在一篇文章中曾說過一句很尖銳的話,即話劇到了中國一百年,做得還不錯,但是除了大城市,在中國的其他城市基本上就沒有市場。這話可能說得比較重,但事實是這樣,除了大都市,在我們其他的中小城市,主要還是戲曲的市場。這是很值得戲劇工作者思考的問題。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感嘆。
季國平指出,當代戲劇要繁榮和發展,從戲劇工作者的層面去講,就是戲曲的現代化和話劇的民族化。話劇有話劇的優勢,中國戲曲很多方面受到話劇的影響,得以學習和借鑒。另一方面,戲曲藝術也要保持自我的個性和本體的發展,不能簡單地受到外來的像話劇等的影響變成不是自己了。
應如何把戲劇、歌舞等藝術形式和當下的觀賞趣味相結合,贏得更多受眾,王一川指出,藝術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觀賞型或者旁觀型,如影視劇,觀眾的觀賞不會直接影響藝術家的表演;第二種是現場型,藝術家現場表演,觀眾要入場觀看,藝術家表演得越好,觀眾的掌聲越熱烈,反之亦然;第三種參與型,即藝術家的創意和表演需要觀眾的直接參與才能完成。戲劇、歌舞、音樂這些藝術,往往要依賴于現場表演,觀眾的現場觀賞、互動,相對于影視屬于小眾藝術,依賴于表演劇場空間舞臺的限制,其傳播量、傳播信息受到一些局限。因此在王一川看來,要擴大這類藝術的受眾面,除了要用當代的生活故事去打動觀眾產生共鳴,除了適當運用跨媒介交融等新的藝術手段,增強作品的感染力、觀賞價值,除了加緊現代化,加緊將外來的東西本土化、民族化,還要根據分眾原則,不同的藝術品、藝術類型,要面對不同社群的需要培育自身的觀眾群,以滿足分眾的欣賞需要。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