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文化創意者的新年暢想曲
2014年的腳步日益臨近,人們期盼新年到來的心情也與日俱增,甲午馬年承載著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與愿望。對于文化產業領域里的從業者來說,他們在新的一年里如何在創意與市場之間尋找平衡?如何準確預測市場,把握投資機遇?本期邀請幾位文化創意者,聊一聊他們的新年愿望。
臺灣著名導演賴聲川:期待劇場結構平民化
關于理想藝術殿堂不再高高在上
關于一個理想的創意園區,這幾年也有很多人找我做過規劃,我認為的創意園區不是在邊遠的地方,而在市中心,它應該涵蓋很多內容,包括服裝、家具,甚至快餐廳,它應該是把日常生活濃縮到一起的一個空間。過去,中國建了很多劇場,都是采用19世紀的建筑模式。19世紀的歌劇院是藝術的殿堂,要欣賞藝術就要走進一個樓才能進到偉大神圣的殿堂。但我認為要把整個劇場結構平民化,很多人可以走進劇場,花低價錢看一部戲,這是我的理想,未來應是這樣,這才是新時代的創意產業園區。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意義在于讓全民了解文化和創意的重要性,可以參與,這才是重點。如果文化創意產業變成奢侈品,創意園區就跟生活脫節,也就違反了它原來的意義。目前來說,大部分的文化創業產業園區的發展不太樂觀,很多園區到最后變成一群餐廳。
文化創意產業如果真正實踐下去,是要創造創意、創造文化,這兩點若沒有做到的話,最后就是做一個漂亮的空間或者開一個餐廳。文化是個名詞,但我們應把它動詞化,它是要轉化人心、轉化社會。
關于事業預測市場不如創造市場
30年來,我一直從事戲劇行業,戲劇該如何產業化,從《兩個人一直說話》、奧運會開幕式,到話劇《寶島一村》,再到拍電影很多人都問我是如何準確猜測市場的,在他們心中我是很有市場的導演。其實,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大陷阱。
我看過一篇報道,一部新電影上映時,好萊塢有史以來票房成績最好的導演卻躲到山上的一個小屋,不敢面對第一周票房的壓力,即便是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好的票房,他也不敢去面對市場。這就是一個陷阱,你一直在猜市場,想下一步話劇要做什么,猜觀眾要看什么,其實這不是聰明的做法。如果我想知道你要看什么,那還不如想我要看什么,這是比較合理的方式。就像喬布斯講的,消費者不需要事先知道要什么,iPad面市前并沒有做過任何市場調查,上市后卻很受歡迎,一直賣到今天。我的《如夢之夢》是一場8個小時的戲,有人質疑是否有人會去看,但它還是演出了,而且靠票房生存下去,這就證明我們所關懷的,就是觀眾需要的。
關于投資贏得市場的不是有商業算盤的
文化產業細化到劇場文化,作為文化投資者應該從哪些方面把劇場文化做好做強?
我認為,商業跟藝術之間的區分是不存在的,動機會決定你做的是商業還是藝術。如果動機是賺錢,就是商業,如果你不在乎票房,你做的就是藝術,這樣反而更了解我投資的是誰,投資的是好作品還是賺錢的作品。好作品能否賺錢?以今年上映的電影為例,每一部都有強烈的商業算盤,認為可以贏得市場,但10部戲中只有1部會贏,這是規律,最精明的商人也算不出哪部電影一定會賺錢。只要做就要做最好,做好了你就贏了。
遇到藝術和商業相結合的工作就是硬碰硬,只有一個方式可以緩和彼此的矛盾,投資人要更理解藝術人,藝術人更要理解投資人。如果沒有資金,電影就拍不出來,你接受最棒的贊助就是什么條件都沒有。在歐美和臺灣,一個企業贊助你,不會在舞臺上放一瓶酒或者規定演員一定要用什么品牌的道具,只在海報上放個Logo,這就是社會進步的象征,企業不一定大,但人夠大氣,欣賞你而贊助你,而不是純粹的利益交換。
建筑師事務所MAD負責人馬巖松:文化如何讓我們生活得更好
關于理想用建筑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們有權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所有的房子都是一樣的,進行大批量生產,那現在的城市可以說是用公式算出來的,建筑多高,面積多大,樓與樓的間距多少,就是沒有關于怎么生活的討論,沒有你想要的環境,你想要的平臺。比如,我想要一個院落,院落有顆樹,樹下有子孫,有家庭,有溫暖,有愛,所有這些東西,不是用公式算出來的。
