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批評為何難以深入
由于受到商業化寫作、新媒體興起以及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人們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評價莫衷一是。與之相輔相成的文學批評也遭遇話語危機。為何當代文學批評在文學闡釋方面缺乏深刻性與有效性?要使文學批評重樹其應有的功能及地位,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本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相關學者。
兩套批評話語系統的錯位
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洪治綱教授告訴記者,當前的文學批評存在一種個體燦爛,整體黯淡的奇怪現象。當批評家們談到某位作家或某部作品時,往往會出現較高的評價,譬如頻繁使用杰出的、里程碑式的、史詩式的之類修辭詞語,似乎中國當代文壇正呈現群雄并逐、力作迭出的繁華景象。而當他們談及整個當代文學創作態勢時,則立即啟動另一套話語系統,哀嘆當代作家思想普遍平庸、生活資源普遍匱乏、原創能力較薄弱、精品力作缺乏等。這兩套批評話語系統都有各自的理論分析和邏輯建構,但是將其擱置在一起,就會產生一種無所適從的感受。
除了批評話語系統的錯位之外,由于商業化因素的滲透,功利主義也從本質上扭曲了文學批評,使其難以公正地、獨立地生存和發展。作家認為批評家被工具化,完全與文學疏離;讀者則認為批評家是商業宣傳者,脫離了批評的本位。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賀仲明教授解釋說。
不應回避解答真問題
隨著交叉學科的興起,文學批評開始逐步借鑒其他學科成果,繼而產生了多種式樣的文學批評。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張巖泉表示,文學批評需要與時俱進,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讓非文學的理論及方法為文學批評所用,拓寬文學及文學批評多樣性探索的路徑。
洪治綱認為,真正的文學批評并不反對交叉學科理論的運用。因為文學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歷史等。因此,對文學作品的闡釋和批評,確實可以廣泛運用社會學、心理學、生態學等各種學科理論。
受訪學者強調,構建文學批評新理論不應回避解答真問題,否則很難出現真知灼見的評判。
張巖泉進一步闡釋,構建新的文學批評式樣,無論是術語的斟酌、結構的推敲,還是方法的選擇、觀點的證明等,都應緊緊圍繞真問題進行,而有價值的真問題則來自批評家與文學及文學表現世界的深層對話。
掙脫評價機制的理論化鐐銬
盡管文學批評的評價機制始終強調批評的科學性和公正性,然而,理論建構這一評判標準卻成為檢視文學批評是否入流的關鍵所在。
采訪期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學者表示,文學批評固然需要理論支撐,但是以此作為主要評價標準則有失偏頗。實際情況卻是,如果一位批評家缺乏理論譜系的建構,通常會在學術評價上被輕視,甚至被忽略。譬如,縱覽當下各種學術獎項的評比結果,就可以發現,當代文學批評的優秀文章幾乎極少能夠進入獲獎之列,大家更看重的是那些具有系統性、完整性的理論專著。
這種評價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折損了文學批評的本質,使其實踐的有效性和理論的建構性處于倒置狀態。如此一來,文學批評界缺乏深刻洞見的作品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有學者認為,如今,已經功利化的評價體制多追求可觀的量化指標。至于文學批評是不是失位、是不是貼近文學創作的實際,基本不在考慮范圍之內;至于是否有作家去看,亦無關緊要。這種評價機制制約下的文學批評,很難真正進行建設性思考,也難以具有真正的公信力。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