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活起來”才能迸發更大能量
【事件】微故宮上線,600歲高齡故宮加入年輕人微信行列
【觀點】我們需要廣開思路,讓傳統文化更深入、更時尚地走進百姓的視野、頭腦和生活
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如何活起來?新年第一天,600歲高齡的故宮就有了新動向,加入當下年輕人的行列玩起了微信故宮微信公眾服務號微故宮正式上線。紫禁城這么大,一轉身我遇見你,再轉身,我怕不見了你,想和你手拉著手,一起數遍那傳說中的九千九百九十九,E時代的語言和萌態十足的動畫形象驅散了人們印象中古老、深邃、莊嚴的故宮的沉沉暮氣,瞬間煥發青春,變得時尚、靈動、鮮活。微話題、微展覽人們可以足不出戶隨時在掌上體驗漫游數字故宮的奇妙,欣賞建筑、藏品、特色展覽。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離大眾近了。
早在去年,臺北故宮一款普通的膠帶紙因為印上了康熙皇帝的御批手跡朕知道了而賣到斷貨一事就曾引起廣泛討論,如何將文物盤活,走進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一直都是我們思索的問題。如今,故宮借助新媒體推出微故宮,不失為一種有益和接地氣的嘗試。
其實,博物館、圖書館上網、上微并不罕見,借助新媒體技術開展相關工作,故宮也不是頭一例。法國盧浮宮是第一個把藏品從展廳搬上網絡的博物館,早在1995年它就開始設置向大眾開放的官方網站。打開盧浮宮官方網頁,下載指定的媒體播放器,就能在網上完成一次3D虛擬參觀。中國國家圖書館也建立了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虛擬網,已經覆蓋了包括國圖在內的百余家圖書館,借助虛擬網,地方圖書館不僅可以訪問到國家圖書館的海量數字資源,還可以在省內各館之間便捷地進行數據傳輸。去年,國家博物館也利用新媒體廣結觀眾緣,在微信上推出道法自然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精品展的語音講解。可以說,如今,二維碼、APP手機客戶端、微信等數字時代的新鮮介質都被應用到博物館領域。事實證明,新媒體平臺和信息技術手段把文化更好地推向了觀眾,不但取得了傳播推廣展覽內容的效果,同時還喚起了大量年輕粉絲對傳統文化產生濃烈興趣,人們對文化信息的獲取更加便利了。
不可否認,這些對新媒體技術的嘗試與應用,讓傳統文化活了起來。但是還應看到的是,這些嘗試還遠遠不夠。新技術只是提供平臺,真正的核心是呈現出來的內容。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一部名為《博物館奇妙夜》的電影,里面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展陳的栩栩如生的塑像和標本,諸如狂暴的史前生物、野蠻的古代戰士、被時間的流沙埋掉的原始部落、非洲的草原動物以及改變了歷史的傳奇英雄一夜之間都活了過來,給人以新奇的體驗。當然,那個活過來只是電影的虛構,但是不可否認,文化和文物是有生命的,它們的生機與活力是可以被激發的。我們需要廣開思路,尋找更多這樣的奇妙方法,讓傳統文化更深入、更時尚地走進百姓的視野、頭腦和生活。
另外,網絡畢竟是虛擬空間,少了真實的空間體驗,傳統文化的活顯然不可能止步于此。著名文物學家羅哲文曾說,文物工作的全部內容應該是保和用兩個方面,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將是不足的。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饒,截至目前,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已達30個,總數位居世界第一;擁有世界遺產45處,位列全球第二。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讓這些文化瑰寶與我們日漸疏離,不能僅僅把它們束之高閣,而是要通過各種可能的現代藝術形式和傳播方式,把它們轉化為今天的文化能量。保是前提,用是目的,二者不可偏廢,傳統文化只有活起來,才能迸發更大能量。要建設文化強國,要實現中國夢,要增強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如何讓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重新煥發巨大生機和活力,是必須認真思考和加倍努力的。
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這是一種期待,更是一個前景。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