文化不是必需品,不能跟消費品去比較,大眾消費品有很多是必需品,關系到生活最基本的東西,但文化藝術品,比如一幅畫是可有可無的,不是必需品。反過來,做文化的人,也沒必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必需品,如果沒有人需要你,就是虛的。
另外,靈魂是每個人所需的,一個城市也有靈魂,老北京也在消費這個偉大的城市,世界上沒有一個城市是跟它類似的,老北京很美,但是是由有靈魂的人創造的。對于生活,不是我們生活得好不好,而是有文化能讓我們生活得更好。
關于事業建造出有生活和靈魂的城市
我設計建筑,肯定建筑要有用,很多人認為做建筑是在蓋房子,這不能說明全部現實,所有的城市建千篇一律的房子,城市之美從何談起?靈魂在哪兒?房子蓋完了靈魂全都毀了。
我們在經濟時代下生存,你最理想的生活狀態是什么,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想法,但在現實中就是實現不了。我認為文化人都有這個層面的抱負,我們要給社會帶來自由,是思想的自由、選擇的自由,這是一個社會抱負甚至是政治抱負,一個只是從經濟、政治出發建造的城市,是不可能創造出生活和靈魂的,因為沒有生活就沒有靈魂,所以,怎么生活,其實是跟每個人息息相關的。
關于投資不希望投資者約束我自己
有人覺得我不重視建筑事務所的品牌,這對于投資者來說很危險,但我不希望投資者約束我。作為一個設計師,我更關心事務所以后的路怎么走,其實品牌都是附屬品,只有作品跟人是密切相關的,你的生活是什么,你的作品就是什么,作品反映了人的內心。一個人的成長需要時間,比如,怎么看待社會和城市,怎么讓作品達到預期效果,而品牌并不是最重要的。
Maryma高級定制中心董事長兼藝術總監馬艷麗:牛仔禮服走向世界
關于理想賦予牛仔新的生命
我在2000年做第二場時裝發布會時,所用的面料都是牛仔,那時對牛仔的癡迷程度可見一斑,人們對牛仔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牛仔休閑層面,很難想象它還會有另一種形象。在那次的時裝發布會上,我嘗試著用牛仔做禮服,如果用牛仔面料做成優美大氣的禮服,或許能在奢華的禮服當中脫穎而出,也能顯示出這個人的性格,而這個性格可能正是我內心想要的。從生活美學上和設計上把牛仔做一個好的延伸,希望有一天,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好萊塢的頒獎舞臺上,走在紅地毯上的明星們能夠穿上我的品牌,這是我的一個夢想。
2003年,我開始做服裝品牌,從零售到高級定制,再到2014年打造牛仔系列品牌,對我而言是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因為高級定制是針對高端、小眾人群,在規模上不容易做大,但其附加值、影響力在這個領域都有一定的分量。此外,高級定制客戶是很好的傳播者,對品牌的宣傳也有很大的作用。
關于事業文化市場需要設計理念引導
當人們出席活動時,總是糾結于穿什么樣的衣服,人人都希望自己擁有更美麗的人生。這就使服裝行業擁有很大的市場,但如何滿足這一消費市場?就需要有設計師和服裝品牌去引導。在當前的大環境下,需要一個真正的創造者、一個設計師、一個品牌去引導消費者,讓消費者發現這正是他們需要的,有時還要有堅強的財團在背后支撐你。如果找對合適的時機和方式,它一定會帶動真正的審美高度,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關于投資不排除投資其他行業
設計對我來講,是我一生要去延續的事業。因為Maryma這個品牌從創建到現在也受到一些朋友的認可和喜歡,這是我的夢想,畢竟這是一個美麗、幸福的行業。把身邊的人打造得光鮮亮麗,對我來講也是一種享受。但作為一個企業,在不同階段,當然會有一些新的發展方向,或者是有一些多元化的發展。所以,不排除將來在別的方面有一些投資。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